선문염송집주(5권)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2칙(주석2 한문)

태화당 2021. 8. 30. 07:56

●小室; 同少室峯 又稱少室山 文苑彙志地理志曰 龍魚河圖云 五嶽中嶽嵩山 三十六峰 東謂大室 西少室 相去十七里 嵩者其總名也 謂之室者 以其下有石室焉 少室高八百六十丈 續高僧傳十六三十卷 唐 道宣撰)佛陀傳 性愛幽栖 林谷是託 屢往嵩嶽 高謝人世 有敕就少室山爲之造寺 今之少林是也 大明一統志(九十卷 明 李賢等撰)二十九曰 河南府少林寺 在登封縣西少室北麓 後魏時建 梁時達磨居此面壁九年

曹候溪; 同曹侯溪 候 通侯 曹候溪 曹谿也 谿 同溪 又稱曹溪 一位於韶州(今廣東省曲江縣東南)之河 發源於狗耳嶺 西流與溱水合 以經曹侯塚故 又稱曹侯溪 梁天監元年(502) 天竺婆羅門三藏智藥到曹溪口 飮其水而知此源爲勝地 乃勸村人建寺 復因其地似西國之寶林山 故稱寶林寺 智藥預言 一百七十年後 有肉身菩薩 於此開演無上法門 得道者如林 至唐儀鳳二年(677)春 六祖慧能 從弘忍得法後 從印宗剃髮 受具而歸寶林寺 大弘法化 人稱曹溪法門 唐末葉 本寂以慕六祖故 改其所住荷玉山爲曹山 二指六祖慧能 慧能以曹溪寶林寺爲中心 展開敎化活動 世人尊稱爲曹溪古佛 曹溪高祖

瑠璃; 七寶中之一 慧琳音義二十五 七寶 一金 二銀 三瑠璃 四頗梨 五車渠 六赤眞珠 七瑪瑙也

; 輒的俗字 每也 卽也

●菩薩; 具名菩提薩埵 舊譯爲大道心衆生 道衆生等 新譯曰大覺有情 覺有情等 謂是求道之大心人 故曰道心衆生 求道求大覺之人 故曰道衆生 大覺有情 又薩埵者勇猛之義 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 又譯作開士 始士 高士 大士等 義譯也 總名求佛果之大乘衆 [注維摩經一 大乘義章十四 法華玄贊二 佛地論二 淨名疏一]

●護明; 釋迦佛菩薩時名也 法華玄贊決擇記一 且依佛本行經云 釋迦本名護明菩薩 爲化衆生 住兜率天 壽四千歲 天壽滿已 五衰相現 告勅諸天 勿生憂惱 當於春初萬物滋茂 正取鬼宿星合之時 爲彼諸天 說於法要 菩薩將下 諸天號泣 時淨居天 告衆言曰 莫生憂惱 菩薩下生 定成正覺 還來至此 爲汝說法 護明菩薩於夜下生 從摩耶夫人右脇而入 是菩薩母 夢見白象入己右脇 入是胎時 光明普照 六種震動 種種奇特未曾有法 傳燈錄一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 姓刹利 父淨飯天 母大淸淨妙 位登補處生兜率天上 名曰勝善天人 亦名護明大士

●淨飯王; 淨飯 音譯首圖馱那 輸頭檀那 閱頭檀 悅頭檀 又作白淨王 眞淨王 中印度迦毘羅之城主 佛陀之生父

●摩耶夫人; 摩耶 又作摩訶摩耶 摩訶摩邪 意譯大幻化 大術 妙 卽釋尊之生母 迦毘羅衛城淨飯王之妃 臨産前 依時俗 返回娘家待産 途中於其父天臂城主須菩提之別宮藍毘尼園 休息時 生下釋尊 七日後逝世 據傳其死後生於忉利天 釋尊曾於某夏 昇至忉利天 爲其母說法 [雜阿含經十九 中阿含經八未曾有法 長阿含經四遊行經 增一阿含經二十八]

●大小; 同大小大 則偌大 這麽大 那麽大 碧巖錄不二鈔二 楞伽(竺仙)云 北方人欲議人之長短 詞端先言大小二字 於下必有譏誇之語也 或言大小大底人 意謂汝是大大底人 卻作這般瑣細小小底無伎倆事也 碧巖錄第一則種電鈔 大小者 北方罵人起頭之語 抑示現成明了的而無勦絶機

