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尊在靈山說法 *天雨四花 世尊遂拈花示衆 迦葉微笑 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 付囑摩訶迦葉一本 世尊以*靑蓮目 顧視迦葉 迦葉微笑
大洪恩頌 *覿面相呈何*所擬 電閃星流千萬里 香風匝地吹無時 *優曇花現人閒世齅着則腦裂
*南明泉頌 霜風刮地掃枯荄 誰覺*東君令已廻 唯有嶺梅先漏洩 一枝獨向雪中開
*雲居元頌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水底魚兮天上鳥 誤將彌勒作*觀音 *慰斗煎茶不同銚
*薦福逸頌 世尊自手拈花 迦葉破顔微笑 二老一雙*古錐 未知向上一竅
又頌 *敎外別傳事最奇 *兜羅綿手擧花時 會中不得*雞峰老 無限淸香付與誰
定慧信頌 暖氣方歸 地脉先知 嶺梅已向雪中綻 百花猶自待春輝 迦葉波 迦葉波 知不知 也似落便*冝
*東林惣頌 敎外*全提始別傳 飮光閉目笑無言 可憐十萬靈山衆 *不薦*當頭一着玄 *咄
法眞一頌 *蓮眸一瞬孰能當 百萬衆中唯飮光 *法眼至今傳不絶 綿綿地久與天長
保寧勇頌 拈花我佛在靈山 迦葉*頭陁忽破顔 *金口密言親*付囑 不唯天上與人閒
崑山元頌 迦葉微微笑不孤 世尊聊眄聖賢徒 若言*目擊傳*心要 說食還曾飽也無
霅溪益頌 靈鷲拈花示上機 肯同*浮木接盲龜 飮光不是微微笑 無限淸香付與誰
承天懷頌 *善逝拈花施妙用 飮光微笑洩*天機 從茲流落東西土 引得平人陷是非
*佛眼遠頌 百萬人天望擧揚 拈花微笑大*乖張 幾多*業識茫茫者 *問着*勞生沸似湯
*佛鑑勤頌 光明*輪手擧花時 *金色頭陁獨展眉 *堪笑靈山千萬衆 紅香撲面幾人知 幾人知却許伊 *勘破*雞峯*老古錐
長靈卓頌 世尊拈花 迦葉微笑 不落*宮商 是何曲調 古洞風淸 寒潭月皎 報君知須曉了 *融峯最好音聲鳥
*佛跡琪頌 *釋主靈山示衆時 異花拈處笑開眉 誰知笑裏眞消息 無限風光盡囑伊
*崇勝珙頌 大覺拈花兮*杓卜虛聲 飮光微笑兮平地崢嶸 正法眼藏兮餿飯殘羹 分付迦葉兮折脚漏鐺
*雲門杲頌 拈起一枝花 風流出當家 若言付心法 天下事如麻
竹庵珪頌 海水飜空*衮底流 魚龍蝦蠏*信沈浮 可憐金色頭陁子 直至如今笑未休
*牧庵忠頌 拈花微笑顯眞機 密契單傳*作者知 *領取鈎頭*端的意 定盤星上復何疑
*育王諶頌 霜曉長空鴈已來 千林黃葉委莓苔 東籬寂寞一枝菊 不入王孫醉後盃
白雲昺頌 擧花示衆誰*相委 迦葉頭陀獨破顔 無限白雲藏不得 又隨流水落人閒
*無爲子頌 世尊擧花 迦葉微笑 殃及子孫 *上祖不了
無盡居士頌 世尊迦葉不相知 陷虎*機關各自施 正眼妙心眞實*相 靈山會裏付他誰
悅齋居士頌 抛他祖父大家筵 拈出花枝作正傳 帶累兒孫貧到骨 借婆裙去拜婆年
薦福逸上堂擧此話云 雖則*師資會遇 *針芥相投 要且未有出身之路 何也 門裏出身易 身裏出門難 今此會中 莫有身裏出門底衲僧麽 對衆證據 良久云 幾乎敎賊破家 喝一喝
定慧信*小參擧此話云 自西天洎此土 *祖師天下老*和尙 示斷此箇公案 山僧今夜 *不惜眉毛 爲諸人斷却 *世尊八下迦葉十三 你且道 過在什麽處 具眼者試驗看
*黃龍心拈 穿過衲僧髑髏 換却衲僧眼睛 臨危不在悚人 向甚處見釋迦老子
*海會端拈 迦葉善觀風雲別氣色 雖然如是 還覺頂門重麽 又擧此話云 次第流傳 無令斷絶 至于今日 大衆若是正法眼藏 釋迦老子自無分 將箇什麽分付 將箇什麽流傳 何謂如此 況諸人*分上 各各自有正法眼藏 每日起來 是是非非 分南分北 種種施爲 盡是正法眼藏之*光影 此眼開時 乾坤大地 日月星辰 森羅萬像 只在面前 不見有毫釐之相 此眼未開時 盡在諸人眼睛裏 今日已開者 不在此限 有未開者 山僧不惜手 爲諸人 開此正法眼藏 看 乃擧手竪兩指云 看看 若見得去 事同一家 若也未然 山僧不免重說偈言 諸人法眼藏 千聖莫能當 爲君*通一線 光輝滿大唐 *須彌走入海 六月降嚴霜 *法華雖恁道 無句得商量 大衆 旣滿口道了 爲什麽 却無句得商量 乃喝云 分身兩處看
