선문염송집주(5권)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16칙(주석 한문)

태화당 2021. 9. 4. 07:36

第一六則; 此話出傳燈錄二十七 拈頌說話曰 今叢林擧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豈非蒺藜論之徒也 則蒺藜之問也 雜阿含經三十二 爾時 尼揵語刀師氏聚落主 汝能共沙門瞿曇作蒺論 令沙門瞿曇不得語 不得不語耶 聚落主言 阿梨 我立何等論爲蒺論 令沙門瞿曇不得語 不得不語 …… 佛告聚落主 汝捨九因九緣 而言沙門瞿曇破壞他家 不捨惡言 不捨惡見 如鐵槍投水 身壞命終 地獄中 時刀師氏聚落主 心生恐怖 身毛皆白佛言 世尊 我今悔過 如愚如癡 不善不辯 於瞿曇所 不實欺誑虛說妄語

大慈大悲; 佛菩薩廣大之慈悲也 與樂爲慈 拔苦爲悲 智度論二十七 大慈與一切衆生樂 大悲拔一切衆生苦 …… 菩薩大慈於佛爲小 於二乘爲大 此是假名爲大 佛大慈大悲 眞實最大

見鞭影而行; 別譯雜阿含經(十六卷 失譯)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種馬 賢人應乘 是世間所有 何等爲四 其第一者 見擧鞭影 卽便驚悚 隨御者意 其第二者 鞭觸身毛 卽便驚悚 稱御者意 其第三者 鞭觸身肉 然後乃驚 隨御者意 其第四者 鞭徹肉骨 然後乃驚 稱御者意 注維摩詰經八 什曰 馬有五種 第一見鞭影卽時調伏 第二得鞭乃伏 第三以利錐刺皮乃伏 第四穿肌乃伏 第五徹骨乃伏

機輪; 碧巖錄第六十五則曰 機乃千聖靈機 輪是從本已來諸人命脈

當下; 指卽時卽刻之意 與合下直下同義

追風; 古今注中 秦始皇有七名馬 追風 白兔 躡景 奔電 飛翮 銅爵 最鳧 碧巖錄第六十五則 追風之馬 見鞭影而便過千里

騰夷; 夷 愉快 傲慢

輪王寶; 指轉輪王之馬寶

撩天; 撩 取 挑弄

放下着; 謂拋下手中之物 又拋棄一切邪念妄執 着 助詞

空拳; 空手作拳以誑小兒也 永嘉證道歌 亦愚癡亦小騃 空拳指上生實解 彦琪註曰 大人無智曰愚 小兒無智曰騃 空拳指上生實解者 愚人小兒於空拳指上妄爲實有 如以黃葉爲錢以爲眞實

十萬八千; 意謂相距禪法十萬八千里 形容距離極遠 差別極大 是禪家習用批評語

一文錢; 文 量詞 用于計算銅錢的基本單位 南北朝以來 銅錢圓形 中有方孔 一面鑄有文字 故稱錢一枚爲一文

劫初鈴子; 祖庭事苑五 劫初鈴子 寶積經(九十五)云 善順菩薩得劫初時閻浮金鈴 於四衢中高聲唱言 此舍衛中 誰最貧窮 當以此鈴而施與 時有耆舊最勝長者 我於此城最爲貧窮 可施於我 菩薩云 汝非貧者 有波斯匿王最爲貧者 卽往至彼王所前 白王言 我於此城得劫初時閻浮金鈴 有最貧者而施與之 城中最貧 無過王者 今賷此鈴 願以相奉(云云)

資壽捷; 宋代雲門宗僧 得法於天衣義懷 雲門下五世 住泉州資壽院 禪門拈頌集頻出師之偈頌

鱗鱲; 有鱗的鱲魚 又名桃花魚 鯉科

宗墮; 宗旨負墮

雪竇寧; 雪竇法寧 宋代雲門宗僧 衢州(今屬浙江)杜氏 嗣法保寧子英 住明州雪竇 [五燈會元十六]

