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世尊因*黑氏*梵志運神力 以左右手 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 佛云 仙人 梵志應喏 佛云 放下着 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 佛又召仙人 放下着 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 佛又云 仙人 放下着 梵志云 世尊 我今空身而住 更敎放下箇什麽 佛云 吾非敎汝放捨其花 汝當放捨 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 一時捨却 無可捨處 是汝免生死處 梵志於言下 悟*無生忍有本小異大同
*心聞賁頌 兩手持來都放下 空身立地更疑猜 *根塵識界無尋處 多謝春風爛熳開
*慈受深上堂擧此話云 釋迦老子 只知見兎放鷹 不覺鑚頭入草 山僧更爲你注破 若會得 且於祖師門下 做箇小歇之場 休休休放下着 無量劫來靈性惡 只知貪愛黑如雲 一段光明都昧却 休休休放下着 *浮生不用多圖度 榮華富貴惣成空 *到頭唯有無生樂
●第一九則; 此話出聯燈會要一 ▲黑氏梵志經(一卷 吳 支謙譯) 于時梵志問閻羅王 何爲悲泣淚下如雨 閻羅答曰 事當歸實 不可虛言 仁今說經 便辭利口 義理甚妙 猶如蓮華 若明月珠 而命欲盡 餘有七日 恐忽然過 就於後世 是以悲泣 不能自勝 又仁命過 墮地獄中 在我部界 …… 時彼香山 有諸善神 數詣佛所 諮受經典 謂於梵志 佛興于世 仁不知乎 …… 佛告梵志 謂黑氏曰 放捨放捨 梵志應諾 如世尊敎 卽捨右手梧桐之樹 種(布也)佛右面 復謂梵志 放捨放捨 梵志卽捨左手所執合歡之樹 種佛左面 佛復重告 放捨放捨 梵志白曰 適有兩樹 捨佛左右 空手而立 當復何捨 佛告梵志 佛不爲卿捨手中物 佛曰所捨 令捨其前 亦當捨後 復捨中間 使無處所 乃度生死衆患之難 …… 梵志白佛 我迷已來 其日久矣 願見垂愍 得爲沙門 佛卽聽之 頭髮自墮 袈裟著身 威儀齊整 成爲寂志
●黑氏梵志; 又稱師子王迦羅苾芻 爲住於香山之婆羅門 初修四禪 具足五通 善於飛行 講說經義 一日 閻羅王來聽法 預告梵志七日後壽命將盡 死墮地獄 梵志憂愁苦惱 後依香山諸善神之勸 至佛所出家 諸漏得盡 一時增壽 有黑氏梵志經一書 卽敘說此黑氏梵志歸佛之因緣 [有部毘奈耶藥事十七]
●梵志; 一志求梵天之法者云梵志 瑜伽論記十九曰 梵者西國音 此翻爲寂靜 謂涅槃也 志是此方語 志求於梵 故云梵志也 二又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名梵志 智度論五十六曰 梵志者 是一切出家外道 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玄應音義十八 婆羅門 此言訛略也 應云婆羅賀磨拏 此義云承習梵天法者 其人種類自云 從梵天口生 四姓中勝 故獨取梵名 唯五天竺有 諸國卽無 經中梵志亦此名也 正言靜胤 言是梵天之苗胤也 ▲首楞嚴義疏注經二 婆羅門 此云梵志 或淨志
志求梵天之法者云梵志 瑜伽論記(二十四卷 唐 遁倫集撰)十九曰 梵者西國音 此翻爲寂靜 謂涅槃也 志是此方語 志求於梵 故云梵志也 ▲玄應音義十八 婆羅門 此言訛略也 應云婆羅賀磨拏 此義云承習梵天法者 其人種類自云 從梵天口生 四姓中勝 故獨取梵名 唯五天竺有 諸國卽無 經中梵志亦此名也 正言靜胤 言是梵天之苗胤也 ▲首楞嚴義疏注經(十卷 宋 子璿集)二 婆羅門 此云梵志 或淨志 ▲又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名梵志 智度論五十六曰 梵志者 是一切出家外道 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合歡梧桐; 合歡樹與梧桐樹
