천태사교의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37

태화당 2020. 10. 11. 15:05

生滅四諦; 天台宗智顗所立四種四諦之一 苦集道之三諦 依因緣而有實之生滅 滅諦者可視爲實之滅法 如此立於實生實滅上之四諦 謂之生滅四諦 是小乘敎卽三藏敎所說也

苦諦; 四諦之一 三界六趣之苦報也 是爲迷之果 智度論四十八 觀是四法不淨無常等 是名苦諦 註心賦一 聲聞不了自心 但見人空 證作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依正二報; 卽依報與正報 略稱二報 正報 卽指依過去善惡業因而感得之果報正體 如生於人間 則具備四肢五官 受人間之果報 生於畜牲 則具備羽毛齒革 受畜牲之果報 依報 卽指依於正報而受相應止住之所的果報 如受人間之正報者 則必有與其相應之家屋器物等依報 受畜牲之正報者 則必有與畜牲相應之巢穴等依報 [菩薩瓔珞本業經上 三藏法數二十七]

四洲; 住須彌山四方鹹海之四大洲也 一東勝身洲 梵云東毘提訶 舊云東弗婆提 爲身形勝故 名爲勝身 二南贍部洲 舊云南閻浮提 或從林立號 或以果立名 三西牛貨洲 梵云西瞿陀尼 舊云西瞿耶尼 爲貿易牛故 名爲牛貨 四北瞿盧洲 舊云北鬱單越 譯曰勝處 於四洲中國土最勝 故名勝處 [西域記一 俱舍光記八]

四惡趣; 地獄 餓鬼 畜生 修羅 又云四惡道

六欲; 指六欲天 欲界有六重之天 謂之六欲天 一四王天 有持國 廣目 增長 多聞之四王 故名四王天 二忉利天 譯言三十三天 帝釋天爲中央 四方各有八天 故從天數而名三十三天 三夜摩天 譯言時分 彼天中時時唱快哉 故名 四兜率天 譯言喜足 於五欲之樂生喜足之心 故名 五樂變化天 於五欲之境自樂變化 故名 六他化自在天 於五欲之境使他自在變化 故名 此中四王天在須彌山之半腹 忉利天在須彌山之頂上 故謂之地居天 兜率天已上住在空中 故謂之空居天 [智度論九 俱舍論八]

梵天; 梵王天 卽大梵天也 色界十八天之一 梵者淸淨之義 爲離婬欲之色界諸天通名 今謂其中初禪天之王爲大梵天 初禪天爲色界四禪之最初者 故特附以梵天之名 其中分大梵天 梵輔天 梵衆天三者 大梵爲君 梵輔爲臣 梵衆爲民 大梵天所得之禪定 稱爲中間禪 位於初禪與二禪中間之禪定也 [天台四敎儀 智度論三十五 正理論三十一]

四禪; 又作四禪定 四靜慮 指用以治惑生諸功德之四種根本禪定 亦卽指色界中之初禪 第二禪 第三禪 第四禪 故又稱色界定

四空處; 又作四空天 四無色 無空界之四處也 是乃修四空處定所得之正報 一空無邊處 二識無邊處 三無所有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

無想; 指無想天 無想有情之天處也 有部與經部攝之於第四禪之廣果天 不立別處 上座部於廣果天之上 立無想天之一處 俱舍論五 無想有情居在何處 居在廣果 廣果天中有高勝處 如中間靜慮 名無想天

五那含; 指五那含天 與五淨居天同 在色界之第四禪天 阿那含卽不還果聖者之生處也 潙山警策句釋記下 四禪有九天 謂無雲天 無想天 福生天 廣果天 無煩天 無熱天 善見天 善現天 色究竟天 後五 名五淨居天 乃三果聖人所居 亦云五那含天

六道; 又作六趣 卽衆生各依其業而趣往之世界 一地獄道 二餓鬼道 三畜生道 四修羅道 五人間道 六天道 此六道中 前三者稱爲三惡道 後三者稱爲三善道 [大智度論三十 俱舍論光記八 往生要集上]

