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則; 雲門錄(雲門匡眞禪師廣錄 三卷 宋 守堅集)中 擧 世尊初生下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云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師云 我當時若見 一棒打殺 與狗子喫却 貴圖天下太平 ▲此話出太子瑞應本起經上 見上第一則周行七步目顧四方 ▲傳燈錄一 釋迦牟尼佛 普耀經云 佛初生刹利王家 放大智光明 照十方世界 地涌金蓮華 自然捧雙足 東西及南北 各行於七步 分手指天地 作師子吼聲 上下及四維 無能尊我者
●唯我獨尊; 大慧錄(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三十卷 宋 蘊聞編)十八 佛初生下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云 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所以云 三界獨尊之謂我 所謂我者 非人我之我 如孟子所謂 萬物皆備於我也 ▲孟子盡心 孟子曰 萬物皆備於我矣
●雲門偃; 雲門文偃 見下第一○○六則
●狗子; 子 助詞 又動物的幼兒
●貴圖; 貴 欲也
●大洪恩; 大洪報恩(1058-1111) 北宋曹洞宗僧 安徽黎陽人 俗姓劉 曾任官職 後慕出世法而出家 參訪舒州投子山義靑禪師 悟得心要 開法於西京(河南洛陽)少林寺 後遷隨州(湖北)大洪山崇寧保壽禪院 改律院爲禪院 任第一世住持 發揚曹洞宗風 與無盡居士張商英親交 徽宗政和元年示寂 壽五十四 僧臘三十二 [聯燈會要二十八 五燈會元十四 嘉泰普燈錄三 續傳燈錄十]
●四維; 東西南北四方之中間曰四維 乾坤艮巽 卽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之四方
●兎走烏飛; 兎 兔的俗字 禪林疏語考證(四卷 明 元賢集)三 烏飛兔走 張衡序曰 日者大陽之精 積而成鳥象烏 月者陰精之宗 積而成獸象兔
●當時摩竭令幾喪目前機; 見下第二九四則
●摩竭; 玄應音義(二十五卷 唐 玄應撰)一 摩竭提 或云摩竭陀 亦云默偈陀 又作摩伽陀 皆梵音訛轉也 正言摩揭陀 此譯云善勝國 或云無惱害國 一說云 摩伽星名 此言不惡 主十二月也 陀者 處也 名爲不惡處國 亦名星處國也 揭音渠謁反 ▲肇論(一卷 後秦 僧肇作)曰 釋迦掩室於摩竭 淨名杜口於毘耶 肇論新疏(三卷 元 文才述)下 摩竭國名 法華說 如來成佛三七日中而不說法 智論第七云 佛得道五十七日不說等 義言掩室也 淨名 經事可知
●機; 事物變化的原由 又微妙幽玄的事理 ▲莊子至樂 萬物皆出於機 皆入於機
●指注; 一指示 指導 二指責 斥責 三懷疑 質疑 四議論 談論 五解釋 注釋 此指一
●波斯; 一國名 又稱波嘶 波剌私 波剌斯 波囉悉 今之伊朗 ▲玄應音義二十四 波剌私 亦言波嘶 或云波斯 國名也 臨近西海 最饒奇寶 諸國商人 皆取其貨 斯以龍威珠力 古昔推焉耳 二指波斯人 此指二
●崑崙兒; 又作崑崙奴 崑崙子 卽崑崙國(南海諸國)之黑人 或對來自印度西域人之蔑稱 崑崙 又作掘倫 骨倫
●呌; 叫的俗字
●侍者; 伺候寺院主持僧 爲其服務的職事僧 有燒香請客書狀侍者之職 ▲百丈淸規四侍者 侍者之職最爲近密 觀道德於前後 聽敎誨於朝夕 親炙參扣 期法道底于大成 而禮節常宜恭謹 慶喜之侍瞿曇 香林之侍雲門 佛祖重寄 其可忽諸
●點茶; 又作奠茶 點 用開水(沸湯) 沖(用水或酒澆注調制)泡(用沸水熱水燙浸)也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也 經說 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別 合四大洲日月諸天爲一世界 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 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 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俱舍論十一 頌曰 四大洲日月 蘇迷盧欲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 說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 皆同一成壞