*枯木成上堂擧此話云 諸*禪德且道 有分付無分付 若言有分付去 涅槃妙心 人人具足 又何假黃面老子*特地新條 若言無分付 二千餘年 祖祖相傳 *燈燈相續 豈可徒然 山僧今日 將多年滯貨 攤向人前 衆中莫有承當得底麽 良久云 誰言*卞璧無人鑑 我道*驪珠到處晶
*曹溪明上堂云 世尊拈花 迦葉微笑 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於是乎兩手分付 直至如今 天下紛紛 犇南走北 尋禪覔道 數如*恒沙 轉不相應 有何了日 山僧尋常 只敎他休去歇去 直下承當去 伊麽說話 也是理沒他了也
佛眼遠上堂云 世尊拈花 迦葉微笑 親切親切 省要省要 眼目*定動 *料料掉掉 爲報先生 莫*打之遶 何也 文不加點
育王諶拈 分付則分付了也 爭奈頭重尾輕 何故 雞足峰前 只知瞌睡 *龍華會上 *謾逞神通 雖然*倒却刹竿 要且*眉頭不展 *行脚人試向者裏 辨*顯寧爲人眼看
●第五則; 聯燈會要一 釋迦牟尼佛 世尊在靈山會上 拈花示衆 衆皆默然 唯迦葉破顔微笑 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 付囑摩訶迦葉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一卷 失譯)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廣 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 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 捧之上佛 …… 爾時如來 坐此寶座 受此蓮華 無說無言 但拈蓮華 入大會中 八萬四千人天時大衆 皆止默然 於時長老摩訶迦葉 見佛拈華示衆佛事 卽今廓然 破顔微笑 佛卽告言 是也 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總持任持 凡夫成佛 第一義諦 今方付屬摩訶迦葉 ▲祖庭事苑二 禪宗所引 涉藏乘之緣頗多 從此因緣而獲證悟者 盖不鮮少 至如阿難倒門前刹竿 外道不問有無言 世尊拈華 文殊白椎 世尊說不定法 空生巖中雨花 五通問佛 二女評屍 似此等緣 講學輩往往謂經論無文 輒疑而不信 然吾祖之來 固未嘗以語言文字爲能事 而後世傳其道者 欲取信來學 故多引藏乘爲證 此失旨遠甚 雖然於吾祖佛之道 兩不相妨 如十門辨惑論云 維摩是金粟如來 吉藏法師謂出思惟三昧經 自云 未見其本 今據諸經目錄 無此經名 又順正理論云 無量聖敎皆滅沒 上座耳所未聞 便撥言此非聖敎邪 論引契經云 汝等所說雖非我本意 而所說皆善符正理 成可受持 又況因是言而獲證悟者哉 後世爲師匠者 亦不必區區屬意藏乘而貽謗於乃祖也
●天雨四花; 雨 降雨 集韻 雨 自上而下曰雨 四花者 一分陀利華 白蓮華也 二優缽羅華 靑蓮華也 三缽特摩華 紅蓮華也 四拘勿投華 黃蓮華也 又一曼陀羅華 白蓮華也 二摩訶曼陀羅華 大白蓮華也 三曼殊沙華 赤蓮華也 四摩訶曼殊沙華 大赤蓮華也 [法華經序品]
●正法眼藏; 又曰淸淨法眼 禪家以之爲敎外別傳之心印 釋氏稽古略一曰 佛在靈鷲山中 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華 持以獻佛 世尊拈華示衆 人天百萬悉皆罔措 獨有迦葉 破顔微笑 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分付迦葉 今以禪門之意解之 則是正爲佛心之德名 此心徹見正法 故曰正法眼 深廣而萬德含藏 故曰藏
