선문염송집주(5권)

선문염송집 권2 제48칙(한문)

태화당 2021. 9. 12. 08:17

四八圓覺經云 以大圓覺爲我伽藍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資壽捷頌 圓明眞覺絶榮枯 萬彙高低處一途 嶺上石人騎鐵馬 塵中蒭狗吠*金烏 風迴巨海千波峻 雲斷長天片月孤 獨坐寥寥向深夜 又聞疎雨落庭梧

圜悟勤頌 毫髮不留 縱橫自由 閫外乾坤廓落 *大方無外優游 明明祖佛意 明明百草頭 褫破*狐疑網 截斷*愛河流 縱有迴天力 爭如直下休 *四衢道中*淨躶躶 放出*潙山*水牯牛

*混成子*積劫無斤斧 眞機已自牢 *殿堂開戶牗 *田地絶絲毫 牀座法空妙 垣牆智仞高 *住持誰共老 贏得混*方袍

寶林本上堂云 九旬*休夏 此日爲初 東土西天 並同斯制 原諸聖意 其亦無他 一爲護惜*含生 次爲修習聖法 然精進之者 勇猛勤修 於此期中 多獲*果證 若是*大心*開士 *菩薩乘 便云以大圓覺平等性智 敢問諸人 只如伽藍與身心 是一是二 若言是一 又能所歷然 若言是二 則心外有法 還有人*定當得麽 於此明得 便與三世諸佛 同處安居 更無異域 如或未明 *十二時中 切須*

崑山元上堂云 *時光迅速 念念不停 方見三月將殘 不覺四月已半 是我佛垂制之日 衆僧嚴道之時 或聖或凡 共同安處 諸*高德 世尊道 以大圓覺安居 師拈起拄杖云 者箇是伽藍 十方諸佛 諸代祖師 天下老和尙 摠在者裏 諸人還見麽 直饒見得 亦是*把纜放船 世尊旣落*便冝 *聖壽未免失利 何也 祖禰不了 殃及兒孫 以拄杖卓禪牀

黃龍新上堂 僧問 以大圓覺爲我伽藍 此是佛之伽藍 如何是和尙伽藍 師云 頭髼鬆耳*卓朔 進云 學人未曉 乞師再垂方便 師云 以大圓覺 爲我伽藍 僧云 從今日去 更不疑也 師云 且緩緩 師乃云 若人轉得九十日夏通於萬年 萬年卽是九十日夏 若人轉得萬年通於九十日夏 九十日夏卽是萬年 萬年九十日 九十日萬年 以長換短 以短換長 還知有不落數量者麽 於此見得 以大圓覺 爲我伽藍 十方聖賢 同此安居 若見不得 一年一度 *無繩自縛

 

第四八則; 圓覺經略疏注下 以大圓覺爲我伽藍 此云衆園 園是衆居處故 圓覺則萬德所依 以八識海澄流注寂滅 體遍法界故得名大 於四智中則圓鏡也 身心安居 身卽五識 依根所發故 心卽意識 以五識取塵 意識分別熏動心海 波浪從生故不名安 今意無分別 五不妄緣識浪永寂 與體一如故名安也 身安故卽成所作智 心安故則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此以四惑相應 妄計賴耶爲自內我 於平等理中 起不平等見 今旣所緣性寂 能緣七識自如 如性皆同 故平等矣

平等性智; 如來四智之一 凡夫第七識之我見 轉而得此智慧 以證自他平等之理 對於初地以上之菩薩 現他受用之身土 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也

金烏; 相傳日中有三足之烏 稱金烏 隱指日或日光

大方; 廣大境界 大道 多指禪宗道法或悟道境界 道德經第四十一聞道章 大方無隅

狐疑; 禪林疏語考證二 狐疑 漢書文帝紀 註曰 狐之爲獸 其性多疑 每渡河 且聽且渡 故曰疑者稱狐疑 祖庭事苑二 狐疑 狐之性 不果於進者也 故曰狐疑

愛河; 猶言情天慾海 愛欲溺人 故以河喩之 此外 貪愛之心 執著於物而不離 如水浸染於物 故亦以河水譬之

四衢; 爾雅云 一達謂之道路 二達謂之歧旁 三達謂之劇旁 四達謂之衢 五達謂之康 六達謂之莊 七達謂之劇驂 八達謂之崇期 九達謂之逵

淨躶躶; 躶 同裸 又作淨裸裸 赤灑灑 指放下萬事 身心脫落 天眞獨朗 無纖毫情塵之貌 亦卽全眞露現 脫體現成 現成公案之意

潙山水牯牛; 傳燈錄九潙山靈祐 師上堂示衆云 老僧百年後 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 左脅書五字云潙山僧某甲 此時喚作潙山僧 又是水牯牛 喚作水牯牛 又云潙山僧 喚作什麼卽得

