천태사교의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17

태화당 2020. 10. 11. 14:22

散在廣文 今依大本; 四敎儀集註二 廣文一家敎部 卽下文廣本也 大本卽法華玄義 今文所錄通依一家廣文 如文末云 謹案台敎廣本 的依大本玄義 如云請看法華玄義十卷

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又稱雜華經 有三種 ()六十華嚴 凡六十卷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 又稱舊華嚴 晉經 總成七處八會三十四品 據出三藏記集九 華嚴經探玄記一等所擧 華嚴經之梵本 原有十萬偈 由東晉支法領從于闐國攜入三萬六千偈 自安帝義熙十四年(41 8)三月 由佛馱跋陀羅譯成六十卷 稱爲六十華嚴 此卽第一譯 然六十華嚴中之入法界品尙有缺文 直至唐永隆元年(680) 始補譯之 ()八十華嚴 凡八十卷 唐代實叉難陀譯 又稱新華嚴 唐經 總成七處九會三十九品 爲六十華嚴之異譯 八十華嚴之梵本 乃實叉難陀應武則天之請 從于闐國攜入中華 自唐武則天證聖元年(695)三月 於遍空寺內始譯 武后親臨譯場 揮毫首題品名 至聖曆二年(699)十月功畢 此卽第二譯 本經之西藏譯本 總成四十五品 其中 前四十四品相當於本經之前三十八品 第四十五品相當於本經第三十九入法界品 ()四十華嚴 凡四十卷 唐代般若譯 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略稱普賢行願品 又稱貞元經 爲新舊兩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之別譯 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 95)十一月 由南天竺烏荼國師子王派使者進貢其所親寫華嚴經之梵本 翌年六月 於長安崇福寺 由罽賓般若三藏譯之 澄觀及圓照鑑虛等諸師詳定 至貞元十四年二月譯畢 共四十卷 此卽四十華嚴 宗統編年五 祖(十四祖龍樹) 入龍宮看藏見華嚴經有三本 上本 十三世界微塵數偈 一四天下微塵數品 中本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 一千二百品 下本十萬偈 四十八品 上本非佛不能知 中本惟住地菩薩乃能知之 遂記下本回歸西土 傳至東震 僅八十卷三十九品 乃前分三萬六千偈 尙有六萬四千偈九品在西土

如來; 梵語曰多陀阿伽陀 多他阿伽度 譯言如來 佛十號之一 如者眞如也 乘眞如之道 從因來果而成正覺 故名爲如來 是眞身如來也 又乘眞如之道來三界垂化 故謂之如來 是應身如來也 又如諸佛而來 故名如來 此釋通於二身 [長阿含十二淸淨經 成實論一 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

寂滅道場; 化身佛證有餘涅槃之道場也 如釋尊在摩竭陀國迦耶山頭尼連禪河邊之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是也 晉華嚴經一 一時 佛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 始成正覺

四十一位; 卽華嚴經所說之大乘菩薩修行階次 菩薩之修行 漸次臻於佛果之階位有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及等覺等四十一位 [華嚴探玄記四 四敎義五]

法身大士; 卽法身菩薩 斷一分無明 而顯現一分法性之菩薩也 初地以上之菩薩是也 若依台家四敎之位次 則初住以上方名法身菩薩 法身 佛三身之一 謂證得清淨自性 成就一切功德之身 大士 菩薩之通稱也 或以名聲聞及佛 士者凡夫之通稱 簡別於凡夫而稱爲大 又士者事也 爲自利利他之大事者 謂之大士 韓詩外傳 孔子與子路子貢顔淵言志 謂子路曰 勇士哉 謂子貢曰 辨士哉 謂顔淵曰 大士哉 法華文句記二 大士者 大論稱菩薩爲大士 亦曰開士 士謂士夫 凡人之通稱 以大開簡別故曰大等

