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世尊因*自恣日 文殊三處過夏 迦葉一本*優波離 欲白椎*擯出 纔拈椎 乃見百千萬億文殊 迦葉盡其神力 椎不能擧 世尊遂問迦葉 汝擬貶那箇文殊 迦葉無對有本大同小異
圜悟勤頌 大象不遊兎徑 鷰雀安知鴻鵠 據令宛若成風 破的渾如*囓鏃 徧界是文殊 徧界是迦葉 相對各儼然 擧椎何處罰 好一劄 金色頭陁曾*落節
雪竇寧頌 迦葉當時未丈夫 下椎不奈萬文殊 要須祖佛*都盧遣 且道吾門着得無
心聞賁頌 刹刹塵塵現不難 波離何苦被渠謾 當時若論收*姦細 莫把瞿曇做佛看
悅齋居士頌 文殊徧現百千身 畢竟無人識得眞 多謝*汾陽爲指出 重陽九日菊花新
海印信拈 欲知旱海路 須是去來人
又上堂擧此話云 請大衆 放此下一轉語看 若也道得 非唯迦葉當時 亦作後人領袖 叅
枯木成上堂擧此話云 諸仁者 迦葉師兄 只解騎虎頭 不解收虎尾 當時盡法而行 說什麽百千文殊 和者黃面老漢 也無措足之地 如今或有人問*香山 仁者 今夏*安居何處 香山對他道 一月在皇都*帝輦 一月登*紫陌紅塵 一月在孤峯頂上 如今還有爲金色頭陁 *雪屈出者麽 何不出來 與香山相見 良久云 洎合*停囚長智
天童覺拈 金色頭陁 有心無膽 當時盡令而行 莫道百千萬億文殊 秪者黃面瞿曇 也與擯出 若能如是 不唯*壁立眞風 亦令後人 知我衲僧門下 着你閑佛祖不得
長蘆賾擧此話 乃拈起柱杖云 如今十方三世摠在拄杖頭上 一切處文殊師利 一切處三月安居 大迦葉 雖然縱奪可觀 放過文殊師利 若是*新羅卽不然 直須一狀領過 擊禪床
圜悟勤拈 鍾不擊不響 皷不打不鳴 迦葉旣把斷要津 文殊乃十方坐斷 當時好一場佛事 可惜放過一着 待釋迦老子道 欲擯那箇文殊 便與擊一槌 看他作麽生*合殺
又小叅云 文殊菩薩 一夏三處度夏 一月在*魔宮 一月在長者家 一月在*婬坊 旣三處度夏 却入世尊會中*解制 極爲不平 所以迦葉欲白槌擯出文殊 纔擧此念 見會中有無量釋迦 無量文殊 無量迦葉 無量犍槌 迦葉旣見伊麽 直得*目瞪口呿 何故 *過量人有*過量見 有*過量用 雖金色頭陁 到者裏 縮手不得 展手不去 只如伊麽時 是大*圓覺裏耶 大圎覺外耶 須是*通方作者 始能證明 何故 此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 若叅得文殊普賢境界 則盡無邊*香水 無量無數微塵佛刹 悉爲安居處 乃至現無邊身 處處行住坐臥 亦不相妨 亦不犯手 正當伊麽時 若是*知音者 擧起便知 所以*天寧 雖與大衆 九十日安居 畢竟諸人還知麽 諸人若透頂透底去 卽是文殊普賢境界 若不透頂透底去 卽是迦葉境界 離却文殊迦葉 *收因結果一句 作麽生道 還委悉麽 九十日功今已滿 豁開*布袋各*優遊
佛眼遠*解夏小叅 擧此話云 大衆 當時可惜放過 甘爲樂小法者 若下得者一椎 莫道文殊 假使釋迦老子 亦無容身之處 諸人 還知者一椎落處麽 若知得 盡大地一切衆生四生*六道 一時瓦解氷消 無絲毫可見 或有箇衲僧 出來道 請和尙 試下手看 卽向他道 動不如靜 放過一着 何故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雲門杲*結夏上堂云 文殊三處安居 *誌公不是閑和尙 迦葉欲行正令 未免眼前見鬼 且道 徑山門下今日事作麽生 下座後大家*觸禮三拜
密庵傑擧此話 連擧後來尊宿拈 好一槌又却放過 甘作*小乘人 師云 尊宿伊麽 也是*盲人摸象 傑上座 今夏蔣山結夏 褒禪*破夏 華藏終夏 且道 與文殊是同是別 若道是同 許他具*一隻眼 若道是別 也許他具一隻眼 忽有箇不受人顢底出來道 *長老也好*淈? 只向他道 淈?中有箇*分曉處 急須聽取 三處移場定是非 頑心全不改毫釐 *胡言漢語憑誰會 *鐵額銅頭也*皱眉
