천태사교의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22

태화당 2020. 10. 11. 14:34

三乘; 三藏法數七 三乘[出法華經] 一聲聞乘 聞佛聲敎而得悟道 故曰聲聞 謂其知苦斷集 慕滅修道 故以此四諦爲乘也 二緣覺乘 因觀十二因緣 覺眞諦理 故名緣覺 謂始觀無明緣乃至老死 此是觀十二因緣生 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此是觀十二因緣滅 觀此因緣生滅 卽悟非生非滅 故以此十二因緣爲乘也 三菩薩乘 菩薩 梵語具云菩提薩埵 華言覺有情 謂覺悟一切有情衆生也 菩薩行六度行 廣化衆生 出離生死 故以此六度爲乘也 大乘起信論疏略上 乘者運載之義 謂諸佛乘此而證菩提般涅槃 菩薩乘此而趣果海 衆生乘之而輪轉生死

寂場; 寂滅道場 見上註寂滅道場

舍那; 見上註盧舍那

珍御; 珍奇御服 御 對帝王所作所爲及所用物的敬稱

丈六; 身長一丈六尺 是通常化身佛之身量也 據諸經所載 佛世之時 凡人之身長約八尺 佛陀倍之 故爲丈六 佛說十二遊經 調達身長 丈五四寸 佛身長 丈六尺 難陀身長 丈五四寸 阿難身長 丈五三寸 其貴姓舍夷 長一丈四尺 其餘國皆長丈三尺

兜率; <> Tuṣita 具云兜率陀 翻譯名義集二 兜率陀 此云妙足 新云覩史陀 此云知足 西域記云 覩史多舊曰兜率陀兜術陀訛也 於五欲 知止足 故佛地論名憙足 謂後身菩薩 於中敎化 多修憙足故 慧琳音義十二 覩史多 梵語也 欲界中空居天名也 舊云兜率陀 或云兜術 或云兜駛多 皆梵語訛略不正也 唐云知足或云妙足 凡聖界地章云 下天多放逸 上天多闇鈍 故云知足 一生補處菩薩多作此天王 雖復萬行齊功 十度之中而偏修精進 婆沙論及正法念經等說 彼天以寶雲爲地 下去大海三十二萬瑜繕那 人間四百年爲彼天中一晝夜 壽命四千歲 身形長二里

摩耶; 又作摩訶摩耶 摩訶摩邪 意譯大幻化 大術 妙 卽釋尊之生母 迦毘羅衛城淨飯王之妃 臨産前 依時俗 返回娘家待産 途中於其父天臂城主須菩提之別宮藍毘尼園 休息時 生下釋尊 七日後逝世 據傳其死後生於忉利天 釋尊曾於某夏 昇至忉利天 爲其母說法 [雜阿含經十九 中阿含經八未曾有法 長阿含經四遊行經 增一阿含經二十八]

納妃生子; 四敎儀集註二 納妃有三 一瞿夷 二耶輸 三鹿野 生子卽羅睺羅也

出家苦行六年已後 木菩提樹下以草爲座成劣應身; 四敎儀集註二 頌云 十九踰城六苦行 五嵗遊歷三十成 說法度生五十年 是則共當八十壽 木菩提樹 菩提翻道 佛於樹下成道 故名道樹 草座 因果經說 帝釋化爲吉祥童子 以草施佛 坐以成道 菩提樹 <> Aśvattha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三 其菩提樹卽畢鉢羅樹也 佛在時高數百尺 比頻爲惡王誅伐 今可五丈餘 佛坐其下 成無上等覺 因謂菩提樹

五人; 指初度五人 三藏法數十六 初度五人[出翻譯名義] 一阿若憍陳如 梵語阿若 華言已知 此其名也 梵語憍陳如 華言火器 此其姓也 以其是婆羅門種 由先世事火 故云火器 乃佛之舅氏也 二頞鞞 梵語頞鞞 華言馬勝 亦云馬師 乃佛之家族也 三跋提 梵語跋提 華言小賢 乃佛之家族也 四十力迦葉 梵語迦葉 又云婆敷(無翻) 亦佛之舅氏 非大迦葉 亦非三迦葉也 三迦葉 卽優樓頻羅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也 五拘利太子 拘利太子 乃斛飯王之長子 卽佛之從兄弟也 四敎儀集註二 五人頌曰 頞鞞䟦提幷俱利 此三属在父之親 陳如十力母之親 初轉法輪先度此

四諦; 諦 審實不虛之義 卽指苦集滅道四種眞實無謬之眞理 故稱四諦 四眞諦 又此四者爲聖者所知見 故稱四聖諦 一苦諦 三界六趣之苦報也 是爲迷之果 二集諦 貪瞋等煩惱 及善惡之諸業也 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報 故名集諦 三滅諦 涅槃也 涅槃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 眞空寂滅 故名滅 是爲悟之果 四道諦 八正道也 此能通於涅槃故名道 是爲悟之因 [四諦經 大品般若經二十六 涅槃經十二 法華經玄贊七末 大乘義章三本]