八寒八熱; 八寒地獄與八熱地獄 翻譯名義集二地獄篇云 八大地獄 復有十六小地獄爲眷屬 八寒氷 八炎火(云云)

; 梵語劫波 劫跛 劫簸 羯臘波 此云分別時分 分別時節 長時 大時 時 原爲古代印度婆羅門敎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 佛敎沿之 而視之爲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 故經論中多以譬喩故事喩顯之 [智度論三十八 釋迦氏譜 慧苑音義上] 大智度論三十八 云何名劫 答曰 如經說 有一比丘問佛言 世尊幾許名劫 佛告比丘 我雖能說 汝不能知 當以譬喩可解 有方百由旬城 溢滿芥子 有長壽人過百歲 持一芥子去 芥子都盡 劫猶不澌 又如方百由旬石 有人百歲 持迦尸輕軟疊衣 一來拂之 石盡劫猶不澌 慧琳音義九 一劫 梵言劫簸 此譯云別時節

八萬四千; 乃數量極多之形容詞 略作八萬 煩惱種類極多 喩稱八萬四千煩惱 八萬四千塵勞 佛所說之敎法及其意義至爲繁複 故亦總稱八萬四千法門(八萬法門) 八萬四千法藏(八萬法藏) 八萬四千法蘊(八萬法蘊) [往生要集上]

五逆; 又作五逆罪 卽五重罪 指罪大惡極 極逆於理者 有大乘五逆 小乘五逆之分 一小乘五逆(單五逆) 指害母(又作殺母) 害父(又作殺父) 害阿羅漢(又作殺阿羅漢) 惡心出佛身血(又作出佛身血) 破僧(又作破和合僧 鬥亂衆僧)等五者 前二者爲棄恩田 後三者則壞德田 故稱五逆 五重罪 以其行爲將成爲墮無間地獄之因 故亦稱五無間業 略稱五無間或五不救罪 二大乘五逆(複五逆) 據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四擧出五大根本重罪 其一破壞塔寺 燒燬經像 奪取三寶之物 或敎唆他人行此等事 而心生歡喜 其二毁謗聲聞緣覺以及大乘法 其三妨礙出家人修行 或殺害出家人 其四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其五主張所有皆無業報 而行十不善業 或不畏後世果報 而敎唆他人行十惡等 慧沼於金光明最勝王經疏五中 將小乘五逆中之殺父殺母合爲一項 再加上誹謗正法(佛法)一項 而成立三乘通說之五逆

十惡; 一殺生 二偸盜 新云不與取 三邪婬 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 四妄語 新云虛誑語 五兩舌 新云離間語 六惡口 新云麤惡語 七綺語 新云雜穢語 語含婬意者 八貪欲 九瞋恚 十邪見 撥正因果 求僻信福者 此十者 並乖理而起 故名惡 又此十惡爲苦報之業因 故名曰十惡業 又云十不善業 又此十業能通苦報 故又名十不善道 又曰十惡業道

旁生; 佛家稱畜生曰旁生

闍黎哆; 四敎儀集註四 輔行二上云 梵語闍?哆 此翻祖父 後生云祖父者 從初受名 又後生 亦是後生之祖父也 爾雅云 鬼者歸也 尸子曰 古者名死人爲歸人 又云 人神曰鬼 地神曰祗 天神曰靈 又云 饑餓謂餓鬼也 恒被驅使 此道亦遍諸趣 西谷名目鈔句解四 文句四云 鬼者 梵言闍梨多 ?言祖父 衆生最初生彼道名祖父 後生者亦名祖父 文句記四云 後生云祖父者 從初受名 二者後生亦是後生之祖父也

因之時; 因地 修行佛道之位也 對於成佛之位爲果地或果上而名

五常; 盂蘭盆經疏孝衡鈔上 五常者 謂仁義禮智信 好生惡殺曰仁 知恩報恩曰義 長幼恭勤曰禮 敏速多知曰智 立行可依曰信 又云 不殺爲仁 不盜爲義 不亂爲禮 不淫爲智 忠實爲信 由於此五 王者以之治國 君子以之立身 不可蹔亡謂之五常 宗鏡錄二十四 在陰陽法五行 在世法五常