●靑蓮目; 祖庭事苑六 蓮比目 維摩寶積長者偈云 目淨修廣如靑蓮 心淨以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衆以寂故稽首 楚法師云 西方靑蓮花葉有大人目相 故以蓮比目也
●覿面; 本義爲見面 當面 禪錄中謂面臨禪機 本分相見 卽超越一切言語知解 示機者直指禪法根本 應機者頓見本來面目
●所擬; 擬 一通疑 思慮 遲疑 說文 擬 度也 二 玄應音義十六 擬 向也 三模倣 此指一
●優曇花; 玄應經音義二十一 烏曇跋羅花 舊言優曇波羅花 或作何雲婆羅花 此葉似梨 果大如捲 其味甛 無花而結子 亦有花而難値 故經中以喩希有者也 ▲合部金光明經(一卷 隋 寶貴合) 壽量品 於無量時 諸佛世尊 乃出於世 譬如優曇婆羅華 於無量時乃出於世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 隋 闍那崛多譯)三十一 有一大樹 名優曇婆羅隋言求願 時彼樹有一大獼猴 在於樹頭 取果子食 ▲大寶積經(百二十卷 唐 菩提流志等譯)一百九 譬如尼拘陀樹子 或優曇婆羅等諸樹子 雖復細小 而能生極大樹枝
●南明泉; 南明法泉 宋代雲門宗僧 隨州(湖北隨縣南)人 俗姓時 自幼才敏 依龍居山智門院之信玘出家 受具足戒後 參雲居曉舜(雲門下四世) 竝嗣其法 初住大明寺 次住千頃 雲居 南明 蔣山 又奉詔住於大相國寺智海禪院 諡號佛慧禪師 又以師一生遍覽群籍 所讀之書無以計量 故世人多美稱爲泉萬卷 [證道歌事實一 續燈錄十一 釋氏稽古略四 續傳燈錄十一]
●東君; 春天之神也 又作靑帝 東帝 東皇 靑皇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十九 疏 卽東方靑帝等類者 此主五方有五帝 東方甲乙木 其色靑故 東方爲靑帝 南方丙丁火 其色赤爲赤帝 西方庚辛金 其色白爲白帝 北方壬癸水 其色黑爲黑帝 中央戊已土 其色黃爲黃帝 若十二神 卽一方有三故 故成十二 大集經說十二獸 皆是大菩薩示迹爲之 廣如彼說 ▲桓檀古記 稽夫五帝 曰黑帝 曰赤帝 曰靑帝 曰白帝 曰黃帝 黑帝主肅殺 赤帝主光熱 靑帝主生養 白帝主成熟 黃帝主和調
●雲居元; 雲居了元 見上第二則金山元
●觀音; 觀世音的略語 玄應音義五 觀世音 梵言阿婆盧吉低舍婆羅 此譯云觀世自在 舊譯云觀世音或言光世音 竝訛也 ▲妙法蓮華經入疏(十二卷 宋 道威 入注)一 天竺云 婆婁吉低稅 此云觀世音 思益經云 若衆生見者 卽時畢定得於菩提 稱名者得免衆苦 故名觀音 ▲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十卷 唐 慧立本 彦悰箋)二 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菩薩像 唐言觀自在 合字連聲梵語如上 分文而言 卽阿縛盧枳多譯曰觀 伊濕伐羅譯曰自在 舊云光世音 或觀世音 或觀世音自在 皆訛也
●慰斗; 當作熨斗 燙衣服用的金屬器具 斗 形如斗狀的器物 說文 斗 十升也 象形 有柄
●薦福逸; 薦福本逸 宋代雲門宗僧 福州彭氏 嗣開先善暹 雲門文偃下四世 初住饒之薦福 神宗詔住大相國寺智海禪院 賜號正覺 [歷朝釋氏資鑑十 普燈錄二 續燈錄六]
●古錐; 一 多喩機語機鋒 傳燈錄三十 香嚴和尙勵覺吟曰 日裏語暗瑳切 快磨古錐淨挑揭 二又古者指古尊宿 錐者能爲鑽物之用 言古尊宿機鋒如錐峭峻也 此指二