●第三三則; 大方廣寶篋經(三卷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上曰 爾時世尊 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窮精舍 夏坐三月 我時不見文殊師利 若如來前 若衆僧中 若於食時 若說戒日 若僧行次 都不見之 過三月已 臨自恣時乃見其面 我卽問言 文殊師利 何處夏坐 卽答我言 大德迦葉 我住在是舍衛大城波斯匿王后宮一月 復一月住童子學堂 復一月住諸婬女舍 我聞是已 心甚不悅 卽作是念 云何當共是不淨人而作自恣 我卽出堂便擊楗槌欲擯文殊師利童子 …… 爾時世尊身放光明遍照十方 而告我言 汝今遍觀十方世界 爲見何事 我時遍觀無量無邊恒河沙數十方世界 其中皆有摩訶迦葉而打楗槌 欲擯文殊 是一切處亦有文殊在佛前坐 佛告我言 汝今欲擯何處文殊 爲此世界 爲十方界 我時卽禮佛世尊足 作如是言 聽我悔過 …… 佛告我言 摩訶迦葉 汝之所見十方世界文殊師利 亦復夏三月 住王后宮及婬女舍 此間文殊師利童子 令是波斯匿王宮中五百女人 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令五百婬女五百童子 得不退轉無上正道
●自恣; <梵> pravāraṇā <巴> pav āraṇā 梵云缽刺婆刺拏 舊翻自恣 新譯隨意 夏安居之竟日 卽在舊律爲七月十六日 在新律爲八月十六日 使他淸衆恣擧己所犯之罪 對他比丘而懺悔之 故曰自恣 又隨他人之意而恣擧其所犯 故云隨意 ▲南海寄歸內法傳二 梵云缽刺婆刺拏 譯爲隨意 亦是飽足義 亦是隨他人意擧其所犯
●優波離; <梵> upāli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又作優婆離 鄔波離 憂波利 此翻爲近執 近取 印度迦毘羅衛國人 出身首陀羅種 爲宮廷之理髮師 佛陀成道第六年 王子跋提 阿那律 阿難等七人出家時 優波離亦隨同出家 優波離精於戒律 修持嚴謹 譽爲持律第一 後於第一次經典結集時 誦出律部 [增一阿含經三弟子品 四分律四 同五 五分律三十 大智度論二]
●擯出; 又作滅擯 驅擯 擯罰 驅出 驅遣 擯治驅遣 擯是對犯戒比丘沙彌等出家衆處罰方法之一 卽將其自敎團逐放 不許其與僧衆共同起居 ▲四分律名義標釋二十九 驅出 擯出也 母經云 擯出有二種 一永擯 二爲調伏故擯 …… 若比丘爲調伏故擯出者 後時改悔 求僧除罪 順僧教敕 不敢違逆 能使衆僧齊心歡喜 僧卽集 爲解擯羯磨 更作聽入僧羯磨 尊者(波離)復白佛言 擯出懺悔 此事云何 佛言 爲調伏者 聽使懺悔 永擯者 不聽懺悔
●囓鏃; 祖庭事苑六 囓鏃 正作齧(囓與齧同) 倪結切 噬也 隋末有督君謨者 善閉目而射 志其目則中目 志其口則中口 有王靈智者 學射於謨 以爲曲盡其妙 欲射殺謨 獨擅其美 謨執一短刀 箭來輒截之 唯有一失 謨張口承之 遂齧其鏑 笑曰 汝學射三年 吾未敎汝齧鏃之法 見太平廣記(227)
●落節; 失利損害之義 多謂言句作略受挫
●都盧; 全部之意
●姦細; 同奸細 大明律十五 纂註曰 姦細卽周官所謂邦諜 今俗云姦人細作是也
●汾陽爲指出;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一卷 宋 楚圓集)上 師頌云 三玄三要事難分 得意忘言道易親 一句分明該萬象 重陽九日菊花新
●香山; 指枯木法成自身 師於汝州(河南臨汝)香山開堂
●安居; 安居之制 始行於印度古代婆羅門敎 後爲佛敎所採用 印度僧徒 雨期三月間 禁外出而盡力坐禪修學 是名夏安居 又稱雨安居 坐夏 坐臘等 始此謂之結夏 解此謂之解夏 一般多於夏季擧行安居 然亦有於冬季結制安居者 稱爲冬安居 中華與西域地方 及韓國日本 皆有冬安居之制 結夏之時期 舊譯家分前中後三期 始於四月十六日者爲前安居 始於五月十六日者爲後安居 始於其中間者 爲中安居 其日數則九十日 見行事鈔資持記四之二 又新譯家爲二期 前安居始於五月十六日 後安居始於六月十六日 而無中安居 但支那韓國日本之僧徒 皆取四月十六日爲入安居之日 ▲西域記二 印度僧徒 依佛聖敎 坐兩安居 或前三月或後三月 前三月 當此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 後三月 當此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 前代譯經律者 或云坐夏 或云坐臘 傳譯有謬 ▲羯磨儀式(二卷 淸 書玉編)上 南山云 形心攝靜曰安 要期在住曰居