禪客; 指參禪者 竝不限於禪僧 亦包括俗家參禪修行者 禪寺中住持上堂說法時 由僧衆中選一辯才出衆者 與住持問答 此開問者 稱爲禪客 是一種職事僧 宋代以後 各禪刹皆置禪客一職 大刹置二人 小刹置一人 [象器箋職位類]

●良久; 默然 沈默 原意爲許久之時間 於禪林中 轉指無言無語之狀態

●拄杖; 祖庭事苑八 拄杖 佛在鷲峯山 有老苾芻登山上下 脚跌倒地 佛言 應畜拄杖 聞佛許已 六衆卽便以金銀雜綵等物 雕飾其杖 俗旅嫌賤 苾芻白佛 佛言 苾芻有二種緣應畜拄杖 一爲老瘦無力 二爲病苦嬰身 又制大小不得過麤指 正如今禪家游山拄杖 或乘危涉險 爲扶力故 以杖尾細怯 遂存小枝許 串鐵永者是也 行脚高士多携麤重堅木 持以自衒 且曰 此足以禦宼防身 往往愚俗必謂禪家流固當若是 豈不薄吾佛之遺訓乎

●繩床; 又作坐床 坐禪床 爲繩製之座具 比丘坐臥用之 十誦律(六十一卷 後秦 弗若多羅共羅什譯)三十九 佛在舍衛國 爾時給孤獨居士 以赤朱塗五百繩床脚 施祇洹僧 諸比丘不受言 佛未聽我朱塗繩床脚 是事白佛 佛言 是床淸淨應受

一下; 下 量詞

蔣山元; 蔣山贊元(?-1086) 宋代臨濟宗僧 浙江義烏人 字普宗 號覺海 爲傅大士之後裔 又字萬宗 三歲出家 七歲受菩薩戒 遍歷諸方 參石霜楚圓會下 竝嗣其法 後住持蘇臺 天峰 龍華 白雲等寺 又應府帥之請 住持金陵蔣山寶誌道場(卽太平興國寺) 王安石奏其德 受賜章服 及覺海禪師號 元祐元年示寂 [五燈會元十二 續傳燈錄七 禪林僧寶傳二十七]

●悉達; 又作悉達多 悉多 悉陀 薩縛頞他悉地 正音薩婆曷剌他悉陀 譯曰一切義成 財吉 成利 釋迦佛爲淨飯王太子時之名也 [修行本起經上 本行集經二十四 西域記七 慧苑音義下]

●師子吼; 又作獅子吼 師同獅 謂佛以無畏音說法 如獅子之咆吼 獅子爲百獸之王 佛亦爲人中之至尊 稱爲人中獅子 故用此譬喩 又當佛說法時 菩薩起勇猛心求菩提 因而外道惡魔生怖畏 猶如獅子吼時 小獅子亦增威 百獸怖伏

大士; 菩薩之通稱也 或以名聲聞及佛 士者凡夫之通稱 簡別於凡夫而稱爲大 又士者事也 爲自利利他之大事者 謂之大士 韓詩外傳(前漢 韓嬰著) 孔子與子路子貢顔淵言志 謂子路曰 勇士哉 謂子貢曰 辨士哉 謂顔淵曰 大士哉 大士文本出儒傳 法華文句記(十卷 唐 湛然述)二曰 大士者 大論稱菩薩爲大士 亦曰開士 士謂士夫 凡人之通稱 以大開簡別故曰大等

機緣; 一機謂根機 緣謂因緣 衆生之根機與悟法之因緣 兩者契合 則獲省悟 二禪師臨機應緣的問答語句 擧止作略 此指一

未濟; 濟 及

●歐和; 疑漚和 慧琳音義三十 漚和 上阿侯反 梵語 慧琳音義七十九 漚和 上嘔候反 梵語 唐云方便波羅蜜也 祖庭事苑五 漚和 梵云漚和俱舍羅 此言方便

●化城; 法華七喩之一 出化城喩品 百度百科 化城 一時幻化的城郭 佛敎用以比喩小乘境界 佛欲使一切衆生都得到大乘佛果 然恐衆生畏難 先說小乘涅盤 猶如化城 衆生中途暫以止息 進而求取眞正佛果 見法華經化城喩品