●敎外別傳; 不依文字語言 直悟佛陀所悟之境界 卽稱爲敎外別傳 又稱單傳 此敎外別傳之禪法 亦卽菩提達磨所傳之祖師禪 ▲祖庭事苑五 單傳 傳法諸祖 初以三藏敎乘兼行 後達摩祖師單傳心印 破執顯宗 所謂敎外別傳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兜羅綿; 兜羅梵語 又作堵羅 妬羅 蠹羅 此云綿 細綿 乃總稱草木所生之花絮 種類頗多 又佛八十種相好之一 手足柔軟 似兜羅綿 ▲翻譯名義集七 兜羅 此云細香 苑音義翻氷 或云兜沙 此云霜 斯皆從色爲名 或名妬羅綿 妬羅 樹名 綿從樹生 因而立稱 如柳絮也 亦翻楊華 或稱兜羅毦者 毛毳也 熏聞云 謂佛手柔軟加以合縵 似此綿也
●雞峰老; 指迦葉 雞峰卽鷄足山 又作鷄脚山 尊足山 狼足山 狼跡山 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 乃摩訶迦葉入寂之地 其位置相當於今伽耶之北北東二十五餘公里處 佛陀伽耶之東北三十二公里之處
●冝; 同宜 玉篇 宜 今作冝
●東林惣; 同東林總 東林常總(1025-1091) 宋代黃龍派僧 劍州尤谿(四川劍閣)人 俗姓施 字照覺 又稱常聰 十一歲依寶雲寺文兆出家 從契思受具足戒 後隨黃龍慧南 參究二十年 竝嗣其法 慧南歿 住泐潭寶峰寺 後移江州(江西九江)東林寺 元豐三年(1080) 敕改廬山東林律寺爲禪林 師奉命駐錫說法 其徒以爲應慧遠之讖 吾滅七百年後 有肉身大士革吾道場 遂大揚法化 曾與蘇軾交遊 五年 神宗敕主相國寺智海禪院 固辭不受 乃賜紫衣及廣惠禪師之號 元祐三年(1088) 賜號照覺禪師 六年示寂 壽六十七 [禪林僧寶傳二十四 釋氏稽古略四 續傳燈錄十六]
●全提; 完全徹底的提示 是超越言句義理的 直指人心的禪機施設
●不薦; 薦 一領會 領悟 二識 認識
●當頭; 當面 當下 頭 後綴
●咄; 一呵叱 動詞 二呵斥聲 嚒喝聲 三咨語 此指二
●蓮眸; 同蓮目 又稱靑蓮目 佛眼紺靑 猶如靑蓮花 故以蓮喩之 見上第五則靑蓮目
●法眼; 一同正法眼藏 指敎外別傳的禪法 二領悟禪法的智慧眼光 三五眼之一 分明觀達緣生差別之法 謂之法眼
●頭陁; <梵> dhuta 梵語也 又作杜荼(同茶) 杜多 投多 偸多 謂去除塵垢煩惱 苦行之一 此翻爲抖擻 修治 棄除 沙汰 浣洗 搖振 意卽對衣食住等棄其貪著 以修鍊身心 有十二頭陀行 迦葉爲頭陀行第一 故有迦葉頭陀 金色頭陀之名
●金口; 爲尊稱佛口之用語 卽强調佛陀親自說敎之亳無過誤 且饒益有情 故稱金口說 金口說法 金口所說等 又如來之身相 爲黃金色 故其口舌謂之金口 又如來之口舌如金剛堅固不壞 故謂之金口 ▲止觀輔行傳弘決(十卷 唐 湛然述)一之一 金口者 此是如來黃金色身口業所記
●付囑; 指托與物事 又作付屬 附囑 囑累 付 與物 囑 託事 乃以言語託所思之意 多表示佛陀託付弘傳敎法之意 禪家稱傳付衣法 傳授禪法爲付囑
●目擊; 祖庭事苑三 目擊 溫伯雪 南國(楚)賢人也 適齊 舍魯 仲尼見之而不言 子路曰 夫子欲見溫伯雪子久之 今見不言 何也 仲尼曰 若夫人者 目擊而道存矣 亦不可以容聲矣 見莊子(田子方)
●心要; 心爲心髓 要爲精要 謂法門之至極也 又心性上精要之法義也
●浮木接盲龜; 祖庭事苑一 盲龜 阿含(雜阿含經十五)云 佛告諸比丘 如大海中有一盲龜 壽無量劫 百年一過出頭 浮有一木 正有一孔 漂流海浪 隨流東西 盲龜百年一出 得遇此孔 至海東 浮木或至海西 圍繞亦爾 雖復差違 或復相得 凡夫漂流五趣之海 還復人身 甚難於此
●善逝; 梵云須伽陀 譯曰善逝 又曰好去 諸佛十號之一 十號之第一曰如來 第五曰善逝 如來者 乘如實之道而善來娑婆界之義 善逝者 如實去彼岸不再退沒生死海之義 以此二名顯來往自在之德 ▲智度論二 佛一切智爲大車 八正道行入涅槃 是名好去 ▲大乘義章二十末 言善逝者 此從德義以立其名 善者名好 逝者名去 如來好去 故名善逝
●天機; 天然之機感 或謂天之機密 猶言天意 亦指天性而言