●吹毛; 吹毛劍 指利劍 禪家多用以比喩銳利的機鋒 碧巖錄第百則曰 劍刃上吹毛試之 其毛自斷 乃利劍 謂之吹毛也
●淨嚴遂; 淨嚴守遂(1072-1147) 宋代曹洞宗僧 遂寧(今屬四川)章氏 年二十七禮南巖自慶落髮圓具 參隨州大洪報恩得法 政和末(1118) 受賜號淨嚴(一說淨慈) 出住水南 遷德安曠山延福院 後繼席大洪 學子望山而歸 有註潙山警策 四十二章經註 [補續高僧傳九 續傳燈錄十二 釋氏疑年錄八]
●保寧勇; 保寧仁勇 宋代楊岐派僧 俗姓竺 四明人 幼年出家 初習天台敎典 能通前人旨意 往謁雪竇重顯 重顯譏之爲央庠座主 仁勇憤悱而去 往潭州(今湖南長沙)雲蓋山 參楊岐方會 一語未了 頓悟禪旨 而嗣其法 楊岐寂後 與同參白雲守端雲遊四方 硏討玄奥 後住持金陵(今江蘇南京)保寧寺 有保寧仁勇禪師語錄一卷行世 [五燈會元九 普燈錄四]
●混沌; 莊子應帝王 南海之帝爲儵 北海之帝爲忽 中央之帝爲混沌 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 混沌待之甚善 儵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竅 以視聽食息 此獨無有 嘗試鑿之 日鑿一竅 七日而混沌死
●恠; 玉篇 恠 怪的俗字
●末上; 一最初 二最後 上已出
●霅溪益; 宋代楊岐派僧日益禪師 世稱霅溪益 嗣保寧仁勇(嗣楊岐) 住安吉州上方寺 [五燈會元十九 續傳燈錄二十一]
●閒; 中間 內
●等倫; 倫 比 匹敵
●慈受; 懷深(1077-1132) 宋代雲門宗僧 壽春府(安徽)六安人 俗姓夏 字慈受 世稱慈受禪師 十四歲剃髮 崇寧(110 2-1106)初 謁長蘆崇信(雲門文偃下六世)於嘉禾(浙江嘉興)資聖寺 竝嗣其法 後崇信移住江蘇長蘆寺 命師爲首座 政和三年(1113) 應儀眞郡守之請 住資福寺 後朝廷改資福寺爲神霄宮 遂往蔣山 住於西庵 其後奉敕住於江蘇焦山 洛陽慧林寺 高宗紹興二年示寂 壽五十六 臘三十六 有慈受深和尙廣錄四卷行世 [嘉泰普燈錄九 五燈會元十六 續傳燈錄十八]
●鉗鎚; 鉗 鐵鋏 鎚 鐵鎚 兩者皆爲鍛鍊金屬所必使用之器具 禪宗用以比喩師家敎導弟子之嚴格
●翠嵓宗; 正作翠巖宗 翠巖嗣宗(1085-1153) 宋代曹洞宗僧 徽城(安徽)人 俗姓陳 字聞庵 宏智正覺法嗣 出住通州普照 常州善權 蘇州翠巖 明州雪竇 以髮白故 又稱宗白頭 紹興二十三年示寂 [普燈錄十三 五燈會元十四]
●麒麟; 說文(說文解字也 後漢 許愼著) 麒 仁獸也 麋身 牛尾 一角 說文 麟 大牝鹿也 說文繫傳 麟 大牡鹿也 又麒麟喩傑出人物 ▲史記孔子世家 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 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 ▲淮南子天文訓 麒麟鬥而日月食 鯨魚死而彗星出
●毗盧; 毘盧遮那也 爲佛之報身或法身 又作毘盧舍那 毘樓遮那 毘盧折那 吠嚧遮那 略稱盧舍那 盧遮那 遮那 此云遍一切處 遍照 光明遍照 大日遍照 淨滿 廣博嚴淨 ▲慧琳音義二十一 毘盧遮那 案梵本毘字 應音云無廢反 此云種種也 毘盧遮那 云光明遍照也 言佛於身智 以種種光明 照衆生也 或曰 毘 遍也 盧遮那 光照也 謂佛以身智無礙光明 遍照理事無礙法界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一 梵音毘盧遮那者 是日之別名 卽除暗遍明之義也 然世間日則有方分 若照其外 不能及內 明在一邊 不至一邊 又唯在晝 光不燭夜 如來智慧日光 則不如是 遍一切處 作大照明矣
●佛果勤; 佛果克勤 見下第一四二○則
●右脇誕金軀; 普曜經二 爾時菩薩從右脇生 忽然見身住寶蓮華 墮地行七步顯揚梵音 (中略)九龍在上而下香水 洗浴聖尊
●第一機; 眞正顯露禪法 直指人心的機鋒.
