천태사교의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65

태화당 2020. 10. 12. 07:39

次明通敎者 通前藏敎通後別圓 故名通敎 又從當敎得名 謂三人同以無言說道 體色入空 故名通敎 依*大品經 乾慧等十地 卽是此敎位次也 一乾慧地 未有理水故得其名 卽外凡位 與藏敎五停心總別等三位齊 二*性地 相似得法性水 伏見思惑 卽內凡位 與藏敎四善根齊 三*八人地 四見地 此二位入無間三昧 斷三界八十八使見盡 發眞無漏見眞諦理 與藏敎初果齊 五*薄地 斷欲界九品思前六品 與藏敎二果齊 六*離欲地 斷欲界九品思盡 與藏敎三果齊 七*已辦地 斷三界見思惑盡 但斷*正使不能侵習 如燒木成炭 與藏敎四果齊 聲聞位齊此 八辟支佛地 更侵習氣如燒炭成灰 九菩薩地 正使斷盡與二乘同 扶習潤生 *道觀雙流 *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十佛地 *機緣若熟 以一念相應慧 頓斷殘習 坐*七寶菩提樹下 以*天衣爲座 *現帶劣勝應身成佛 爲三乘根性 轉無生四諦法輪 緣盡入滅 *正習俱除 *炭灰俱盡

 

大品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略 又指大品般若經 二十七卷(或三十 四十卷)九十品 又稱二萬五千頌般若 乃鳩摩羅什於後秦弘始四年至十四年(402-412)所譯 又作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摩訶般若經 新大品經 大品經 收於大正藏第八冊 本經之同本異譯有三種 一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西晉竺法護譯 十卷二十七品 二放光般若波羅蜜經 西晉無羅叉譯 二十卷(或三十卷)九十品 三大般若經第二會 唐代玄奘譯 七十八卷八十五品 [出三藏記集二 歷代三寶紀八 開元釋敎錄四]

性地; 四敎儀集註八 性地中 無生方便解慧善巧 轉勝於前 得相似無漏性水 故言性地也

八人地; 四敎儀科解下 言八人者 卽八忍也 八忍具足 智少一分 是故云耳

薄地; 四敎儀科解下 欲惑稍輕 故名爲薄

離欲地; 四敎儀科解下 欲惑全亡故名爲離

已辦地; 四敎儀科解下 智斷功畢 故名已辨

正使; 對於習氣之稱 正現起之煩惱正體曰正使 其煩惱之餘習曰習氣 阿羅漢雖斷正使 而習氣不能亡也

道觀雙流; 四敎儀集註八 道觀雙流者 道謂化道 觀謂空觀 帶空出假 故曰雙流

遊戲神通; 四敎儀集註八 遊戲神通者 遊諸世間譬如兒戲 亦如幻師種種變現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然之慧徹照無碍

淨佛國土; 四敎儀集註八 淨佛國土者 一切諸行 無非菩薩淨土之行 如以布施攝衆生 菩薩成佛時 布施衆生 來生其國等是也

機緣; 機謂根機 緣謂因緣 衆生之根機與悟法之因緣 兩者契合 則獲省悟

七寶; 四敎儀科解下 準大論中 金 銀 瑠璃 車渠 頗棃 赤珠 碼碯 是名七寶 四敎儀集註八 七寶天衣者 表殊勝自然也

天衣; 天人之衣 其量至輕者 智度論三十四 四天王衣重二兩 忉利天衣重一兩 夜摩天衣重十八銖 兜率天衣重十二銖 化樂天衣重六銖 他化自在天衣重三銖

現帶劣勝應; 四敎儀註彚補輔宏記七 [] 現帶劣勝應者 通佛亦是丈六之身 或十里 百億 神通變現耳 住空故劣 住中故勝 以通敎有合身義 故云帶劣勝應

正習俱除; 四敎儀註彚補輔宏記七 [] 蓋前七地 已]斷正使 八地 更侵習氣 九地 進斷習氣 幷斷色心無知 則此十地 只是頓斷 而留餘殘習氣 而言正習俱除者 乃兼前而總擧也

炭灰俱盡; 四敎儀註彚補輔宏記七 [] 以炭喻正使 灰喻習氣 謂佛正習永盡無餘 譬如劫火燒須彌山 一切大地都盡 無炭無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