波旬; <> Pāpiyas Pāpiman 又作波卑夜 波旬踰 波俾掾 波鞞 注維摩經四 什曰 波旬 秦言殺者 常欲斷人慧命 故名殺者 義林章六本曰 波卑夜 此云惡者 天魔別名 波旬 訛也 成就惡法 懷惡意故 玄應音義八曰 言波旬者 訛也 正言波卑夜 是其名也 此云惡者 常有惡意 成就惡法 成就惡慧 故名波旬 俱舍光記八曰 釋迦文佛魔王名波旬

坐斷; 截除 截斷 多用于禪機施設 謂截除語言知解 區別妄念 斷字 主眼也 坐者 平坐之義

歷塊過都; 又作過都歷塊 越過都市 經過山阜 意指縱橫馳騁 施展才能

遼天鼻孔; 意謂省悟禪法 超然脫世 遼天沖向天際 飛向天空 祖庭事苑一 鼻孔遼天 遼 當作撩 撩取也 昂視之貌 遼 遠也 非義

天馬駒; 駒 少壯的馬 說文 駒 馬二歲曰駒 ▲翻譯名義集二 阿濕婆 此云馬 漢書西域傳云 大宛國有高山 其上有馬不可得 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 與集生駒 皆汗血 因號天馬 祖庭事苑五 汗馬 李廣利爲貳師將軍 伐大宛國 得汗血馬 名蒲捎 漢武作天馬之歌

跏趺; 同跏趺坐 僧人修行時之一種坐姿 兩足交叉置于另側大腿上 佛經中認爲這種坐法 最安穩不疲倦 宜于坐禪 又稱交一足爲半跏趺坐 半跏坐 半跏 稱交二足爲全跏坐 全跏 慧琳音義八 跏趺 上音加 下音夫 皆俗字也 正體作加跗 鄭注儀禮云 跗 足上也 顧野王云 足面上也

險夷; 崎嶇與平坦

韓獹; 又作韓盧 盧 獵狗 特指黑色獵狗 祖庭事苑一 韓情 當作韓盧 盧 黑也 謂黑狗也 齊人韓國相狗於市 遂有狗號鳴 而國知其善 見選注

業鏡; 指照業之鏡 又作淨頗梨鏡 淨玻璃鏡 業鏡輪 在幽冥界 以此業鏡鑑照衆生所造之善惡業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下 年三者 正五九月 冥界業鏡 輪照南洲 若有善惡 鏡中悉現 [首楞嚴經集註八 釋氏六帖一]

百雜碎; 細碎其物也

雞狗戒; 鷄戒與狗戒 印度外道苦行之一 外道以苦行爲出離解脫之道 持鷄戒者 終日一足而立 持狗戒者 食人糞便 [止觀輔行傳弘決十之一]

祖師禪; 又作南宗禪 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祖祖本傳之禪也 對楞伽經所說之如來禪而立此稱 卽以如來禪爲教內未了之禪 以祖師禪爲教外別傳至極之禪也 傳燈錄十一 仰山慧寂 師問香嚴 師弟近日見處如何 嚴曰 某甲卒說不得 乃有偈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無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師曰 汝只得如來禪 未得祖師禪

本然居士; 按圓悟錄(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二十卷 宋 紹隆等編)五 因本然居士請 有師之上堂法語 雖然未詳何許人 禪門拈頌集數出本然居士頌拈

三更; 自午後十一時至翌日午前一時 更 古代夜間計時單位 一夜分爲五更 每更約兩小時 正字通 又因時變易 漏刻曰更 顔氏家訓 或問 一夜何故五更 更何所訓 答曰 漢魏以來 謂爲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 又云鼓 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 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皆以五爲節

卓午; 正午

日午; 正午

百丈常; 百丈道常(?-991) 又稱道恒 宋代法眼宗僧 出家於洪州(江西)百丈山 禮照明剃度 復參淸涼文益而悟入 竝嗣其法 後住持百丈山大智院 爲第十一世 接化學人 大振宗風 於淳化二年入寂 見傳燈錄二十五 聯燈會要二十七