水牯牛; 一卽水牛 玉篇 牯 牝牛 正字通 牯 俗稱牡牛曰牯 二喩自心自性 圓悟語錄二 上堂云 休夏自恣海衆常規 …… 何必靈山覓佛少林問祖 會麼 解開布袋無拘束 切更勤看水牯牛 下座

混成子; 未詳何許人

積劫; 指極爲長久的時間

殿堂; 爲佛寺中各重要屋宇之總稱 殿是安奉佛菩薩像以供禮拜祈禱之處 堂是供僧衆說法行道之處 殿堂之名稱 卽依據所安奉本尊及其用途而定 安置佛菩薩像者 有大雄寶殿(大殿) 毘盧殿 藥師殿 彌勒殿 觀音殿 韋馱殿 金剛殿 伽藍殿等 安置遺骨及法寶者 有舍利殿 藏經樓() 轉輪藏殿等 安置祖師像者 有開山堂 祖師堂 影堂 羅漢堂等 供講經集會及修道之用者 有法堂 禪堂 板堂 學戒堂 懺堂 念佛堂 雲水堂等 其他供日常生活 接待之用者 有齋堂(食堂) 客堂 寢堂(方丈) 茶堂(方丈應接室) 延壽堂(病僧療養室)

田地; 一田土 二程度 境界 此指二

住持; 一安住於世而保持法也 二一寺之主僧名住持 此由禪門起 百丈淸規二住持章曰 佛敎入中國四百年而達磨至 又八傳而至百丈 唯以道相授受 或岩居穴處 或寄律寺 未有住持之名 百丈以禪宗寖盛 上而君相王公 下而儒老百氏 皆嚮風問道 有徒實蕃 非崇其位則師法不嚴 始奉其師爲住持 而尊之曰長老 如天竺之稱舍利弗須菩提 以齒德俱尊也 此指二

方袍; 比丘之法衣(袈裟)皆爲方形 故稱方袍 又稱方服 [方服圖記]

休夏; 又作解夏 夏竟 夏滿 夏解 見上第三十三則解夏

含生; 又稱含識 含靈 含情 卽指衆生

果證; 卽依因位之修行 而得果地之證悟 蓋就果與因之相對關係而言 於因位之修行稱爲因修 依因修而證得果地稱爲果證 如佛果及小乘四果等 四十二章經註(明 守遂註 了童補註) 佛初出家 雪山修道 淨飯王命家族三人 一阿濕婆 二提 三摩訶男 舅氏二人 一憍陳如 二十力迦葉 五人隨衛 後各捨往鹿苑 共修異道 世尊始成正覺 先爲三轉法輪 五人皆獲果證

大心; 一指大菩提心 乃求大菩提之廣大願心 大智度論四 菩提名諸佛道 薩埵(有情)名或衆生或大心 是人諸佛道功德 盡欲得其心 不可斷不可破 如金剛山 是名大心 二指方便心 卽住諸法皆空之觀 度一切衆生而起大悲之心 大智度論四十一 初發心名菩提心 行六波羅蜜名無等等心 入方便心中 是名大心

開士; 梵語菩提薩埵之譯語 又作闡士 開者 明達之意 指開正道 以引導衆生者 經中多呼菩薩爲開士 楞嚴經集註五 熏聞(熏聞記 五卷 淨覺法師仁岳撰)云 古翻菩薩爲開士 開士始士也 開謂心初開故 始謂始發心故 祖庭事苑三 開士 應法師云 梵語菩薩 此言開士 謂以法開導之士 前秦符堅賜沙門有德解者 名曰開士

菩薩乘; 三乘之一 五乘之一 乘者 運載之意 以悲智六度法門爲乘 運載衆生 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彼岸 如乘舶過海 故稱菩薩乘 或有直稱菩薩之機類爲菩薩乘

定當; 辨識 判明

十二時; 一日中之十二箇時辰 從子時至亥時

仔細; 底本作字細 非義 當作仔細或子細 子 稱細小的物件

時光; 時節光陰 卽時間 時候

高德; 有德高僧之尊稱

把纜放船; 不自由自在之貌 又無通變之貌 圓悟錄十九 把纜放船 膠柱調絃

便冝; 同便宜 多謂上風 優勢 碧巖錄第六十六則種電鈔 商家得利謂得便宜也

聖壽; 指崑山慧元自身 曾住聖壽院

卓朔; 翹起 竪起 朔 蘇也

無繩自縛; 自我束縛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