천태사교의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55

태화당 2020. 10. 12. 07:26

次明*緣覺 亦名*獨覺 値佛出世 稟十二因緣敎 所謂一*無明(*煩惱障*煩惱道) 二行(*業障*業道 此二支屬過去) 三識(託胎一分氣息) *名色(名是心色是質) *六入(*六根成此胎中) 六觸(出胎) 七受(領納前境好惡等事 從識至受名現在五果) 八愛(愛色男女金銀錢物等事) 九取(凡見一切境 皆生取著心 此二未來因 皆屬煩惱 如過去無明) 十有(業已成就 *是未來因屬業道 如過去行) 十一生(未來受生事) 十二老死 *此是所滅之境 與前四諦開合之異耳 云何開合 謂無明行愛取有 此之五支合爲集諦 餘七支爲苦諦也 既名異義同 何故重說 爲*機宜不同故 緣覺之人先觀集諦 所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乃至生緣老死 此則生起 若滅觀者 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生滅則老死滅 因觀十二因緣覺眞諦理 故言緣覺 言獨覺者 出無佛世獨宿孤峯 觀物變易自覺無生 故名獨覺 兩名不同 行位無別 此人斷三界見思 與聲聞同 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

 

緣覺; 又作獨覺 緣一覺 因緣覺 二乘之一 三乘之一 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 卽於現在身中 不稟佛敎 無師獨悟 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敎化之聖者 聲聞與緣覺 稱爲二乘 若共菩薩 則爲三乘

獨覺; 又曰緣覺 卽辟支 常樂寂靜 獨自修行 修行功成 於無佛之世 自己覺悟而離生死者 謂之獨覺 此有麟角喩 部行二種 獨身無伴侶 如麟一角 爲前者 有伴侶而同一獨悟 爲部行 出於無佛世 不藉佛之敎法 則一也 是不依佛之聲敎 故勝於聲聞 自脫生死而止 不能兼濟他 故不及佛 卽大中小三乘之中乘也 [俱舍論十二]

無明; 謂闇鈍之心 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 卽癡之異名也 菩薩瓔珞本業經上 無明者 名不了一切法 大乘義章四 言無明者 癡闇之心 體無慧明 故曰無明

煩惱障; 二障之一 三障之一 由我執(人我見)而生 以貪瞋癡等一切諸惑 發業潤生 煩擾有情之身心 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 而障涅槃之果 故稱煩惱障 [成唯識論九] 宗鏡錄三十七 二障者 卽煩惱所知二障 煩惱障事 所知障理

煩惱道; 三道之一 又作惑道 迷惑惱亂諸法事理之妄心 宗鏡錄九十 今觀心王卽苦道 觀慧數心卽煩惱道 觀諸數心卽業道

業障; 三障(煩惱障 業障 報障)之一 四障(惑障 業障 報障 見障)之一 三藏法數八云 業卽業行 謂由貪瞋癡 起身口意 造作五無間重惡之業 障蔽正道 是名業障

業道; 三道之一 由妄心所發 乃身口意三業所作 宗鏡錄九十 今觀心王卽苦道 觀慧數心卽煩惱道 觀諸數心卽業道

名色; 名與色之竝稱 屬十二緣起之第四支 一般作爲槪括一切精神與物質之總稱 自語意而言 名指心的方面 色指物的方面 又名色亦爲五蘊之總稱 此乃因五蘊中受想行識等四蘊爲心法 無形體可見 而須藉名以詮顯之 故稱四蘊爲名 色蘊是極微所成 爲有質礙之物體 故稱爲色 [大乘義章四 法界次第上 法華玄義一]

六入; 又作六處 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 六根爲內之六入 六境爲外之六入 總稱十二入 亦作十二處 入者 涉入趨入之義 處者 所依之義 此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識 故稱入 六根六境爲生六識之所依 故稱處 [大乘義章四 法界次第中之下]

六根; 三藏法數二十一 六根[出首楞嚴經] 根卽能生之義 謂六根能生六識 故名六根 一眼根 謂眼能於色境 盡見諸色 瑜伽論云 能觀衆色是也 二耳根 謂耳能聽聞衆聲 瑜伽論云 數由此故 聲至能聞是也 三鼻根 謂鼻能齅聞香氣 瑜伽論云 數由此故 能齅於香是也 四舌根 謂舌能嘗於食味 瑜伽論云 能嘗衆味 數發言論是也 五身根 謂身爲諸根之所依止 瑜伽論云 諸根積聚是也 六意根 謂意於五塵境界 若好若惡 悉能分別也

是未來因; 四敎儀註彚補輔宏記六 [[ 是未來因者 雖屬現在 却爲未來苦果之因也

此是所滅之境; 四敎儀集註七 以能滅之觀 順推此境 故此十二 卽所滅境也

機宜; 衆生有善根之機 而宜於布敎者

習氣; 又作煩惱習 餘習 殘氣 略稱習 俱舍論記一 言習氣者 習謂數習 氣謂氣分 有諸煩惱及劣智等 數習氣分 故名習氣 習之氣故 名爲習氣 四敎儀科解中 習卽慣習 氣謂氣分 卽是慣習正使氣分 如久鎻脚人 卒得解脫 行時雖無尙有習在 又如香在器中 雖除其香 餘氣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