天龍八部; 又稱八部衆 卽天 龍 夜叉 阿修羅 迦樓羅 乾闥婆 緊那羅 摩睺羅迦 爲守護佛法而有大力之諸神 八部衆中 以天龍二衆爲上首 故標擧其名 統稱天龍八部 [無量壽經上 法華經四] 四敎儀科解上 部者部伍部署之義也

盧舍那; 毘盧舍那 又作毘盧遮那 嚧柘那 盧折羅 佛眞身之尊稱也 毘盧遮那 <> Vairocana 爲佛之報身或法身 又作毘盧舍那 毘樓遮那 毘盧折那 吠嚧遮那 略稱盧舍那 盧遮那 遮那 此云遍一切處 遍照 光明遍照 大日遍照 淨滿 廣博嚴淨 慧琳音義二十一 毘盧遮那 案梵本毘字 應音云無廢反 此云種種也 毘盧遮那 云光明遍照也 言佛於身智 以種種光明 照衆生也 或曰 毘 遍也 盧遮那 光照也 謂佛以身智無礙光明 遍照理事無礙法界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一 梵音毘盧遮那者 是日之別名 卽除暗遍明之義也 然世間日則有方分 若照其外 不能及內 明在一邊 不至一邊 又唯在晝 光不燭夜 如來智慧日光 則不如是 遍一切處 作大照明矣

修多羅; <> sūtra 梵語也 所指有二 一爲一切佛法之總稱 二特指九分敎或十二分敎中之第一類 此時又譯爲契經 正經 貫經 本意指由線與紐串連花簇 引申爲能貫串前後法語法意 使不散失者 亦卽契於理 合於機 貫穿法相 攝持所化之義 就文體與內容而言 佛陀所說之敎法 凡屬直說之長行者 皆屬於修多羅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晉華嚴經梵行品曰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眞實之性 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是爲顯華天兩宗圓頓極意之經文 然華天於此文異其義 天台謂初發心者初住也 便成正覺者 破一分無明而現八相成佛之作用也 是爲圓敎初住成佛之意 華嚴謂若約於寄位而顯 則始自十信乃至佛地 雖有六位不同 然得一位隨得一切位 相卽相入 主伴圓融 故於經中十信之滿位得一切位及佛地 此謂之信滿成佛 是於初心成究竟之正覺也 萬善同歸集下 華嚴經說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然後登地 次第修證 若未悟而修 非眞修也 惟此頓悟漸修 旣合佛乘 不違圓旨 如頓悟頓修 亦是多生漸修 今生頓熟 此在當人 時中自驗

行布次第; 天台四敎科解上 言行布者 行謂行列 布謂布措 布置陳列次第之義耳

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六十華嚴三十四 譬如日出 先照一切諸大山王 次照一切大山 次照金剛寶山 然後普照一切大地

涅槃; 涅槃經 全稱大般涅槃經 凡四十卷十三品 北涼曇無讖譯 又作大涅槃經 大經 北涼玄始十年(421) 依河西王沮渠蒙遜之請 於姑臧譯出 又本經由曇無讖譯出後 傳於南方宋地 慧嚴慧觀謝靈運等人 對照法顯所譯之六卷泥洹經 增加品數 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 古來稱之爲南本涅槃經 對此 曇無讖譯本則稱爲北本涅槃經 其異譯本有三 一西晉白法祖譯之佛般泥洹經二卷 二東晉譯(譯者不詳)之般泥洹經二卷 三姚秦佛陀耶舍 竺佛念共譯之長阿含遊行經三卷 涅槃 <> nirvāṇa 又作般涅槃 涅槃那 泥洹 泥曰等 此翻爲滅 寂滅 滅度 超越生死輪回的覺悟境界 是佛敎修行的最高理想