黃葉; 涅槃經(大般涅槃經 四十卷 北凉 曇無讖譯)二十 又嬰兒行者 如彼嬰兒 啼哭之時 父母卽以楊樹黃葉 而語之言 莫啼 莫啼 我與汝金 嬰兒見已 生眞金想 便止不啼 (中略)以得如是大涅槃故 止不啼哭 是名嬰兒行

多子塔; 祖庭事苑八 多子塔 辟支論(辟支佛因緣論下)曰 王舍城大長者 財富無量 生育男女各三十人 適行游觀 到一林間 見人斫於大樹 枝柯條葉 繁美茂盛 使多象挽 不能令出 次斫一小樹 無諸枝柯 一人獨挽都無滯㝵 見是事已 卽說偈言 我見伐大樹 枝葉極繁多 稠林相鈎挂 無由可得出 世間亦如是 男女諸眷屬 愛憎繫縛心 於生死稠林 不可得解脫 小樹無枝柯 稠林不能㝵 觀彼覺悟我 斷絶於親愛 於生死稠林 自然得解脫 卽於彼處得辟支佛 以至現通入滅 時諸眷屬爲造塔廟 時人因名多子塔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又曰淸淨法眼 禪家以之爲敎外別傳之心印 釋氏稽古略一曰 佛在靈鷲山中 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華 持以獻佛 世尊拈華示衆 人天百萬悉皆罔措 獨有迦葉 破顔微笑 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分付迦葉 今以禪門之意解之 則是正爲佛心之德名 此心徹見正法 故曰正法眼 深廣而萬德含藏 故曰藏 涅槃妙心 超越生死輪回 永恒不變的覺悟心 亦卽禪宗玄旨

●飮光; 迦葉之譯名 自光飮蔽他微光之義 名爲飮光 有二義 一是祖先之姓 故名 一彼身有光明 故名 [文句一下 法華義疏一] 祖庭事苑二 飮光 梵云迦葉波 此言飮光 姓也 或云身光殊特 能飮諸天及日月等光 皆悉不見 故曰飮光

●尊者; 梵語阿梨耶 譯作聖者 尊者 謂智德具尊者 蓋羅漢之尊稱 或有禪師亦稱尊者之例 如趙州法嗣嚴陽尊者 覺範號寂音尊者 紫柏稱紫柏尊者等 資持記下一 尊者 臘高德重 爲人所尊 行事鈔下一 下座稱上座爲尊者 上座稱下座爲慧命

●西天; 天竺在支那之西方 故曰西天 佛祖統記(五十六卷 但欠第二十一 宋 志磐讚)五十三 西天求法 東土譯經

四七; 指禪宗所立西天二十八祖 卽印度迦葉付法相承之二十八祖 初祖摩訶迦葉 二祖阿難 三祖商那和修 四祖優婆毱多 五祖提多迦 六祖彌遮迦 七祖婆須蜜 八祖佛陀難提 九祖伏馱蜜多 十祖脅 十一祖富那夜奢 十二祖馬鳴 十三祖迦毘摩羅 十四祖龍樹 十五祖迦那提婆 十六祖羅睺羅多 十七祖僧伽難提 十八祖伽耶舍多 十九祖鳩摩羅多 二十祖闍夜多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 二十二祖摩拏羅 二十三祖鶴勒那 二十四祖師子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二十八祖菩提達摩 [傳法正宗記二 景德傳燈錄一 五燈會元一]

二三; 指東土二三六代祖師 初祖達磨圓覺 二祖慧可大祖 三祖僧璨鑑智 四祖道信大醫 五祖弘忍大滿 六祖慧能大鑒 [傳法正宗記二 景德傳燈錄一 五燈會元一]  