●佛眼遠; 佛眼淸遠(1067-1120) 宋代楊岐派僧 號佛眼 臨邛(四川邛崍)李氏 嚴正寡言 因讀法華有疑 造舒州太平 依五祖法演參究不契 辭去 至金陵蔣山 邂逅靈源 靈源勸返 時演已遷海會 及再謁 遂得大悟 隱居大中庵 崇寧萬壽寺新成 王渙之請師開法 次補龍門 逾十二年 居和之褒禪 宣和初(1119) 歸蔣山之東堂 二年 辭世 壽五十四 臘四十 有語錄八卷 [普燈錄十一 續傳燈錄二十五]
●乖張; 乖角 差違也
●業識; 謂依根本無明之惑 而始動本心者 卽指有情流轉之根本識 又作業相 業相識 五意之一 三細之一 據大乘起信論義記中之說 相當於阿梨耶識中之自體分 [入楞伽經二 釋摩訶衍論] ▲大乘起信論 一者名爲業識 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問着; 着 助詞
●勞生; 勞碌的衆生 ▲莊子大宗師 夫大塊(天地)載我以形 勞我以生 佚我以老 息我以死
●佛鑑勤; 佛鑑慧勤 諸禪錄多作佛鑑懃 勤與懃同 佛鑑慧懃 (1059-1117) 宋代楊岐派僧 舒州(安徽)人 俗姓汪 字佛鑑 自幼師事廣敎圓深 後參五祖法演 竝爲其法嗣 曾應舒州太守孫鼎臣之請 住持太平山興國禪院 法道大播 徽宗政和(1111-1118)初年 師應詔住汴京智海寺 經五年乞歸 得旨居建康蔣山 樞密鄧子常上奏 賜師紫衣 竝賜佛鑑禪師之號 政和七年入寂 壽五十九 與佛果克勤佛眼淸遠 同被譽爲五祖法演門下之三佛 [佛祖歷代通載十九 釋氏稽古略四 五燈會元十九]
●輪手; 輪 似輪的物體 多指日月 ▲首楞嚴經二 卽時如來垂金色臂 輪手下指示阿難言 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爲正爲倒
●金色頭陁; 金色迦葉也 卽摩訶迦葉 彼身有金色之光 爲頭陀行第一 故名也 又稱大飮光 金色尊者 乃禪宗之第一祖
●堪笑; 堪 可也
●勘破; 卽看破識透之意 看透了 互相比較試驗質問之對手 亦卽勘定事之是非
●雞峯; 雞足山 見上第四則雞足山
●老古錐; 老古錐能爲鑽物之用 老古者尊稱 言師家說得機鋒峭峻也 又指老練圓熟之師家
●宮商; 宮商角徵羽 五音也 又曰五聲 或五調子 五音之中 宮爲土聲 其音最濁 爲壹越調 配於中央 商爲金聲 次濁 爲平調 配於西方 角爲木聲 半淸半濁 爲雙調 配於東方 徵爲火聲 微淸 爲黃鍾調 配於南方 羽爲水聲 其音最淸 爲盤涉調 配於北方 後世密敎遂以五音配列五智 五佛 五部 五色等 宮表中央法界體性智 商表西方妙觀察智 角表東方大圓鏡智 徵表南方平等性智 羽表北方成所作智 [止觀輔行傳弘決八之二 淨土五會念佛法事儀讚 漢書律曆志一上 通典一四三 隋書音樂志九]又曰五聲 或五調子 五音之中 宮爲土聲 其音最濁 爲壹越調 配於中央 商爲金聲 次濁 爲平調 配於西方 角爲木聲 半淸半濁 爲雙調 配於東方 徵爲火聲 微淸 爲黃鍾調 配於南方 羽爲水聲 其音最淸 爲盤涉調 配於北方 後世密敎遂以五音配列五智 五佛 五部 五色等 宮表中央法界體性智 商表西方妙觀察智 角表東方大圓鏡智 徵表南方平等性智 羽表北方成所作智 見止觀輔行傳弘決八之二 淨土五會念佛法事儀讚 漢書律曆志一上 通典一四三 隋書音樂志九
●融峯; 南嶽衡山祝融峯 南嶽小錄(唐 李沖昭著)曰 祝融峰 去地高九千七百八十丈 在諸峰之北 最高 擁諸峰而直上
●佛跡琪; 未詳何許人
●釋主; 指釋尊 ▲佛本行集經二十一 卽是釋主 淨飯王子 ▲續傳燈錄(三十六卷 另有目錄三卷 明代圓極居頂編)二十佛海有瑞 是故釋主能仁 應迹迦維 引悲沙界
●崇勝珙; 宋代袁州崇勝院珙禪師 嗣白雲守端 楊岐方會下二世
●杓卜虛聲; 占卜的結果虛而無信 爲人占卜者的話 不可凭信 杓卜 古時風俗 用拋杓來占卜 祖庭事苑六 風俗拋杓以卜吉凶者 謂之杓卜
