천태사교의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52

태화당 2020. 10. 12. 07:22

次明聖位亦分三 一見道(初果) 二修道(二三果) 三無學道(四果) *須陀洹 此翻預流 此位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 見眞諦故名爲見道 又名聖位 二*斯陀含 此云一來 此位斷欲界九品思中 斷前六品盡 後三品猶在 故更一來 三*阿那含 此云不來 此位斷欲殘思盡 進斷上八地思 四*阿羅漢 此云無學 又云無生 又云殺賊 又云應供 此位斷見思俱盡 子縳已斷果縛猶在 名*有餘涅槃 *身滅智*無餘涅槃 又名*孤調解脫 略明聲聞位竟

 

須陀洹; <> srotāpanna 聲聞乘四果中最初之聖果 又稱初果 卽斷盡見惑之聖者所得之果位 全稱須陀般那 舊譯作入流 逆流 新譯作預流 入流 意指初入聖者之流 逆流 謂斷三界之見惑已 方違逆生死之流 又初證聖果者 預入聖道之法流 故稱預流 須陀洹分因果二位 自入見道初心 至第十五心之間 爲趣向須陀洹果之因位 稱須陀洹向 見道之終 卽第十六心之位 而對於前之向位 則稱須陀洹果 [俱舍論二十三 華嚴五敎章三]

斯陀含; <> sakṛd-āgāmin 意譯作一來 一往來 聲聞四果之第二 又分爲斯陀含向與斯陀含果 卽預流果(初果)之聖者 更斷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之修惑 稱爲斯陀含向 或一來果向 若更斷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 尙須由天上至人間一度受生 方可般涅槃 至此以後 不再受生 稱爲斯陀含果 或一來果 以其僅餘下品之貪瞋癡 故又稱薄貪瞋癡 薄地 [俱舍論二十四 順正理論六十四]

阿那含; <> anāgāmin 略稱那含 意譯不還 不來 乃聲聞四果中第三果之聖者 彼等已斷盡欲界九品之惑 不再還來欲界受生 此階位之聖者中 若九品之惑全部斷盡 則稱阿那含果 若斷除七品或八品 則稱阿那含向 [大乘義章十一 慧苑音義上]

阿羅漢; <> arhat <> arahant 小乘極悟之位名 又作阿盧漢 阿羅訶 略稱羅漢 一譯殺賊 殺煩惱賊之意 二譯應供 當受人天供養之意 三譯不生 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之意 阿羅漢有二種 卽阿羅漢向 阿羅漢果 智度論三 阿羅名敵 漢名破 一切煩惱賊破 是名阿羅漢 復次 阿羅漢一切漏盡 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 復次 阿名不 羅漢名生 後世中更不生 是名阿羅漢

有餘涅槃; 全稱有餘依涅槃 乃無餘涅槃之對稱 謂斷盡煩惱障所顯現之眞如之理 煩惱障雖滅 然尙餘欲界五陰之身而爲所依 故稱有餘依涅槃 [攝大乘論釋十三 成唯識論了義燈七末]

灰身滅智; 又作無餘灰斷 焚身灰智 略稱灰滅 灰斷 卽將肉身焚燒成灰 將心智滅除之意 亦卽將身心悉歸於空寂無爲之涅槃界 此乃小乘佛敎最終目的之無餘涅槃 [金光明經玄義上 維摩經玄疏五 天台四敎儀]

無餘涅槃; 二種涅槃之一 四種涅槃之一 新云無餘依涅槃 略稱無餘涅槃 謂出離生死苦所顯現之眞理 卽煩惱斷盡 所餘五陰之身亦滅 失去一切有爲法之所依 自然歸於滅盡 衆苦永寂 [攝大乘論釋十三 成唯識論了義燈七末]

孤調解脫; 四敎儀集註七 孤調解脫者 輔行三上云 灰身故無身 滅智故無智 獨一解脫 故曰孤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