請益; 卽學人請師示誨之意 於禪林中 學人受敎後 尙有未透徹明白之處 再進一步請敎之謂也 論語六雍也 子華使於齊 冉子爲其母請粟 子曰 與之釜 請益 曰 與之庾 冉子與之粟五秉 注 子華 公西赤也 使 爲孔子使也 釜 六斗四升 庾 十六斗 秉 十六斛 禮記曲禮 請業則起 請益則起

一狀領過; 謂以一紙令狀 同一處分衆人之罪 領 受也 接受 過 助詞

雲居錫; 雲居淸錫 宋代法眼宗僧 泉州(今屬福建)人 嗣淸涼文益 初主龍須山廣平院 遷南康軍(今江西永修)雲居山眞如院 後住持泉州西明院 [傳燈錄二十五]

同叅; 指同事一師而共同參禪者 亦指共同行脚參訪者

宗師; 一專指傳佛心宗(禪宗)之師 傳正法爲衆所尊崇者 稱曰宗師 釋氏要覽上曰 宗師傳佛心宗之師 又云 宗者尊也 謂此人開空法道 爲衆所尊故 二指體得經律論三藏之宗旨 學德兼備 堪爲萬人師範之高僧

東禪齊; 東禪道齊(九二九-九九七) 宋初法眼宗僧 洪州(江西)人 俗姓金 從百丈山明照出家 後遇淸涼泰欽 機緣頓契 得嗣其法 初住筠州東禪院 次住洪州雙林院 後住雲居山 著有拈古代別等 廣爲叢林所用 宋太宗至道三年九月示寂 壽六十九 臘四十八 [傳燈錄二十六]

話會; 通過言句而交流或領會

塗糊; 猶糢糊 有汚染義 塗 汚染 塗抹 糊 蒙混 宋史二百八十一列傳 呂端傳 時呂蒙正爲相 太宗欲相端 或曰 端爲人糊塗 太宗曰 端小事糊塗 大事不糊塗

依俙; 又作依稀 似有似無 模糊不淸 稀微

楊歧會; 同楊岐會 楊岐方會 見下第一四二則

; 齋者謂不過中食 正午以前所作之食事也 戒律上 於食分時非時 正午以前爲正時 以後爲非時 時者宜食 非時者不宜食 因而時中之食爲齋食 禪苑淸規(十卷 宋 宗賾集)六警衆條 齋前聞三下版鳴者 衆僧下鉢 次鳴大鐘者 報齋時也

慶讃; 慶祝讚嘆

六合; 一天地與四方 二天下 宇宙

九有; 又云九居 三界中有情樂住之地處有九所 名曰九有情居 又云九衆生居 略云九有 又云九居 一欲界之人與六天 二初禪天 三二禪天 四三禪天 五四禪天中之無想天 六空處 七識處 八無所有處 九非想非非想處 [長阿含經九 俱舍論八 大乘義章八]

據座; 謂禪師坐于法座 二一種機鋒施設 禪師坐于法座 而對僧人提問不用言句作答 也無其他動作 此指二

於戱; 於 哀都切 嘆詞 於戱 一對不幸的事表示歎息 悲痛等 二感歎詞 可獨立成句 表示贊美 稱頌或感歎

鶖子; 舍利弗多羅也 略稱舍利弗 譯名爲身子 梵語舍利 譯曰身 弗多羅 譯曰子 舍利者鳥名 卽鶖鷺鳥也 其母之眼似之 因名舍利 此是其子 故曰舍利子 或鶖鷺子 是佛弟子中第一之智者也 又有多說多名 [慧琳音義二十六 翻譯名義集一 四分律名義標釋二 祖庭事苑五]

