천태사교의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49

태화당 2020. 10. 11. 15:54

略明藏敎修行人之與位 初明聲聞位分二 初凡二聖 凡又二 *外凡*內凡 釋外凡中自分三 初*五停心 一多貪衆生不淨觀 二多嗔衆生慈悲觀 三多散衆生數息觀 四愚癡衆生因緣觀 五多障衆生念佛觀 二別相念處(如前四念處是) *總相念處 一觀身不淨 受心法皆不淨 乃至觀法無我 身受心亦無我 中間例知(已上三科名外凡 亦名*資糧位) 二明內凡者有四 謂*煗頂忍世第一(此四位爲內凡 亦名加行位 又名四善根位) 上來內凡外凡總名凡位 亦名*七方便位

 

外凡; 二凡之一 聲聞乘以五停心 別相念處 總相念處之修行位爲外凡 四善根之位爲內凡 又菩薩乘以十信之位爲外凡 十住等三賢之位爲內凡 大乘義章十七末 言外凡者 善趣之人向外求理 未能息相內緣眞性 故名爲外 六道分段凡身未捨 故名爲凡 四敎儀集註中 相似見理名內 未得似解名外

內凡; 外凡之對稱 爲見道以前階位之一 修行佛道而未證見正理者 稱爲凡夫 其對正理發相似之智解者稱爲內凡 未發相似之智解者稱爲外凡 小乘以五停心 別相念處 總相念處等三賢位爲外凡 而以煖 頂 忍 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爲內凡 大乘以十信伏忍位爲外凡 而以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三賢位爲內凡 天台家於四敎所配之位次各異 藏敎配於煖等四善根位 通敎配於大品十地中之性地 別敎配於五十二位中之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位 圓敎配於六卽中之相似卽 [成實論十五 四敎義二 四 五 止觀輔行傳弘決一之五 天台四敎儀集註上 下]

五停心; 五停心觀 爲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種觀法 又作五觀 五念 五停心 五度觀門 五度門 五門禪 一不淨觀 觀境界不淨之相 停止貪欲之法 貪著心多之人修之 二慈悲觀 又作慈心觀 慈愍觀 向一切有情 觀可憐之相 而停止瞋恚之法 瞋恚多之人修之 三因緣觀 觀十二因緣 又作緣起觀 觀緣觀 三世相續之理 而停止愚癡之法 愚癡多之人修之 四界分別觀 又作界方便觀 析界觀 分析觀 無我觀 向諸法而分別六界或十八界 停止我見之法 我見多之人修之 五數息觀 又作安那般那觀 持息念 計呼吸數以停止散亂心之法 散心多之人修之 此外 五門禪經要用法中 以念佛觀 取代界分別觀 而與其他四觀合稱爲五門禪 所謂念佛觀 卽念應身報身法身等三佛身 以次第對治昏沈暗塞障 惡念思惟障 境界逼迫障等三種障害 [大毘婆沙論四十 順正理論五十九 大乘義章十二 摩訶止觀七之二]

總相念處; 四敎儀科解中 三總相念 今文但明境總觀別 略而不辨境別觀總境觀俱總 何者 夫修念處 須明四句 一境觀俱別 卽別相念也 二境總觀別 如今文是也 三境別觀總者 如云觀身不淨 觀身是苦 觀身無常 觀身無我 觀身既然 乃至觀法無我亦爾 四境觀俱總者 如觀一境卽見四境 如用一觀卽備四觀 是則境觀俱別 尙乃淺麤 後之三句 彌復深細 故得境觀以至於四 言總別者 以一爲別 以四爲總 若境若觀無不咸然

資糧位; 四敎儀科解中 言資粮者 從喻立也 如人遠涉 必備資助 身命粮食 行人亦爾 欲越三界 須修五停念處粮食 資養五分法身命也

煗頂忍世第一; 四敎儀備釋上 煖者從喻 如鑽燧先煙 春陽煖發 得佛法似解也 頂 觀四諦轉更分明 如登山頂 明矚四方 忍者 於四諦中 堪忍樂欲 亦忍可義 世第一者 善根最勝 世間第一

七方便位; 三藏法數二十九 七方便者 五停心 別相念處 總相念處 此三位名外凡 煖位 頂位 忍位 世第一位 此四位名內凡 是七方便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