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拈頌集序
詳夫自世尊*迦葉已來 代代相承 燈燈無盡 *遆相密付 以爲正傳 其正傳密付之處 非不該言義 言義不足以及 故雖有指陳 *不立文字 以心傳心而已 好事者强記其迹 載在*方冊 傳之至今 則其*麁迹 固不足貴也 然不妨尋流而得源 據末而知本 得乎本源者 雖萬別而言之 未始不中也 不得乎此者 雖絶言而守之 未始不惑也 是以諸方*尊宿 不外文字 不悋*慈悲 或*徵或拈 或代或別 或頌或歌 發揚奧旨 以貽後人 則凡欲開正眼具玄機 羅籠*三界 *提拔*四生者 捨此奚以哉 況*本朝自*祖聖*會三已後 以禪道延國祚 智論鎭隣兵 而悟宗論道之資 莫斯爲急 故*宗門學者如渇之望飮 如飢之思食 余被學徒力請 念祖聖本懷 庶欲奉福於國家 有裨於佛法 乃率門人眞訓等 採集古話 凡一千一百二十五則 *并諸師拈頌等語要 錄成三十卷 以配*傳燈 所冀 *堯風與禪風永扇 *舜日共佛日恒明 海晏河淸 時和歲稔 物物各得其所 家家純樂*無爲 *區區之心 *切切於此耳 *弟恨諸家語錄 未得盡覽 恐有遺脫 所未盡者 更待後賢 *貞祐十四年丙戍仲冬 *海東曹溪山修禪社 *無衣子序
●迦葉; 全名大迦葉 摩訶迦葉 又作迦葉波 迦攝波 此譯云飮光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禪宗第一祖 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 於佛成道後第三年 爲佛弟子 八日後卽證入阿羅漢果 爲佛弟子中頭陀第一 佛入滅後 成爲敎團之統率者 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經典結集 直至阿難爲法之繼承者 始入鷄足山入定 以待彌勒出世 方行涅槃 禪宗以三處傳心之故事(多子塔前分半座一也 靈山會上擧拈花二也 雙樹下槨示雙趺三也) 至今傳誦不絶 此外 過去七佛之第六佛 亦稱迦葉佛 又佛弟子中 優樓頻羅迦葉 伽耶迦葉等 皆有迦葉之稱 佛陀入滅後三百年之小乘飮光部之祖 亦與迦葉同名 見雜阿含經四十一 增一阿含經二十 同三十五 同四十四 佛本行集經四十五 四分律五十四 五分律三十 毘尼母經一 有部苾芻尼毘奈耶一 景德傳燈錄一 禪家龜鑑 ▲玄應音義(一切經音義 二十五卷 唐 玄應撰)二十四 梵言迦葉波 迦葉 此云光 波 此云飮
●遆; 同遞 遞 或作遆 俗字也
●不立文字; 達磨大師血脉論(一卷 梁 菩提達磨述)曰 三界混起 同歸一心 前佛後佛 以心傳心 不立文字
●方冊; 方 古代書寫用的木板 正字通 方 策 版也 大曰策 小曰方 冊 同册 書簡 古代文書用竹簡 編簡名爲册 後凡簿籍均可稱册
●麁; 同麤 本作麤
●尊宿; 德尊年長者 觀經序分義(四卷 唐 善導集記)二曰 德高曰尊 耆年曰宿
●慈悲; 慈愛衆生竝給與快樂(與樂) 稱爲慈 同感其苦 憐憫衆生 竝拔除其苦(拔苦) 稱爲悲 二者合稱爲慈悲 佛陀之悲 乃是以衆生苦爲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 故稱同體大悲 又其悲心廣大無盡 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
●徵; 證明 追究 責問
●三界; 三藏法數(五十卷 明 一如等集註)七 三界[出華嚴孔目] 一欲界 欲有四種 一者情欲 二者色欲 三者食欲 四者婬欲 下極阿鼻地獄 上至第六他化天 男女相參 多諸染欲 故名欲界 二色界 色卽色質 謂雖離欲界穢惡之色 而有淸淨之色 始從初禪梵天 終至阿迦膩吒天 凡有一十八天 竝無女形 亦無欲染 皆是化生 尙有色質 故名色界 三無色界 謂但有心識 而無色質也 始從空處 終至非非想處 凡有四天 但有受想行識四心 而無形質 故名無色界
●提拔; 謂從深處向上提 亦以喩解救
●四生; 卵生 胎生 濕生 化生 人趣與畜生趣 各具四生 鬼趣通胎化二生 一切地獄諸天及中有 唯爲化生 見俱舍論八
●本朝; 指高麗
●祖聖; 指高麗太祖王建 祖 開國君主 聖 封建時代對帝王的尊稱
●會三; 三 指後三國 新羅 後百濟 泰封