●雲門杲; 雲門宗杲 見上第一則大慧杲
●衮底流; 衮 同袞 當作滾
●信沈浮; 信 隨意 任凭 如信手拈來
●牧庵忠; 牧庵法忠(1084-1149) 宋代楊岐派僧 浙江四明人 俗姓姚 號牧菴 十九歲出家 精勤參修天台敎旨 得悟一心三觀之理 唯自覺未能泯跡 乃徧參名德 後至龍門 觀水磨旋轉 頓然開悟 以偈呈佛眼淸遠禪師 蒙其印可 竝嗣其法 後遷居南嶽 每跨虎出遊 儒釋皆望塵而拜 四衆亦以伏虎稱之 後住江西隆興之黃龍山 於紹興十九年示寂 壽六十六 [佛祖歷代通載二十 五燈會元二十]
●作者; 同作家 機用傑出的禪家高手
●領取; 領會 取 動詞後綴
●端的; 一確實 眞實 二明白 領會 此指一
●育王諶; 育王介諶(1080-1148) 宋代黃龍派僧 溫州(今屬浙江)人 族張氏 號無示 年十六出家 宣和六年(1124) 太師劉公正夫 捨臨安第爲顯寧寺 請師出世 未幾 擢蘆山 瑞岩 育王 法道大振 紹興十八年五月十三 示寂於無異堂 閱世六十有九 坐夏五十有四 師嗣長靈守卓禪師 其性剛毅 臨衆合古法 當時有諶鐵面之稱 [普燈錄十三 禪林寶訓音義]
●相委; 委 確知
●無爲子; 楊傑 北宋雲門宗居士 無爲(安徽)人 字次公 號無爲子 雄才俊邁 年少登科 好禪 歷叩諸山名宿 參天衣義懷 義懷每引龐居士之機語提撕 一日奉祠泰山 睹日如盤湧 因而大悟 呈偈於天衣義懷 遂蒙印可 嗣其法 宋神宗熙寧(10 68-1077)末年 歸鄕省母 閑居閱藏經 遂歸心淨土 曾任兩浙提點刑獄 有楊提刑之稱 晩年專事淨業 享年七十 著有釋氏別集 輔道集等 [續傳燈錄八 釋門正統七 淨土聖賢錄七]
●上祖; 祖上 先祖
●機關; 指師家爲令學人得悟 而順應其根機所設之機法 禪門之師家 常以古則公案 一喝一棒 接化學人 稱爲機關
●相; ①漢語大字典 相 佛敎名詞 對性而言 佛敎把一切事物外現的形象狀態 稱之爲相 ▲金剛經 是諸衆生 無復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臨濟語錄 心若有異 則性相別 心不異故 卽性相不別 ②察看 視也 ▲祖庭事苑六 李伯樂 字孫陽 善相馬 ③輔佐 扶助 ▲禪林疏語考證二 前漢書蕭望之傳曰 非周公相成王 躬吐握之禮 致白屋之意 ④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 如相訪 相煩等等
●師資; 慧琳音義五十 師資 師徒也 資 用也 又取也 善人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 亦如資財者也 ▲祖庭事苑一 師資 老氏(老子)曰 善人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道德經第二十七襲明章) 說者曰 善人有不善人 然後善救之功著 故曰資
●針芥相投; 仰針於地 自天上投芥子 欲適中其針鋒甚難 以譬佛出世之難遇也 ▲南本涅槃經(三十六卷 宋慧嚴等 依泥洹經加之)純陀品 芥子投針鋒 佛出難於是 涅槃經會疏(三十六卷 隋灌頂撰)二曰 仰針於地 梵宮投芥 墮在針鋒 此事甚難 値佛生信 復難於是 生信聞法復難於是 ▲摩訶止觀(二十卷 隋 智顗說)五 墜芥豈得下貫針鋒
●小參; 謂非時之說法也 上堂稱爲大參 其規則校大參爲小 故曰小參 ▲祖庭事苑八 小參 禪門詰旦升堂謂之早參 日晡念誦謂之晩參 非時說法謂之小參 夫是皆以謂之參者 何乎 曰 參之爲言 其廣且大矣 謂幽顯皆集 神龍竝臻 旣無間於聖凡 豈輒分於僧俗 是以謂之參也 其主法者 以平等一心 應勤植萬類 令法久住 豈曰小補 或以小參爲家訓 愚未之前聞