譬如從牛出乳; 涅槃經十四 譬如從牛出乳 從乳出酪 從酪出生穌 從生穌出熟穌 從熟穌出醍醐 醍醐最上 若有服者衆病皆除 所有諸藥 悉入其中

十二部經; 四敎儀集註二 十二部經頌曰 長行重頌幷授記 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俱成十二名 廣如大論三十三 四敎儀註彚補輔宏記一 [] 此十二種俱稱部者 各有類從也 十二部經 與十二分敎 十二分經同 三藏法數三十四 十二分經[亦名十二部經出大智度論] 一修多羅 梵語修多羅 華言契經 契者 上契諸佛之理 下契衆生之機 經者 法也常也 十界同遵曰法 三世不易曰常 此聖敎之總名也 又修多羅卽是長行 直說法相 隨其義理長短 不以字數爲拘也 二祇夜 梵語祇夜 華言應頌 又云重頌 謂應前長行之文 重宣其義 或六句四句三句二句 皆名頌也 三伽陀 梵語伽陀 華言諷頌 謂不頌長行 直說偈句 如金光明經中空品等是也 四尼陀羅 梵語尼陀羅 華言因緣 如經中有人問故爲說是事 如律中有人犯是事故制是戒 如來所說一切根本緣起之事 皆名因緣 如法華經中化城喩品說宿世因緣等是也 五伊帝目多 梵語伊帝目多 華言本事 謂說諸菩薩弟子因地所行之事 如法華經中本事品云 藥王菩薩於日月淨明德佛所 得法歡喜 卽然身臂 以爲供養 修諸苦行 求菩提道等是也 六闍多伽 梵語闍多伽 華言本生 謂說佛菩薩本地受生之事 如涅槃經云 比丘當知 我於過去作鹿羆麞兎龍 及作金翅鳥粟散王轉輪聖王之類是也 七阿浮達磨 梵語阿浮達磨 華言未曾有 亦云希有 謂如佛初生時 卽行七步 足迹之處 皆有蓮華 放大光明 遍照十方世界 而發是言 我是度一切衆生生老病死者 地大震動 天雨衆華 樹出音聲 作天妓樂 如是等無量希有之事是也 八婆陀 梵語婆陀 具云阿波陀那 華言譬喩 謂如來說法 爲鈍根者 假譬喩以曉示之 令其開解 如法華經中火宅藥草等喩是也 九優婆提舍 梵語優婆提舍 華言論議 謂諸經中問答辯論諸法之事 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 智積菩薩與文殊師利 論說妙法等是也 十優陀那 梵語優陀那 華言自說 謂無有人問 如來以他心智 觀衆生機 而自宣說 如楞嚴會上說五十種魔事 不待阿難請問 又如彌陀經無有緣起 自告舍利弗等是也 五十種魔者 謂色受想行識五陰 各有十種也 十一毘佛略 梵語毘佛略 華言方廣 方者法也 廣者大也 又正理曰方 包富曰廣 謂大乘方等經典 其義廣大 猶如虛空也 十二和伽羅 梵語和伽羅 華言授記 謂如來爲諸菩薩辟支佛聲聞 授作佛記 如法華經云 汝阿逸多 於當來世 而成佛道 號曰彌勒等是也

法華; 妙法蓮華經 七卷或八卷 略稱妙法華經 法華經 漢譯妙法蓮華經有六種 現存者三種 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286)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八卷二十八品(406) 隋闍那崛多與達磨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601)

稱怨大喚; 四敎儀科解上 稱怨大喚者 小乘以生死爲苦 煩惱爲怨 若勸煩惱卽菩提 卽大喚稱怨枉也 若聞生死卽涅槃 卽大喚稱苦痛也

諸聲聞在座如聾若啞; 華嚴經六十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 上首諸大聲聞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葉 …… 等諸大聲聞 在逝多林皆悉不見如來神力 如來嚴好 …… 亦復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境界 菩薩大會 …… 如是等事 一切聲聞諸大弟子皆悉不見 何以故 以善根不同故 …… 如是皆是普賢菩薩智眼境界 不與一切二乘所共 以是因緣 諸大聲聞不能見 不能知 不能聞 …… 諸大聲聞悉不知見 非其器故

聲聞; 二乘之一 三乘之一 三藏法數七曰 聞佛聲敎 而得悟道 故曰聲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