●帝輦; 帝都 輦 封建時代京都的別稱
●紫陌; 都城大路 都城郊外大路
●雪屈; 雪 洗也 除也 如雪仇 雪恨
●停囚長智; 停 居也 停留也 停留囚人於牢獄而使其增長惡智慧 此語多使用于機語交鋒之中 禪家講究頓悟 故停囚長智是所忌諱
●壁立眞風; 壁 陟峭的山崖 如懸崖峭壁 壁立眞風者 形容禪悟者明見自心 自我爲主 絶無依倚 超脫塵俗的氣槪與境界 有壁立千仞壁立萬仞等語
●新羅; 指長蘆宗賾自身 疑是師曾住新羅院
●合殺; 結束 同合煞
●魔宮; 魔王波旬的宮殿 在欲界第六天 ▲心地觀經(八卷 唐 般若譯)五 若能發心求出家 厭離世間修佛道 十方魔宮皆振動 是人速證法王身
●婬坊; 遊廓也 集韻 婬 通作淫
●解制; 解九旬安居之制限 ▲大佛頂首楞嚴經臆說(一卷 明 圓澄註) 佛制比丘 四月十五 爲禁足之晨 七月十五 名爲解制
●目瞪口呿; 瞪着眼 張着口 是惊惶窘迫 不知所措的樣子 呿 張口
●過量人; 指超越思量分別 不落途程 不歷階位的禪悟者
●過量見; 超越思量分別之見解
●過量用; 超越思量分別之作用
●圓覺; 圓滿之覺性 謂如來所證之理性具足萬德 圓滿周備 靈明朗然 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眞心 自無始已來常住淸淨 昭昭不昧 了了常知 就體而言 稱一心 就因而言 稱如來藏 就果而言 則稱圓覺 與眞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 畢竟同一
●通方; 通大方 通方便 又通達 方 大方 方便
●香水; 香水海 略稱香海 圍繞須彌山之內海 盡香水也 此有二 一蓮華藏世界之香水海 華嚴經八曰 彼須彌山微塵數風輪 最在上者名殊勝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 此香水海 有大蓮華 二娑婆世界之香水海 俱舍論十一曰 妙高爲初 輪圍最後 中間八海 前七名內 七中皆具八功德水 [俱舍論十一 華嚴經探玄記三 佛祖統紀卷三十一]
●知音; 語出列子湯問第五 云 伯牙善琴 子期善於聽 伯牙志在高山 子期曰 峩峩兮若太山 志在流水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太山之陰 逢暴雨 止於巖下 心悲乃鼓琴 作淋雨之操 更造崩山之音 每奏 子期輒窮其趣 伯牙捨琴而嘆曰 善哉 子聽志想像於吾心 吾何逃聲哉
●天寧; 克勤自身 曾住天寧萬壽
●收因結果; 謂諸事成就時也
●布袋; 布製的袋子 ▲祖堂集十六黃檗 便將布袋盛米供養他
●優遊; 又作優游 生活得十分閑適
●解夏; 又作夏竟 夏滿 夏解 意指解除夏安居之制 解夏之日謂七月十五日 此日亦稱自恣日
●六道; 又作六趣 卽衆生各依其業而趣往之世界 一地獄道 二餓鬼道 三畜生道 四修羅道 五人間道 六天道 此六道中 前三者稱爲三惡道 後三者稱爲三善道 [大智度論三十 俱舍論光記八 往生要集上]
●結夏; 夏安居也 夏安居始於四月十五日 稱爲結夏 終於七月十五日 稱爲解夏