十善; 不犯十惡 則謂之十善 一不殺生 二不偸盜 三不邪婬 四不妄語 五不兩舌 六不惡口 七不綺語 八不貪欲 九不瞋恚 十不邪見

東弗婆提; 新稱東勝身洲 四洲之一 舊稱東弗婆提 東毘提訶 或東弗于逮 以其身形殊勝 故稱勝身 地形如半月 人面亦如半月 [俱舍論光記八]

南閻浮提; 舊云南閻浮提 新云南贍部洲 四大洲之一 閻浮者 卽贍部之樹名 提者 洲之義 此洲中地有贍部樹 故以爲洲名 在須彌山南方之鹹海中 故云南 慧琳音義一 立世阿毘曇論云 有贍部樹生此洲北邊泥民陀羅河 南岸正當洲之中心 北臨水上 於樹下水底南岸下有贍部黃金 古名閻浮檀金 樹因金而得名 洲因樹而立號 故名贍部

西瞿耶尼; 佛經中所稱四大洲之一 位于須彌山西方鹹海中 翻譯名義集三 西瞿耶尼 此云牛貨 亦翻取與 藏疏云 以彼多牛以牛爲貨 俱舍鈔云 劫初時 因高樹下有一寶牛 爲貨易故 西域記云 西瞿陀尼洲 舊曰瞿那尼 又云劬伽尼訛 俱舍云 西牛貨洲壽五百歲 相圓無缺 長十六肘

北欝單越; 又作北鬱單越 欝與鬱同 又曰北鬱怛越 北俱盧洲 北拘盧洲 北洲 北單越 鬱多羅究留 嗢怛羅句嚧 四大洲之一 此云勝處 勝生 高上 諸經論有關此洲之記載極多 所載者不儘一致 然皆以此洲爲四洲之最勝處 [長阿含經十八 同二十 慧苑音義上]

八難; 謂見佛聞法有障難八處也 又名八無暇 謂修道業無閑暇也 按長阿含九 中阿含二十九等 八難卽 一在地獄難 衆生因惡業所感 墮於地獄 長夜冥冥而受苦無間 不得見佛聞法 二在餓鬼難 餓鬼有三種 業最重之餓鬼 長劫不聞漿水之名 業次重之餓鬼 唯在人間伺求蕩滌膿血糞穢 業輕之餓鬼 時或一飽 加以刀杖驅逼 塡河塞海 受苦無量 三在畜生難 畜生種類不一 亦各隨因受報 或爲人畜養 或居山海等處 常受鞭打殺害 或互相呑噉 受苦無窮 四在長壽天難 此天以五百劫爲壽 卽色界第四禪中之無想天 無想者 以其心想不行 如冰魚蟄蟲 外道修行多生其處 而障於見佛聞法 五在邊地之鬱單越難 鬱單越 譯爲勝處 生此處者 其人壽千歲 命無中夭 貪著享樂而不受敎化 是以聖人不出其中 不得見佛聞法 六盲聾瘖瘂難 此等人雖生中國(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國一帶) 而業障深重 盲聾瘖瘂 諸根不具 雖値佛出世 而不能見佛聞法 七世智辯聰難 謂雖聰利 唯務耽習外道經書 不信出世正法 八生在佛前佛後難 謂由業重緣薄 生在佛前佛後 不得見佛聞法 維摩經方便品曰 菩薩成佛時 國土無有三途八難 同天台疏三曰 言八難者 三惡道爲三 四北鬱單越 五長壽天 六盲聾瘖啞 七世智辯聰 八佛前佛後

欲界; 三界之一 婬欲食欲二欲强有情所住之處 名爲欲界 上自六欲天爲始 中自人界之四大洲 下至八大地獄是也 [俱舍論八 俱舍光記三]

四天王天; 卽四天王所居之天 欲界六天中之第一 天處之最初 又稱四王天 於須彌山之第四層 有一山名由犍陀羅 山有四頭 四天王及其部衆各居其一 各鎭護一天下 故稱護世四天王 其居所則稱四天王天 四天王卽東面之持國天 南面之增長天 西面之廣目天 北面之多聞天