●承當; 承受機緣 領悟禪法
●白拈賊; 略稱白拈 白 空無之義 拈 以指取物 卽手不持刃等之物 而以指尖盜拈 更不留盜之形跡 稱爲白拈賊 指賊手之最巧者 一說 白爲白晝之意 卽在大白天 衆目睽之下 機巧迅捷 盜取物品 亦指賊手之巧 於禪林中 轉指宗師家接引學人時之機巧迅捷 ▲碧巖錄第七十三則 臨濟一日示衆云 赤肉團上 有一無位眞人 常向汝等諸人面門出入 未證據者看看 時有僧出問 如何是無位眞人 臨濟下禪床搊住云 道道 僧無語 濟托開云 無位眞人 是什麼乾屎橛 雪峯後聞云 臨濟大似白拈賊
●咦; 發笑語 或當師家敎化學人之際 於某些難以表達之事物 皆說此字 略具嘲笑之意味
●老漢; 對禪師的稱呼 或禪師自稱
●着忙; 着 著的俗字 得也 成也
●顚狂; 顚狂病 狂疾也
●老胡; 一指釋迦 二指達摩 乃有胡種族一語 乃指達摩之法孫 ▲祖庭事苑一 滅胡種 稱西竺爲胡 自秦晉沿襲而來 卒難變革 故有名佛爲老胡 經爲胡語 祖爲碧眼胡 裔其後者爲胡種 爲釋氏子 而名胡種 得不撫膺自愧 所謂必也正名 孚世法師云 竊觀上代有經已來 賢德筆受 每至度語 無不稱云譯胡爲漢 且東夏九州西域爲天竺者 是總名也 或云身毒 如梵稱此方爲支那震旦 若稱漢 漢止劉氏兩代二號 已後禪讓 魏晉不同 須依帝王 稱謂甄別 且胡之雜戎 乃是西方邊俗 類此土有羌狄 蠻夷之屬 何得經書乃爲胡語 佛生天竺 彼土士族婆羅門總稱爲梵 梵者淸淨也 承胤光音天 劫初來此 食地肥 身重不去 因卽爲人 仍其本名 故稱爲梵 但有胡言處 以梵替之 庶後哲善談得其眞正者矣
●白雲昺; 韶州南華知昺禪師 宋代楊岐派僧 蜀之永康(四川都江堰市)人 嗣佛鑑慧懃 久從佛鑑 始蒙印可 繼住太平 法席鼎盛 後奉旨居南華 其爲人嚴冷 諸方謂之昺鐵面 [普燈錄十六 五燈全書四十三]
●無憂樹; 慧琳音義十一 甄叔迦樹 上經延反 下薑佉反 梵語 不求字義 西國花樹名也 此方無此樹 大唐西域記云 印度多有甄叔迦樹 其花赤色 形如人手 一說云 亦名阿叔迦 亦名無憂樹 其花亦赤色 此說正也 ▲酉陽雜俎(三十卷 唐 段成式著)三 無憂樹 女人觸之 花方開
●斬新; 又作嶄新 唐代方言 斬 很 特別
●侵早; 天漸明時 侵 到 臨近
●石䆫; 法恭(1102-1181) 宋代曹洞宗僧 自號石牕叟 奉化(今屬浙江)林氏 初習律於湖心寺 後參天童宏智正覺 一日偶聞僧語契悟 由是橫機不讓 紹興二十三年(1153) 主光孝 繼歷主能仁 報恩 瑞巖 雪竇 淨慈 寂於瑞巖 [普燈錄十三 五燈會元十四 補續高僧傳九]
●䆫; 同窗 正字通(十二輯 明 張自烈著) 䆫 俗窗字
●五天; 五天竺 中古時期 印度全域分劃爲東西南北中五區 稱爲五天竺 又稱五印度 略稱五天 五竺 五印 按大唐西域記二 五印之境 周長九萬餘里 三面垂海 北背雪山 其地形北廣南狹 形如半月 計有七十餘國
●支那; 又作脂那 至那 翻譯名義集三 脂那 婆沙二音 一云支那 此云文物國 卽讚美此方 是衣冠文物之地也 二云指難 此云邊鄙 卽貶挫此方非中國也 西域記云 摩訶至那 此曰大唐
●定盤星; 與定盤子同 定盤爲秤 星爲衡上之目 定盤星爲秤起點之星 於物之輕重無關係 故於執著之意味與超越之意味用之也 ▲碧巖第二則 識取鉤頭意 莫認定盤星(鉤頭 掛物之處)
●垜根; 垜 用同跥 垜根 與跥跟挆根同 意謂定止 陷埋于虛妄境界 執着于言解分別 按挆根的作法 爲禪家所批評 故亦常用作呵斥之詞
●腦門; 頭腦
●無盡居士; 張商英(1043-1121) 北宋黃龍派居士 蜀州(四川崇慶)新津人 字天覺 號無盡居士 自幼卽銳氣倜儻 日誦萬言 初任通州主簿 一日入寺見藏經之卷冊齊整 怫然曰 吾孔聖之書 乃不及此 欲著無佛論 後讀維摩經有感 乃歸信佛法 神宗(1068-1085)時 受王安石推擧入朝 大觀年間 爲尙書右僕射 未久因事謫於外 及遷江西運使 禮謁東林寺常總(嗣黃龍) 得其印可 復投兜率寺從悅(黃龍下二世) 就巖頭末後之句有所參究 得嗣其法 紹聖(1094-1098)初年 受召爲左司諫 因上書論司馬光呂公著而左遷 又常詆當時宰相蔡京 故屢受貶 大觀四年(1110)六月 天久旱 乃受命祈雨 晩忽雨 徽宗大喜 賜商霖二字 後受蔡京讒言 貶知河南府 宣和四年歿 壽七十九 賜諡文忠 著有護法論一卷 [釋氏稽古略四 居士傳二十八 宋史三五一]
●衲僧; 又云衲子 禪僧之別稱 禪僧多著一衲衣而遊方 故名 但衲衣爲頭陀比丘之法衣 不限於禪僧 亦作納僧