●誌公; 寶誌(418-514) 南朝僧 又作寶志 保誌 世稱寶公 志公 誌公和尙 金城(陝西南鄭 或江蘇句容)人 俗姓朱 年少出家 師事道林寺僧儉 修習禪業 劉宋泰始年間(466-471) 往來於都邑 居無定所 時或賦詩 其言每似讖記 四民遂爭就問福禍 齊武帝以其惑衆 投之於獄 然日日見師遊行於市里 乃往獄中檢視 卻見師猶在獄中 帝聞之 乃迎入華林園供養 禁其出入 而師不爲所拘 仍常遊訪龍光 罽賓 興皇 淨名等諸寺 至梁武帝建國 始解其禁 師每與帝長談 所言皆經論義 師於天監十三年十二月示寂 壽九十六 敕葬鍾山獨龍阜 於墓側立開善寺 諡號廣濟大師 後代續有追贈 如妙覺大師 道林眞覺菩薩 道林眞覺大師 慈應惠感大師 普濟聖師菩薩 一際眞密禪師等號 師嘗爲學者述文字釋訓三十卷 十四科頌十四首 十二時頌十二首 大乘讚十首等 [梁高僧傳十 佛祖統紀三十六 同三十七 佛祖歷代通載十 寶華山志七誌公法師墓誌銘 神僧傳四]
●觸禮; 又作略拜 卽速禮 摺疊坐具 置於地而行叩拜之禮
●小乘; 對於大乘之稱 求佛果爲大乘 求阿羅漢果辟支佛果爲小乘 佛果者 謂開一切種智 爲盡未來際衆生化益之悟 阿羅漢果與辟支佛果 雖有淺深之別 然皆爲灰身滅智 歸於空寂涅槃之悟 乘者 運載之義 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敎 以四諦爲至阿羅漢果之敎體 以十二因緣爲至辟支佛果之敎體 如此小乘有二道 故亦謂之二乘 [法華經玄贊一本 華嚴五敎章一 華嚴經探玄記一 大乘起信論義記上]
●盲人摸象; 祖庭事苑二 六度經(六度集經八)云 鏡面王令引群盲摸象 王問之曰 汝曹見象乎 對曰 我曹俱見 王曰 象何類乎 持足者對曰 明王 象如漆桶 持尾者 象如掃箒 持尾本者言 如杖 持腹者言 如鼓 持脇者言 如壁 持背者言 如高坑 持身者言 如簸箕 持頭者言 如魁 持牙者言 如角 持鼻者言 如大索 復於王前共訟言 大王 象眞如我言 時王大笑之曰 瞽乎 瞽乎 汝猶不見 便作偈言 今爲無眼會 空諍自謂諦 覩一云餘非 坐一象相怨
●破夏; 在夏安居期內改變安居場所稱爲破夏
●一隻眼; 一指於佛法上 具有眞實正見之慧眼 非凡夫之肉眼 義同頂門眼 正眼 活眼 明眼 碧巖錄第八則曰 具一隻眼 可以坐斷十方 壁立千仞 同第五則曰 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汝等諸人 向什麽處屙 二與兩隻眼相對 只見一邊的深刻的眼光 傳燈錄二十五曰 單明自己 不悟目前 此人只具一隻眼 廣燈錄九曰 第一須具兩隻眼 照破兩頭事 莫秖帶一雙眼 向一邊行 此指一
●長老; 指年齡長而法臘高 智德俱優之大比丘 又稱上座 上首 耆宿 耆舊 老宿 具壽 長阿含八衆集經 列擧三種長老 一年耆長老 指入佛道經年之僧 二法長老 指精通敎法之高僧 三作長老 爲世俗假名之長老 長老雖對年臘高者之敬稱 然未必爲年老者 增一阿含經二十二 我今謂長老 未必先出家 修其善本業 分別於正行 設有年幼少 諸根無漏缺 正謂名長老 分別正法行 此外 禪林中 多稱接引學人之師家爲長老 又禪宗稱寺院住持僧人爲長老
●淈?; 又作淈腯 卽糊涂
●分曉; 分明 分 明也
●鐵額銅頭; 與鐵眼銅睛同義 形容本色禪僧 根器靈敏 機鋒强硬
●皱; 皺的簡化字
●胡言漢語; 指胡亂之語 胡亦亂意
선문염송집주
불교신문 광고 2022년 3월 발행. 150부. 5책 1질. 총 4,842쪽, 12.5pt. 4․6배판. 하드. 양장. 정가 60만 ...
blog.naver.com
'선문염송집주(5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선문염송집 권2 제33칙(주석1 한글) (0) | 2021.09.09 |
---|---|
선문염송집 권2 제33칙(본문 한글) (0) | 2021.09.09 |
선문염송집 권2 제32칙(주석2 한글) (0) | 2021.09.08 |
선문염송집 권2 제32칙(주석1 한글) (0) | 2021.09.08 |
선문염송집 권2 제32칙(본문 한글) (0) | 2021.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