●宗門; 或稱宗乘 或略稱宗 宗 爲所崇尙之敎旨 門 爲通入之義 宗門一詞 宋以後成爲禪宗之自讚 餘宗則稱敎門 然此稱非限於禪宗 於天台有經部宗 薩婆多宗 另有眞宗圓宗等名目 ▲祖庭事苑八 宗門 謂三學者莫不宗於此門 故謂之宗門 正宗記略云 古者謂禪門爲宗門 亦龍木(龍樹)祖師之意爾 亦謂吾宗門乃釋迦文一佛敎之大宗正趣矣 (中略)欲世世三學之者 資之以爲其入道之印驗標正 乃知古者命吾禪門謂之宗門 而尊於敎迹之外殊是也 ▲按考信錄(五卷 日僧 景耀玄智撰)四 宗門一詞 出自禪林 以楞伽經所說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 立佛心宗而自稱宗門
●并; 同幷
●傳燈; 景德傳燈錄 三十卷 宋代道原撰 略稱傳燈錄 本書集錄自過去七佛 及歷代禪宗諸祖五家五十二世 共一七○一人之傳燈法系 以宋眞宗景德元年(1004)具表上進 竝奉敕入藏 故以景德名之 又以燈能照暗 法系相承 猶如燈火輾轉相傳 喩師資正法永不斷絶 故稱傳燈
●堯; (約前2377-前2257) 釋氏稽古略(四卷 明 覺岸編集再治)一 帝堯陶唐氏 帝嚳子 摯之弟也 摯立封堯爲陶侯 改封唐故曰陶唐氏 伊祁姓也 堯旣受摯禪 以火德 都平陽今晉寧路冀州之域 茅茨不剪 土階三尺 蓂莢生于庭 蓂草也 一日生一莢 至十五日成十五莢 十六日落一莢 至三十日落而盡月小連落二莢 更生更落 帝自奉甚薄 賦役甚寡 是時有大風猰貐封豨脩蛇 皆爲民害 帝乃使羿 繳大風於靑丘之澤東方澤名 殺猰貐 斷脩蛇於洞庭 擒封豨於桑林 民乃悅 洪水爲災 四岳擧鯀禹之父也 治水九年弗成 帝之子丹朱不肖 求賢德可以遜位者 群臣擧舜 帝以二女妻舜 歷試諸難 納于大麓今順德路 烈風雷雨不迷 使之攝位 又二十八年帝崩 堯在位通舜攝共九十八年 壽一百九十八歲 堯作樂曰大章 舜避堯之子丹朱於河南今汴梁地 天下朝覲訟獄者 不歸丹朱而歸舜 舜乃卽天子位 史記
●舜; (約前2277-約前2178) 釋氏稽古略一 帝舜有虞氏 曰重華 稱都君 黃帝八代孫 黃帝生昌意 昌意生顓頊 顓頊生窮蟬 窮蟬生康敬 康敬生句芒 句芒生蟜牛 蟜牛生瞽瞍 瞽瞍生舜 姚姓 舜母死 繼母生象 父母及象 常欲殺舜 舜盡孝悌之道事父母 待其弟尤恭 耕於歷山河東 漁於雷澤兗州 陶於河濱今濟陰定陶西南陶丘亭 所居成聚 二年成邑 三年成都 二十以孝聞 年三十堯以二女妻之 將遜以位 舜擧高陽氏 高辛氏之子八凱八元 凱主后土 元布五敎於四方 堯於是使舜攝位 帝鴻氏有不才子 號曰渾沌 驩兜也 少皡氏有不才子 號曰窮奇 共工氏顓頊氏有不才子 號曰檮杌 鯀也 縉雲氏有不才子 號曰饕餮 三苗也 是謂四凶 仕於堯 堯未能去 舜皆投諸四裔 擧禹以治水 舜攝堯位二十八年 堯崩舜卽天子位 以土德王 都蒲阪今晉寧路河中府也 彈五弦琴歌南風 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正曆數閏餘成歲 作樂曰九韶 苗民逆命 敷文德 舞干羽于兩階七旬 有苗來格 子商均不肖 舜薦禹於天 使之代己位 在位五十年 南巡狩 崩于蒼梧之野今廣西道梧州路郡名蒼梧荊州域 壽一百一十歲 禹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 天下之人不歸商均而歸禹 禹遂卽天子位 國號夏 舜欲造漆器 遇諫而止
●無爲; 無造作之意 有爲之對稱 卽非由因緣所造作 離生滅變化而絶對常住之法 又作無爲法 原是涅槃之異名 後世更於涅槃以外 立種種無爲 於是産生三無爲六無爲九無爲等諸說 ▲道德經第四十八日損章 爲學日益 爲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爲 無爲而無不爲矣
●區區; 奔走勞碌
●切切; 懇切貌
●弟; 通第 只也
●貞祐十四年丙戍; 貞祐 金宣宗時年號 貞祐止丙子 丙戌 金正大三年 西紀一二二六
●海東; 渤海之東 又今之韓國的古時別稱
●無衣子; 東師列傳(六卷 朝鮮 覺岸述)一 眞覺國師傳 師名惠諶(1178-1234) 姓曹氏 和順人也 母冬取泉瓜喫 因有娠而生 名其泉曰跡泉 號曰無衣子 又見上禪門拈頌集標註序慧諶
'선문염송집주(5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1칙(한문) (0) | 2021.08.29 |
---|---|
선문염송집 서(한글) (0) | 2021.08.28 |
선문염송집주 목차 (0) | 2021.08.28 |
선문염송집주서(한글) (0) | 2021.08.28 |
선문염송집주서(한문) (0) | 2021.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