須彌山; <> sumeru 又作蘇迷盧山 須彌盧山 須彌留山 修迷樓山 略作彌樓山 此云妙高山 好光山 好高山 善高山 善積山 妙光山 安明由山 原爲印度神話中之山名 佛敎之宇宙觀沿用之 謂其爲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 以此山爲中心 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 而形成一世界(須彌世界) [雜阿含經十六 大毘婆沙論六十九 大智度論九 華嚴經疏十七]

忉利天; <> Trāyastriṃśa 梵語多羅夜登陵舍 怛囉耶怛囉奢 又作三十三天 於佛敎之宇宙觀中 此天位於欲界六天之第二天 是帝釋天所居之天界 位於須彌山頂 山頂四方各八天城 加上中央帝釋天所止住之善見城(喜見城) 共有三十三處 故稱三十三天 慧苑音義上 忉利梵言 正云怛唎耶怛唎奢 言怛唎耶者 此云三也 怛唎奢者 卅也 謂須彌山頂四方各有八大城 當中有一大城 帝釋所居 總數有三十三處 故從處立名也 [雜阿含經十九 同二十三 同四十五 長阿含三遊行經 佛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 大智度論九 同五十六 玄應音義二]

夜摩天; <> yāma 六欲天之一 具曰須夜摩 蘇夜摩 欲界六天中第三天名 舊曰燄天 譯言時分 善分 以善知時分受五欲之樂故也 [智度論九 探玄記六 俱舍光記八]

兜率天; <> Tuṣita. 又作都率天 兜術天 兜率陀天 兜率多天 兜師陀天 睹史多天 兜駛多天 此云知足天 妙足天 喜足天 喜樂天 與夜摩天合稱爲兜夜 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 位於夜摩天與樂變化天之間 距夜摩天十六萬由旬 在虛空密雲之上 縱廣八萬由旬 按佛地經論五 後身菩薩於中敎化 多修喜足 故稱爲喜足天 此天有內外兩院 兜率內院 乃卽將成佛者(卽補處菩薩)之居處 今則爲彌勒菩薩之淨土 彌勒現亦爲補處菩薩 於此宣說佛法 若住此天滿四千歲 卽下生人間 成佛於龍華樹下 又昔時釋迦如來身爲菩薩時 亦從此天下生人間而成佛 一般所傳內院有四十九院 按彌勒上生經 此摩尼光迴旋空中 化爲四十九重微妙寶宮 外院屬欲界天 爲天衆之所居 享受欲樂 天人之壽命約四千歲 其一晝夜相當於人間之四百年 換算之 約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 但古之記數法爲五十七億六千萬年 [普曜經一 慧苑音義上]

化樂天; 又作化自在天 化自樂天 樂變化天 乃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 其上爲他化自在天 下爲兜率天 此天之人 自化五塵而自娛樂 故稱化自樂 以人間八百歲爲一日夜 壽長八千歲 身長八由旬 身具常光 男女互相熟視 或相向而笑 卽成交媾 兒自男女膝上化生 甫生卽大如人間十二歲之孩童 與夜摩天 兜率天 他化自在天等 俱以長壽端正多樂三事勝閻浮提 [長阿含經二十 起世經七 大智度論九 俱舍論十一]

他化自在天; <> Paranimmitava savatti 略名他化天 欲界六天之第六 故稱爲第六天 此天假他所化之樂事以成己樂 故稱他化自在天 梵名婆舍跋提 此天爲欲界之主 與色界之主摩醯首羅天 皆爲害正法之魔王 卽四魔中之天魔也 佛成道時 來試障害者 亦此天魔也 或言第六天上 別有魔之宮殿 魔王住之 非他化天王也 [智度論五 同九 佛祖統紀二]

色界; 三界之一 謂身體與宮殿國土物質的物 總爲殊妙精好 故云色界 色界四禪有十八天 又十八界之一 靑黃赤白等眼根所對之色境 自持體與他法差別 故名色界 [大智度論十六 成實論十二 俱舍論五 大乘義章八末]