滿慈; 指滿慈子 爲釋尊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 玄應音義三 彌窒 或作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正言富囉拏梅低黎夜富多羅 富囉拏 此云滿 是其名也 梅低黎夜 此云慈 是其母姓 富多羅者 子也 兼從母姓爲名故 此云滿慈子 或譯云滿願子 一義也 與佛同日而生 觀無量壽經義疏正觀記(三卷 宋 戒度述)中 具云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富樓那翻滿 卽父名也 彌多羅尼翻慈 卽母名也 總父母名以召其子

道吾眞; 道吾悟眞 宋代臨濟宗僧 嗣石霜楚圓 臨濟下七世 住潭州(今湖南長沙)道吾山興化寺 有潭州道悟眞禪師語錄一卷 [聯燈會要十四 五燈會元十二]

乃祖; 一遠祖 遠代的祖先 二你的祖父(先祖) 此指一

殆茲; 廣韻 殆 近也

管見; 漢書六十五 東方朔傳云 以管窺天 以蠡測海 莊子秋水 用管窺天 用錐指地

覿面相呈更無餘事; 傳燈錄七盤山寶積 三界無法何處求心 四大本空佛依何住 璣不動寂爾無言 覿面相呈更無餘事

大好; 一諷刺性地重復對方語句時 前加大好 相當于好一箇 二十分 非常 此指前者

其話自墮; 墮 負墮 見下第四七則話墮

本來面目; 又作本地風光 卽身心自然脫落而現前之人人本具之心性 與顯敎之本覺 密敎之本初 意義相同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一卷 元 宗寶編) 惠能云 不思善 不思惡 正與麽時 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 同胸

久叅; 同久參 謂長久參習

後進; 後輩 後學

初機; 機卽機根 又稱初學 初心 初發心 有時也指初學禪義的僧徒

供養; 又作供 供施 供給 打供 意指供食物衣服等 供奉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亡者等

叢林; 指僧衆聚居之寺院 尤指禪宗寺院 祖庭事苑二 叢林 梵語貧婆那 此云叢林 大論(大智度論三)云 僧伽 秦言衆 多比丘一處和合 是名僧伽 譬如大樹叢聚 是名爲林 一一樹不名爲林 如一一比丘不名爲僧 諸比丘和合故名僧 僧聚處得名叢林 又大莊嚴論(大莊嚴論經一)云 如是衆僧者 乃是勝智之叢林 一切諸善行 運集在其中 …… 今禪庭稱叢林也

我見; 指執著有實我之妄見 亦卽於非我之法 妄執爲我 又云身見 按大乘起信論 此又分人法二種 一人我見 卽執著於色受想行識 以五蘊假合之身心爲實我 二法我見 卽妄計一切法皆有其實在體性 金剛經註解四 王日休曰 我見者 謂其見識以爲實有我也 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者 謂其見識以爲實有人有衆生有壽者也

葛藤; 指文字言語 一如葛藤之蔓延交錯 又指公案中難以理解之語句 更轉義作問答工夫 玩弄無用之語句 稱爲閒葛藤 執著於文字言語 而不得眞義之禪 稱爲文字禪 或葛藤禪

大潙喆; 大潙慕喆 見上第九則潙山喆

阿難金鍾再擊; 楞嚴經四曰 卽時如來勅羅睺羅擊鍾一聲 問阿難言 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俱言我聞 鍾歇無聲 佛又問言 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俱言不聞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 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又言俱聞(云云)

運斤之妙; 莊子徐无鬼 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 使匠石斲之 匠石運斤成風 聽而斲之 盡堊而鼻不傷 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聞之 召匠石曰 嘗試爲寡人爲之 匠石曰 臣則嘗能斲之 雖然臣之質死久矣