●祖師; 祖者始也 開創一宗一派之人 謂之開祖 或傳承其敎法之人 謂之列祖 開祖有宗祖派祖之別 例如一般尊稱菩提達摩爲禪宗之宗祖 義玄良价則分別爲臨濟宗曹洞宗之派祖 佛敎各宗派 皆重視其列祖之相承 例如禪宗有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 天台宗有東土九祖十七祖 華嚴宗有五祖七祖十祖 眞言宗有八祖 淨土宗有五祖十六祖等 ▲春秋正義(三十七卷 唐 孔穎達撰) 啖助曰 三傳(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之義 本皆口傳 後之學者 乃著竹帛 而以祖師之目題之 ▲漢書(前漢書 百二十卷 二十四史之一 承受後漢班彪之意 其子班固述)外戚傳曰 定陶丁姬 哀帝母也 易祖師丁將軍之玄孫 師古注曰 祖 始也 丁寬易之始師 故釋老二氏 稱其創立宗派之人曰祖師 ▲釋氏要覽上 此士自達磨西來 距曹溪能大師 六人得稱祖師 ▲傳燈錄三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 有期城太守揚衒之 早慕佛乘 問師曰 西天五印師承爲祖 其道如何 師曰 明佛心宗 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
●和尙; 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 又作和上 和闍 和社等 梵云鄔波馱耶 優婆陀訶 郁波第耶夜 此云親敎師 力生 近誦 ▲翻譯名義集一 和尙 或和闍 羯磨疏云 自古翻譯多雜蕃胡 胡傳天語不得聲實 故有訛僻 傳云 和尙梵本正名鄔波遮迦 傳至于闐 翻爲和尙 傳到此土 什師翻名力生
●不惜眉毛; 有以向人妄說之因 受眉鬚墮落之果之語
●世尊八下迦葉十三; 下 量詞 八下 八棒 十三 十三棒 棒 禪錄多指拄杖 棒 步項切 棍也 棓也 又用棍棒打 廣韻 棒 打也
●黃龍心; 黃龍祖心(1025-1100) 宋代黃龍派僧 廣東始興人 俗姓鄔 號晦堂 年十九依龍山寺惠全 翌年試經得度 住受業院奉持戒律 後參雲峰文悅 隨侍三年 未久參黃檗山慧南 留侍四年 後還文悅 時文悅示寂 乃依止石霜楚圓 一日 閱傳燈錄 讀多福禪師之語大悟 後隨慧南移黃龍山 慧南示寂 遂繼黃龍之席 居十二年 後入京師 駙馬都尉王詵盡禮迎之 然師僅菴居國門之外 晩年移菴深入 棧絶學者二十餘年 宋元符三年十一月示寂 壽七十六 諡號寶覺禪師 遺有寶覺祖心禪師語錄一卷 冥樞會要三卷等 [禪林僧寶傳二十三 續傳燈錄十五 五燈會元十七 釋氏稽古略四]
●海會端; 海會守端 師曾住舒州白雲山海會禪院 見下第一四一一則
●分上; 分數 形便 資格 境地
●光影; 喩指虛幻不實之物 亦常指禪家接人之方便法門 方便法門非眞實大法 故稱
●通一線; 又作通一線道 放一線道 放開一線之道 是禪家接引後學時的方便施設
●須彌; 須彌山 又作蘇迷盧山 須彌盧山 須彌留山 修迷樓山 略作彌樓山 此云妙高山 好光山 好高山 善高山 善積山 妙光山 安明由山 原爲印度神話中之山名 佛敎之宇宙觀沿用之 謂其爲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 以此山爲中心 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 而形成一世界(須彌世界) [雜阿含經十六 大毘婆沙論六十九 大智度論九 華嚴經疏十七]
●法華; 指海會守端自身 師曾住舒州法華山證道禪院
●枯木成; 枯木法成(1071-1128) 宋代曹洞宗僧 秀州(浙江嘉興)人 俗姓潘 年三十三時 至隨州(位於湖北)大洪山參芙蓉道楷 得嗣其法 以好枯木禪 世人遂以枯木稱之 於汝州(河南臨汝)香山開堂 次住淨因禪院 後住潭州大潙寶林等名刹 建炎二年二月示寂 壽五十八 臘四十一 諡號普證大師 [統要續集二十二 聯燈會要二十九 五燈會元十四 五燈全書三十]