●閻浮; 閻浮提 佛經所稱四大洲之一 又作閻浮利 贍部提 閻浮者 乃樹之名 提者 洲之意 梵漢兼譯則作閻浮洲 贍部洲等 略稱閻浮 舊譯爲穢洲 穢樹城 乃盛産閻浮樹之國土 又出産閻浮檀金 故又有勝金洲 好金土之譯名 此洲爲須彌山四大洲之南洲 故又稱南閻浮提 南閻浮洲 南贍部洲
●悅齋居士; 按吳楫 字公濟 別名悅齋 南宋代居士 禪門拈頌集多有悅齋居士頌
●金蓮花; 金色之蓮華也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宋 畺良耶舍譯)曰 彼行者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并大勢至 與諸眷屬 持金蓮華 化作五百化佛 來迎此人 ▲廣羣芳譜(汪灝等著)五十三 金蓮花 出山西五臺山 塞外尤多 花色金黃 七瓣兩層 花心亦黃色 碎蘂 平正 有尖小長狹黃瓣 環繞其心 一莖數朶 若蓮而小 六月盛開 一望徧地 金色爛然 至秋花乾而不落 結子如粟米而黑 其葉綠色 瘦尖而長 五尖或七尖
●三臺; 蓋六朝的曲名 按樂苑 唐天寶中 羽調曲有三臺 又有急三臺
●惣; 揔的訛字 揔同緫(總)
●雪竇顯; 雪竇重顯 見下第一三五二則
●法眼; 法眼文益 見下第一二八七則
●要且; 終是 然而 却
●老宿; 老成宿德之禪師 ▲翻譯名義集一 體毘履 此云老宿 他毘利 此云宿德
●鈎; 鉤的俗字
●法湧; 未詳何許人
●瑯瑘覺; 瑯瑘慧覺 見下第一三七八則
●將此深心奉塵刹; 首楞嚴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十卷 唐 般剌蜜帝譯)三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衆 將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爲報佛恩
●塵刹; 謂多如微塵數之無量世界
●金山元; 金山了元(1032-1098) 宋代雲門宗僧 嗣開先善暹 雲門下四世 江西浮梁(今江西景德鎭)人 俗姓林 號佛印 故又稱佛印了元 字覺老 二歲學論語 長從寶積寺日用出家 受具足戒 遍參諸師 十九歲 入廬山開先寺 列善暹之法席 又參圓通之居訥 長於書法 能詩文 尤善言辯 二十八歲住江州(今江西九江)承天寺 移住廬山之開先歸宗 元豐(1078-1085)年間 住持鎭江(今屬江蘇)金山寺 後居南康軍(今江西永修)雲居山 凡歷坐道場九所 道化不止 當時名士蘇東坡黃山谷等 與之交善 以章句相酬酢 神宗欽其道風 特賜高麗磨衲金鉢 贈號佛印禪師 元符元年正月示寂 壽六十七 臘五十二 [續傳燈錄五 佛祖歷代通載十九 釋氏稽古略四]
●陞座; 陞高座之意 指師家登高座說法 據古制 陞座與上堂同義 至後世乃有所別 又作昇座 升座 [象器箋垂說類]
●浙子; 指法眼文益 法眼 浙江餘杭人故
●前頭; 頭 助詞 此指前方
●有人; 有 表示不定指 ▲論語學而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智海逸; 智海本逸 宋代雲門宗僧 福州彭氏 嗣開先善暹 雲門文偃下四世 初住饒之薦福 神宗詔住大相國寺智海禪院 賜號正覺 [歷朝釋氏資鑑十 普燈錄二 續燈錄六]
●摩竭陁; 陁 陀的俗字 摩竭陀 見上第二則摩竭
'선문염송집주(5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2칙(주석3 한문) (0) | 2021.08.30 |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2칙(주석2 한문) (0) | 2021.08.30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2칙(본문 한문) (0) | 2021.08.30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1칙(한글) (1) | 2021.08.29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1칙(한문) (0) | 2021.0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