十二因緣; 新作十二緣起 舊作十二因緣 又單名因緣觀 支佛觀 是爲辟支佛之觀門 說衆生涉三世而輪迴六道之次第緣起也 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處 六處卽六根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事六度; 四敎儀集註二 事六度者 三藏敎談實有事 不卽理故 六度 六波羅蜜也 波羅蜜 舊譯爲度 三藏法數十九 六度[出六度集經] 一檀那 梵語檀那 華言布施 二尸羅 梵語尸羅 華言性善 謂好行善道 不自放逸 此據義而譯也 正翻止得 謂止惡得善也 又翻爲戒 謂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惡也 三羼提 梵語羼提 華言忍辱 四毘梨耶 梵語毘梨耶 華言精進 五禪那 梵語禪那 華言靜慮 六般若 梵語般若 華言智慧

九部; 九部敎 小乘九部敎 修多羅 伽陀 本事 本生 未曾有 因緣 譬喩 祇夜 優波提舍經也 [法華經玄贊要集一]

見思煩惱; 見思惑也 台家所立三惑之一 指迷於三世之道理(見惑) 與迷於現在之事象(思惑) 兩者並稱見思惑 因能招感三界生死之果報 故屬界內惑 又以其通於聲聞緣覺菩薩三者所斷之惑 故又稱通惑 此惑可用空觀來加以斷除 [止觀輔行傳弘決六]

淨名; 淨名經 維摩經之異名 梵語毘摩羅詰利帝 又作毘摩羅詰 維摩詰 華言無垢稱 淨名 滅垢鳴 爲佛陀之在家弟子 乃中印度毘舍離城之長者 [維摩經義疏一 維摩義記一本 玄應音義八]

半字敎; 曇無讖所立二敎之一 判一切之小乘敎爲半字敎 見下注滿字敎

滿字敎; 禪林疏語考證一 涅槃經云 半字義者皆是煩惱言說之根本 故名半字 滿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說之根本也 譬如世間爲惡之者名爲半人 修善者名爲滿人 故西秦曇無讖三藏依涅槃此經 以了義大乘爲滿字敎 不了義小乘爲半字敎 立半滿之敎 曇無讖始也 滿字 梵書製文有半字滿字者 字義未足 方有半偏 猶漢文月字虧其傍也 理旣究竟 文義圓滿 猶漢文日字滿而實也 半字惡義 以譬煩惱 滿字善義 以譬常住 又半字爲體 如漢言字 滿字爲體 如漢語字 兩合卽滿之例也 言字單立卽半字例也 半字雖單 爲滿根本 緣其半字而成滿字 譬凡夫無明爲因 而得常住 因字製義 皆此類也

心相體信; 四敎儀科解卷上 心相體信者 長者窮子二人之心 互相體悉而順從也 何哉 於三藏中得涅槃價 既其不虗 今爲菩薩說此大乘 亦復非謬 此卽窮子信長者也 佛知二乘見思已斷 聞說大乘必不生謗 無漏根利微生信樂 此卽如來信二乘也

入出無難; 四敎儀科解上 入出無難者 由心相信 見尊特身 聞大乘敎 名此爲入耳 復被訶折 猶見丈六說小乘法 名此爲出焉 大小入出無疑難也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四敎儀科解上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者 雖然相信入出無難 所聞大乘而自謂是 菩薩之事非己智分 不肎迴小向大 猶居羅漢 不知將來得成正覺 故云所止在本處也

轉敎云云; 四敎儀科解上 轉敎下 辨意以說般若 意在斯焉 空生身子於般若會 爲諸菩薩談諸法空 莫不清淨 以此之法轉度於他 故云轉敎也 法華經云 我等雖爲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而無希取 卽其義焉 付財者 世間長者七寶爲財 出世法王般若爲財 故般若中 以此般若 加被空生身子 卽付財也 問般若會中 若已付財 至法華中 何所述耶 答在般若時 於佛意邊 卽是付財 其如二乘但謂加說耳 故般若云 豈聲聞人敢有所說 有所說者皆佛力耳 於弟子中 與其智眼 令其說法 卽加被也 故至法華 二乘方乃知是付財 是以經云 吾今所有皆是子有也 融通者 至般若中 會一切法悉摩訶衍 衍是大乘 大乘乃是融通之法 應知此融非謂圓融 乃是三敎融通之融 如玄籤中具明斯義 淘汰(淘徒刀切 正作濤汰 徒葢切 作汰非)者 說文云淅㶕也 大論音義云 澄洗也 須知濤汰有通有別 通徧五時 別在般若 故般若中以空慧水濤淅㶕擇 聲聞衆中唯舍利弗及須菩提 堪忍加被 問何緣加被此二人耶 答須菩提解空 舍利弗智慧 般若之法 其唯空慧 故以空慧 加被二人 加於可加 斯之謂矣

空生; 祖庭事苑三 空生 梵云須菩提 又云蘇補底迦 此有三義飜譯 一曰空生 謂初生之時 家室盡空 以表解空之相 二曰善現 謂生時種種善瑞顯現 三曰善吉 謂生已 相師占之云 此子唯善唯吉 西域記云 本東方靑龍陀佛 影化釋迦會下 今爲禪者之通稱 謂參玄解空之士也

身子; 舍利弗之譯名也 又云鶖子 梵語舍利 譯曰身 弗多羅 譯曰子 舍利者鳥名 卽鶖鷺鳥也 其母之眼似之 因名舍利 此是其子 故曰舍利子或鶖鷺子 是佛弟子中第一之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