●禪德; 對禪宗僧人的尊稱 ▲明覺禪師語錄(六卷 宋 惟蓋竺編)一 爾諸禪德 覬善參詳 如人上山 各自努力
●特地; 一反而 表轉折 二更加 特別 三特意做作 多餘累贅 此指二
●燈燈相續; 謂法脈展轉相傳而不絶 如燈火相續而不滅
●卞璧; 又稱和氏之璧 卞和之璧 和璧 連城之璧 祖庭事苑三 卞和 楚人卞和獻玉於楚厲王 王曰 石也 遣使刖一足 及武王卽位 和又獻之武 武王復怒 又刖一足 至楚文王立 和抱璞哭於荊山之下 文王召而謂曰 刖足者 何怨乎 曰 不怨刖足 而怨眞玉以爲凡石 忠事以爲慢事 是以哭之 文王乃使工剖石 乃眞玉也 文王嘆曰 哀哉 二先君易刖人足 而難於剖石 令和果是璧 乃國寶也 見韓子(韓非子和氏第十三)
●驪珠; 驪龍頷下珠 又稱頷珠 價重千金 莊子列禦寇曰 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 其子沒於淵 得千金之珠 其父謂其子曰 取石來鍛之 夫千金之珠 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 子能得珠者 必遭其睡也 使驪龍而寤 子尙奚微之有哉
●曹溪明; 未詳何許人
●恒沙; 恒河沙之略 見上第二則恒河沙
●定動; 一.定 停止 專注 定動 (眼目)眨動 二猶豫 遲疑 此指前者 五燈會元十一 三交智嵩曰 得用直須用 心意莫定動(猶豫 遲疑)
●料料掉掉; 甚料掉 料掉 又作料調 料度計校之義 或遼迢的轉訛 疏遠之義
●打之遶; 指斥參禪者不能直截悟入而迂回
●龍華會; 龍華三會 指彌勒菩薩於龍華樹下成道之三會說法 又稱龍華三庭 彌勒三會 慈尊三會 略稱龍華 乃佛陀入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另有說五十七億六千萬歲 五十六億萬歲者) 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下生人間 出家學道 坐於翅頭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 成正等覺 前後三次說法 於昔時釋迦牟尼佛之敎法下 未曾得道者 至此會時 以上中下三根之別 悉可得道 [彌勒下生經 彌勒大成佛經 觀彌勒上生經]
●謾逞神通; 謾 通漫 徒然 逞 丑郢切 自負 增韻 逞 矜而自呈也
●倒却刹竿; 見下第八一則
●眉頭; 頭 助詞
●行脚; 又作游方 遊方 遊行 與禪宗參禪學道之雲水同義 ▲祖庭事苑八 行脚 行脚者 謂遠離鄉曲 脚行天下 脫情捐累 尋訪師友 求法證悟也 所以學無常師 徧歷爲尙 善財南求 常啼東請 盖先聖之求法也
●顯寧; 指育王介諶自身 師初住顯寧 見上第五則育王諶
'선문염송집주(5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5칙(주석1 한글) (0) | 2021.09.01 |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5칙(본문 한글) (0) | 2021.09.01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4칙(한글) (0) | 2021.08.31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4칙(한문) (0) | 2021.08.31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3칙 (0) | 2021.0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