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明正修十乘觀法 亦四敎名同義異 今且明圓敎 餘敎例此 一觀不思議境 *謂觀一念心 具足無減三千性相百界千如 卽此之境卽空卽假卽中 更不前後 廣大圓滿橫竪自在 故法華經云 其車高廣(上根正觀此境) 二眞正發菩提心 謂依妙境發無作四弘誓願 慜己慜他 上求下化 故經云 又於其上張設幰蓋 三善巧安心止觀 謂體前妙理 常恒寂然名爲定 寂而常照名爲慧 故經云 安置丹枕(車內枕) 四破法遍 謂以三觀破三惑 三觀一心無惑不破 故經云 其疾如風 五*識通塞 謂苦集 十二因緣 *六蔽 塵沙 無明爲塞 道 滅 滅因緣智 六度 *一心三觀爲通 若通須護 有塞須破 於通起塞 能破如所破 節節撿校 名識通塞 經云 安置丹枕(車外枕) 六道品調適 謂無作道品 一一調停隨宜而入 經云 有大白*牛等(已上五中根) 七對治助開 謂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 須修事助 謂五停心及六度等 經云 又多僕從(此下爲下根) 八知位次 謂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 九能安忍 謂於逆順安然不動 策進五品而入六根 十離法愛 謂莫著十信相似之道 須入初住眞實之理 經云 乘是寶乘游於四方(游四十位) 直至*道場(妙覺位) 謹案台敎廣本 抄錄五時八敎 略知如此 若要委明之者 請看法華玄義十卷 委判十方三世諸佛說法儀式 猶如明鏡 及淨名玄義中四卷 全判敎相 自從此下 略明諸家判敎儀式耳
●謂觀一念心云云; 四敎儀科解下 謂觀一念心具足無減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者 卽是觀一念陰心 顯成三千三諦之境也 卽此之境卽空假中不前不後者 點示玅境卽是觀也 廣大圓滿橫竪自在者 境觀卽中 非橫非竪 卽假名橫 卽空名竪 三觀微玅名自在也 故法華云其車高廣者 引大車文 證向境觀橫廣竪高等也 上根正觀此者 十乘分三根 今是上根也
●識通塞; 四敎儀註彚補輔宏記十 [記] 識通塞者 謂苦乃集家之果 集乃苦家之因 因果相牽 是生死因 名塞 此塞須破 十二因緣 如十二重城 緄定行不能進 六蔽 蔽行人之心性 塵沙 障行人之道眼 無明 翳法性之妙理 爲塞 道乃滅家之因 滅乃道家之果 因果相通 則能至乎寶所 滅因緣智 則能明心見性 六度 度生死此岸 到彼涅槃彼岸 一心三觀 破見思塵沙無明爲通 若通須護 有塞須破 於道滅中 而生執著 名爲塞 此塞須破 于通起塞 能破如所破 節節檢校 名識通塞 △止觀大意 識通塞者 雖知生死煩惱爲塞 菩提涅槃爲通 復應須識 於通起塞此塞須破 於塞得通此通須護 如將爲賊 此賊豈存 若賊爲將 此將豈破 節節檢校 無令生著
●六蔽; 全稱六蔽心 蔽者蔽覆之義 覆淨心者有六種 一慳貪 覆布施而使不生 二破戒 覆戒行而使不生 三瞋恚 覆忍辱而使不生 四懈怠 覆精進而使不生 五散亂 覆禪定而使不生者 六愚癡 覆智慧而使不生 [智度論三十三 止觀八之二]
●一心三觀; 又曰圓融三觀 不可思議三觀 或不次第三觀 爲天台圓敎之觀法 利根菩薩之所修習 原出於大智度論二十七所謂三智一心中得之文 又得中論觀四諦品 衆因緣生法 我說卽是無 亦爲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之意 天台智者之義 因之而立 △人天眼目五 大師(指天台智者) 於藏中得龍樹所造中論 覽至第四卷 破諸法性有定性則無因果等事 如頌曰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卽是空 亦名爲假名 亦名中道義 次頌云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繇此述一心三觀 曰空曰假曰中 若據敎意 大凡一偈 皆有四句以成其意耳 智者離爲三觀似枝蔓 又未詳傳授 因此便言 遠稟龍樹 以樹爲祖 近稟思大 則可知矣
●牛; 底本作車 依他本改
●增上慢; 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 如未得聖道 謂爲已得是也 七慢之一 △俱舍論十九 於未證得殊勝德中 謂已證得 名增上慢
●道場; 指菩提道場
'천태사교의'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96 (0) | 2020.10.12 |
---|---|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95 (0) | 2020.10.12 |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93 (0) | 2020.10.12 |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92 (0) | 2020.10.12 |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91 (0) | 2020.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