斲輪之伎; 莊子天道 桓公(齊桓公)讀書於堂上 輪扁輪於堂下 釋椎鑿而上 問桓公曰 敢問 公之所讀者何言邪 公曰 聖人之言也 曰 聖人在乎 公曰 已死矣 曰 然則君之所讀者 故人之糟魄(魄 糟粕 後作粕)已夫 桓公曰 寡人讀書 輪人安得議乎 有說則可 无說則死 輪扁曰 臣也以臣之事觀之 輪徐則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 得之於手而應於心 口不能言 有數存焉於其間 臣不能以喩臣之子 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輪 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 然則君之所讀者 故人之糟魄已夫

相求龜殼; 鑽龜甲而求吉凶也 是古代一種占卜術 鑽刺龜甲 並以火灼 視其裂紋以斷吉凶 史記百二十八 龜千歲乃滿尺二寸 王者發軍行將 必鑽龜廟堂之上 以決吉凶

驢年; 謂其無期也 十二支中無驢名之年 故遂以譬無會期也 傳燈錄九 古靈神贊 其師又一日在下看經 蜂子投紙求出 師之曰 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 鑽他古紙 驢年出得 碧巖錄第三則曰 有什麽交捗 驢年未夢見在

佛印淸; 佛印智淸 宋代黃龍派僧 泉州(福建厦門)同安葉氏子 嗣雲居元祐 黃龍慧南下二世 初出世蘄州五祖 次住東京大相國寺智海禪院 元符庚辰(1100) 賜佛印禪師號 [五燈全書三十九]

三條椽下; 三條椽下七尺單前 僧堂之床 每人之座位橫占三尺許 其頭上之椽有三條 因指禪床曰三條椽下 於其下坐禪者 稱爲三條椽下客 又禪堂貼己名單之坐床 謂之單位 又其床前之板謂之單 闊八寸 據周尺故爲一尺 謂之單板一尺 而床闊六尺 加以單板一尺則爲七尺 謂之七尺單前 若除單板則爲六尺 謂之六尺單前 碧巖錄第二十五則曰 三條椽下 七尺單前 試去參詳看

從上; 從前 以前

有云; 有 表示不定指 論語學而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話作兩橛; 謂前後話語自相矛盾

智海; 指佛印智淸自身 曾住東京大相國寺智海禪院

橫拈倒用; 又作倒用橫拈 謂隨意擧說 自在運用 指高明宗師接引學人的施設

異類; 指佛果位以外之因位 如菩薩衆生之類 萬法歸心錄下 問 如何是披毛戴角 答曰 不掛本來衣 須行異類中 畜生 緇門警訓三 獼猴在檻外覩樝栗 雜想變亂坐化異類

暗去明來; 指時光在一暗一明的變換中 事物以各種方式 在不斷地變化遷移

劒鋒上事; 猶劍刃上事 謂不落言詮 直示眞義之意

又且; 猶而且 表示進一層意思的連詞

縵天; 縵 回繞 環繞

拖泥帶水; 亦作帶水拖泥 喩指陷入言辭義理的糾纏 又指修行悟道之後 爲濟度衆生 能投塵中 不顧自己之汚穢也

便打; 便 表示動作的時間 相當于卽 字彙 便 卽也

識情; 同情識 俗情妄識

風行草偃; 論語顔淵 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 必偃

面皮厚三寸; 喩指無羞恥

人天師; 竹窓隨筆(一卷 明 蓮池著)曰 佛未出世 人皆以天爲師 佛旣出世始知奉佛 故佛號人天師 獨王於三界而無倫者也

七穿八穴; 逆順縱橫自由自在 通達無障礙之意 七或八表示多數 類似用語尙有七縱八橫 七通八達 七顚八倒 七凹八凸等

烏巨; 指密庵咸傑自身 曾住烏巨 見上第八則密庵傑

; 同吼 牛鳴 慧琳音義十 吽 梵文眞言句也 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五卷 宋 天息災譯)三 其阿闍梨誦人等 以圓滿音頻念吽字者 其法決定當得成就 大樂金剛不空眞實三昧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二卷 唐 不空譯)吽字者因義 因義者謂菩提心爲因 卽一切如來菩提心 又吽同吼 牛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