初禪; 初禪天 色界四禪天之第一 乃修初禪定之人命終後所生之處 或指居於此天之衆生 以此天之衆生已遠離欲界之惡法 而生起喜樂之感受 故此天又稱爲離生喜樂地 此天衆生又分爲三 一大梵天 乃初禪天之王 亦爲主宰娑婆世界之大梵王 乃廣善之因緣所生 是最初生而最後歿者 得中間定 威德殊勝 二梵衆天 乃大梵所有所化所領之衆 三梵輔天 卽於大梵天之前行列 而爲其輔翼之侍衛 又以此天乃大梵天所住之世界 故又稱梵界 或梵世天 [俱舍論八 二十八 順正理論二十一 瑜伽師地論四 大智度論九]

梵衆; 梵衆天 見上註初禪

梵輔; 梵輔天 見上註初禪

大梵; 大梵天 見上註初禪

二禪; 二禪天 又稱二靜慮 指修成二禪者所生之天處 爲色界天中之第二重 更分有三天 卽少光天 無量光天及光音天等 又二禪天之人 雖離尋伺之初動 能免劫末之大火災 然以其猶有喜樂之念 故不得免劫末之大水災 [俱舍論十二]

少光; 少光天 又作光曜天 少梵天 色界十八天之一 卽色界二禪天中之第一天 此天於二禪天中光明最小 故稱少光 七識住中 攝於第三身一想異識住 其天衆乃由二禪下品相應之業而生於此天 身量二由旬 壽量二大劫 [長阿含經二十 順正理論二十一 二十二]

無量光; 無量光天 又作無量光音天 妙光天 色界十八天之一 第二禪之第二天 此天之諸天衆 若說話時 由口中顯照無量之光明 故稱無量光 或謂此天之光明比其前之諸天更爲殊勝 殊妙而難以量測 故稱無量光 此天衆生之壽命爲四劫 身長爲四由旬 [長阿含經二十 大樓炭經四 立世阿毘曇論六]

光音; 光音天 新稱極光淨天 舊稱光音天 色界第二禪之終天也 位於無量光天之上 少淨天之下 此界衆生無有音聲 而由定心所發之光明 以替代語言傳達彼此之意 故稱光音天 身長八由旬 壽八大劫 [長阿含經二十 起世經七 大樓炭經四]

三禪; 三禪天 指色界四禪天中之第三天 又作第三靜慮 第三禪 因離第二禪之喜 更生靜妙之樂 故又稱離喜妙樂地 其爲僅有之意識 有樂捨二受與之相應 此地意識怡悅之相 至極靜妙 故立樂受 於色界十八天中 少淨 無量淨 遍淨等三天 卽爲三禪天 於三地中 屬於無尋無伺地 [長阿含經二十 順正理論二十一 俱舍論八]

少淨; 少淨天 色界第三禪第一天之名 意識受淨妙之樂 故名淨 第三禪天之中 此天所受淨妙之樂最少 故名少淨 在七識住中 攝於第四身一想一識住 其天衆由下品三禪相應之業而生此天 身量十六由旬 壽量十六大劫 [長阿含二十 俱舍論八 順正理論二十一]

無量淨; 無量淨天 三禪三天之一

遍淨; 遍淨天 同徧淨天 又作無量淨天 廣善天 色界十八天之一 卽第三禪中最上位之天 生此天者 受樂遍滿 故稱遍淨 由與上品三禪相應之業而生此天 其壽量四大劫或六十四劫 身量六十四由旬 [立世阿毘曇論六 同七 順正理論二十一 彰所知論上 雜阿毘曇心論二]

四禪; 四禪天 又稱四靜慮天 四靜慮處 指修習四禪定所得報果之色界天 或指居於此界之衆生 卽色界之初禪天 第二禪天 第三禪天 第四禪天 又狹義之四禪天僅指第四禪天