朝宗; 禪家轉義契合禪宗旨意 朝 訪也 見也 一臣見君 二下屬見上官 三子媳向父母 宗 諸侯夏天朝見天子之禮 周禮 春見曰朝 夏見曰宗

朝 訪也 見也 一臣見君 二下屬見上官 三子媳向父母 宗 諸侯夏天朝見天子之禮 周(之一 凡六篇 一名) 春見曰朝 夏見曰宗

寶林本; 未詳何許人

方便; <> upāya 梵語漚和 有二釋 一對般若而釋 二對眞實而釋 對般若而釋 則謂達於眞如之智爲般若 謂通於權道之智爲方便 權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 依此釋 則大小乘一切之佛敎 槪稱爲方便 對眞實而釋 則謂 方者方法 便者便用 便用契於一切衆生之機之方法也 又方爲方正之理 便爲巧妙之言辭 對種種之機 用方正之理與巧妙之言也 又方者衆生之方域 便者敎化之便法 應諸機之方域 而用適化之便法 謂之方便 是皆通一大佛敎而名之也 [往生論下 法華文句三 法華玄贊三 華嚴經疏八 維摩經略疏九] 華嚴經疏(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六十卷 唐 澄觀撰)八 方謂方法 便謂便宜

●恒河沙; <> gaṅgā-nadā-vāluka 卽恆河之沙 又作恆邊沙 恆水邊流沙 江河沙 兢伽沙 恆沙 恆河沙數等 恆河沙粒至細 其量無法計算 諸經中凡形容無法計算之數 多以恆河沙一詞爲喩 智度論七 問曰 如閻浮提中 種種大河亦有過恒河者 何故常言恒河沙等 答曰 恒河沙多 餘河不爾 復次是恒河是佛生處 遊行處 弟子現見 故以爲喩 復次諸人經書 皆以恒河爲福德吉河 若入中洗者 諸罪垢惡皆悉除盡 以人敬事此河 皆共識知 故以恒河沙爲喩 復次餘河名字屢轉 此恒河世世不轉 以是故以恒河沙爲喩 不取餘河

吐露箇消息; 箇 代詞 一表示指示 相當于這 那 唐李白 秋浦歌 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箇長 二表示泛指 相當于什麽 宋朱淑貞 夏枕自詠 起來無箇事 纖手弄淸泉

消息;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一 報示消息者 此以音信爲消息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三 消息者 猶酌量也 祖庭事苑四 消息 消 盡也 息 生也 謂可加卽加 可減卽減 禪林寶訓音義 消息 陰死爲消 陽死爲息

龍頭虵尾; 比喩禪機作略首盛尾衰 或有始無終 前是後非 虵 同蛇 玉篇 虵 正作蛇

●末後句; 謂到達徹底大悟之極處所言之至極語 更無其他語句能超越者

●大家; 一大衆 二大方家 此指一

雲峯悅; 雲峯文悅 見下第一四六則

●出身之路; 又作出身活路 出路 出身指出於生死之身 比喩不滯於迷悟二邊 了達闊達無礙之作用

●泐潭英; 宋代黃龍派僧 福建邵武人 俗姓陳 世稱英邵武 閱華嚴十明論 悟入宗要 聞黃龍慧南於黃檗山積翠寺宣說法要 遂前往依止 其後竝入室嗣法 後遊西山 住於雙嶺 已而開法石門 移江西泐潭寶峰 熙寧三年六月入寂 壽五十九 臘四十三 有語要 [續傳燈錄十二 聯燈會要十四]

●銅沙羅裏盛油; 涅槃經二十二云 譬如世間有諸大衆滿二十五里 王一臣持一油經由中過 莫令傾覆 若當斷汝命 復遣一人 拔刀在後 隨而怖之 臣受王敎 盡心堅持 經歷爾所大衆之中 雖見可意五邪欲等 心常念言 我若放逸 著彼邪欲 當棄所持 命不全濟 是人以是怖因緣故 乃至不棄一之油 菩薩摩訶薩 亦復如是 於生死中 不失念慧 以不失故 雖見五欲 心不貪著 拈頌說話二十 白刃臨頭過一庭 耳邊絲竹管絃聲 沙羅油滿安頭上 有甚身心著意聽

●沙羅; 又作䤬鑼 其形扁平 似椀狀 或云盆狀洗具 指月錄(三十二卷 明 瞿汝稷集)十九 羅山道閑禪師 師因遊漳州 見三平云 和尙遷化時 衆請韓亡名作喪主 韓將一條手巾 一面䤬鑼 以一口露刃橫放䤬鑼上(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