●六塵; 三藏法數二十一 六塵[出涅槃經] 塵卽染汚之義 謂能染汚情識 而使眞性不能顯發 涅槃經中 稱此六塵 名六大賊 以能劫奪一切善法故也 一色塵 謂靑黃赤白之色 及男女形貌色等 是名色塵 二聲塵 謂絲竹環珮之聲 及男女歌詠聲等 是名聲塵 三香塵 謂栴檀沈水飮食之香 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 是名香塵 四味塵 謂種種飮食肴饍美味等 是名味塵 五觸塵 觸卽著也 謂男女身分柔軟細滑 及玅衣上服等 是名觸塵 六法塵 謂意根對前五塵 分別好醜 而起善惡諸法 是名法塵
●六根; 三藏法數二十一 六根[出首楞嚴經] 根卽能生之義 謂六根能生六識 故名六根 一眼根 謂眼能於色境 盡見諸色 瑜伽論云 能觀衆色是也 二耳根 謂耳能聽聞衆聲 瑜伽論云 數由此故 聲至能聞是也 三鼻根 謂鼻能齅聞香氣 瑜伽論云 數由此故 能齅於香是也 四舌根 謂舌能嘗於食味 瑜伽論云 能嘗衆味 數發言論是也 五身根 謂身爲諸根之所依止 瑜伽論云 諸根積聚是也 六意根 謂意於五塵境界 若好若惡 悉能分別也
●六識; 三藏法數二十一 六識[出法界次第] 六識者 眼耳鼻舌身意 各有識也 謂依五根 能見五塵 而爲五識 於五塵境 而起分別 爲第六識 一眼識 謂眼根若對色塵 卽生眼識 眼識生時 但能見色 而未起分別也 二耳識 謂耳根若對聲塵 卽生耳識 耳識生時 但能聞聲 而未起分別也 三鼻識 謂鼻根若對香塵 卽生鼻識 鼻識生時 但能齅香 而未起分別也 四舌識 謂舌根若對味塵 卽生舌識 舌識生時 但能嘗味 而未起分別也 五身識 謂身根若對觸塵 卽生身識 身識生時 但能覺觸 而未起分別也 六意識 謂意根若對法塵 卽生意識 意識生時 卽能於五塵之境 分別善惡好醜也
●無生忍; 無生法忍 謂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理而諦認之 安住且不動心 又作無生忍 無生忍法 大智度論五十 無生法忍者 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 信受通達 無礙不退 是名無生忍 ▲禪林疏語考證三 無生法忍 棱嚴云 無生法忍 註 眞如實相名無生法忍 無漏眞知名之爲忍 得此智時忍可印持法無生理 決定不謬 境智相冥名無生忍 瑜伽論云 何名忍 自無憤勃 不報他怨 故名忍
●心聞賁; 心聞曇賁 宋代黃龍派僧 字心聞 永嘉(今屬浙江)人 嗣育王介諶(黃龍下四世) 住台州萬年及溫州江心 有心聞曇賁禪師語要一卷行世 [續傳燈錄三 五燈會元十八]
●根塵識; 又作根境識 卽有發識取境之作用者 稱爲根 所緣者 稱爲塵 能緣者 稱爲識 五根五塵五識等 稱爲前十五界 六根六塵六識等 則稱十八界 例如眼識以眼根爲所依 色塵爲其所緣 又如意識以意根爲所依 法塵則爲其所緣
●慈受深; 慈受懷深 見上第二則慈受
●浮生; 謂人生在世 如天上浮雲 水上浮萍 難以常在 故曰浮生 ▲莊子刻意 其生若浮 其死若休
●到頭; 同到底 最終 結局 終極之意
'선문염송집주(5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20칙 (0) | 2021.09.05 |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19칙(한글) (0) | 2021.09.05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18칙(한글) (0) | 2021.09.05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18칙(한문) (0) | 2021.09.05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17칙 (0) | 2021.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