無雲; 無雲天 色界第四禪九天之一 此天位於雲層密合處之上 故自此天開始 雲地輕薄 猶如星散

福生; 福生天 色界第四禪九天之一 具有異生凡夫之勝福 方得往生此天

廣果; 廣果天 色界第四禪九天之一 於色界諸天中 此天乃異生凡夫所往生最爲殊勝之處

凡夫; 對聖者之稱 謂無些少之斷惑證理者 凡者常也 又非一也 凡常而遮類多 故云凡夫

無想天; 無想有情之天處也 有部與經部攝之於第四禪之廣果天 不立別處 上座部於廣果天之上 立無想天之一處 俱舍論五 無想有情居在何處 居在廣果 廣果天中有高勝處 如中間靜慮 名無想天

外道; 又作外敎 外法 外學 指佛敎以外之一切宗敎 與儒家所謂異端一語相當 三論玄義 至妙虛通 目之爲道 心遊道外 故名外道 宗鏡錄二十六 心外見法 盡名外道

無煩; 無煩天 五淨居天之一 此天苦樂兩滅 心境不交 則無一切煩雜

無熱; 無熱天 五淨居天之一 無一切熱惱之處

善見; 善見天 五淨居天之一 此天由定慧之中 見十方世界圓遍澄凝 更無塵象及一切沈垢

善現; 善現天 五淨居天之一 此天以妙精明見現前 陶鑄一切像而空無障礙

色究竟; 色究竟天 梵名阿迦尼吒天 色界十八天之一 五淨居天之一 爲色界天之最頂 故名色究竟

三果; 指阿那含 <> anāgāmin 略稱那含 意譯不還 不來 乃聲聞四果中第三果之聖者 彼等已斷盡欲界九品之惑 不再還來欲界受生 此階位之聖者中 若九品之惑全部斷盡 則稱阿那含果 若斷除七品或八品 則稱阿那含向 [大乘義章十一 慧苑音義上]

無色界; 又作無色天 三界之一 此界無一可謂爲色法之物質 亦無身體 無宮殿 但存識心 而住居於深妙之禪定 故謂之爲無色界 此無物質之世界 雖不能定其方處 而姑就果報之勝之義 謂在色界之上 但謂爲色體實無者 有部宗之義也 依成實之義 則就無麤色而謂爲無色 非謂全無色也 此界中分四地 自下而上言之 則第一爲識無邊處 第二爲空無邊處 第三爲無所有處 第四爲非想非非想處也 旣爲無質 故不能以居處分之 但依其禪定壽命等之勝劣而立差等 [俱舍論八 法苑珠林二 大乘法苑義林章五本]

空處; 空處天 無色界四空天之一 佛祖統紀三十一 空處天者 行人厭患色籠 心欲出離 修觀破三種色(可見可對色 眼見色塵也 不可見可對色 聲塵味觸也 不可見不可對色 意緣法塵 卽無表色也)

識處; 識處天 無色界四空天之一 佛祖統紀三十一云 識處天者 厭患虛空無邊 修觀捨前外空更緣內識

無所有處; 謂厭患識無邊處 修無所有處定 所感之異熟果 卽超越識無邊處定 觀所緣皆無所有 思惟無所有之相 依此行力所生之處 又稱無所有處天 四無色界之第三 [大毘婆沙論一三七 俱舍論八 集異門足論六]

非非想; 具名非想非非想天 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禪定而稱之 此天之定心 至極靜妙 已無粗想 故稱非想 尙有細想 故稱非非想 又作非非想天 非想非非想天 非有想非無想處天 乃無色界之第四天 此天位於三界九地之頂上 故又稱有頂天 [立世阿毘曇論六 俱舍論二十八 大毘婆沙論一八五]

四陰;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翻譯名義集六 塞健陀 此云蘊 蘊謂積聚 古翻陰 陰乃蓋覆 積聚有爲 蓋覆眞性 又仁王云 不可說識 生諸有情色心二法 色名色蘊 心名四蘊 皆積聚性 隱覆眞實 此以色受想行識名爲五蘊 音義指歸云 漢來翻經爲陰 至晉僧叡改爲衆 至唐三藏改爲蘊

色蘊; 五蘊之一 又作色陰 卽一切色法之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