선문염송집주(5권)

선문염송집 권2 제49칙(한문)

태화당 2021. 9. 12. 08:24

四九*楞嚴經 世尊謂阿難曰 吾不見時 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若見不見 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 自然非物 云何非汝

 

雪竇顯頌 *全象全牛翳不殊 從來作者共*名模 如今要見*黃頭老 刹刹塵塵在半途

*白雲端頌 堂前*露柱久懷胎 *長下孩兒頗俊哉 未解語言先作* 一操便取*狀元

天童覺頌 滄海瀝乾 *大虛充滿 衲僧鼻孔長 古佛舌頭短 *珠絲度九曲 玉機纔一轉 直下相逢誰識渠 始信斯人不合伴

*湛堂準頌 老胡徹底老婆心 爲阿難陁意轉深 *韓幹馬嘶靑草渡 *戴嵩牛臥綠楊陰

大慧杲頌 荒田無人耕 耕着有人爭 風吹荷葉動 決定有魚行

 

第四九則; 此話楞嚴經二之文 拈頌說話 經云 阿難 是諸遠近諸有物性 雖復差殊 同汝見精淸淨所矚 則諸物類自有差殊 見性無殊 此精妙明 誠汝見性 戒環解云 前問云 何得知是我眞性 此是萬境差別 見無差別 無差別者 卽汝眞性 此之眞性 攬麁濁而不染精也 涉萬殊而不異妙也 極遠近而同矚明也 四辨見非物 經云 若見是物 卽汝亦可見吾之見 䟽云 物則可見 此攝上咸物 非汝之言重辨也 經云 若同見者 名爲見吾 吾不見之時 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䟽云 同見者 依物之迹也 不見者 離物之體也 若謂吾汝同見一物 是見吾之見 特迹而已 當吾離物不見之時 其體何在 旣無處可見 定是非物矣 經云 若見不見 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疏云 縱辨也 縱使妄意 謂能見吾不見者 終自非是彼不見相 盖彼不見相非見所及 經云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 自然非物 云何非汝 解云 見旣非物 則眞汝性 經義不見之處 卽見精明元也

楞嚴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十卷 略稱大佛頂經 首楞嚴經 楞嚴經 首楞嚴義疏注經(十卷 宋 子璿集)一曰 大唐神龍元年乙已歲(705) 五月二十三日 中天竺沙門般於廣州制止道場譯 …… 又據開元中沙門智昇撰釋教目錄二十卷 其第九云 大佛頂首楞嚴經十卷 大唐沙門懷迪 於廣州譯 迪循州人 住羅浮山南樓寺 久習經論 備諳五梵 因遊廣府 遂遇梵僧未詳其名 對文共譯 勒成十卷 經之題目 紙數文句 與今融本不差異

全象全牛下; 拈頌說話云 全象者 衆盲摸象 則非全象 見全象則悟也 全牛者 包丁解牛 自無全牛 今云全牛者迷也 翳不殊者 莫道迷悟 眼中翳也 故云從來作者共名摸也 如今頭老者 雖曰塵塵刹刹全是如來 猶在半途 然則全牛 則緣塵妄見 全象則見精明元也 塵塵刹刹 全是如來妙淨明體也 若要見黃頭老行李處 妙淨明體 猶在半途 況見精明元乎 況緣塵妄見乎

名模; 安名描摹 模 用同摹 又作名邈

黃頭老; 指釋迦牟尼佛 見上第一則黃面老子

白雲端; 白雲守端 見下第一四一一則

露柱; 顯露在外面的柱子 註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二卷 宋 本嵩述 琮湛註)下 露柱者 簷下柱也

長下; 續刊古尊宿語要(六卷 宋 師明集)三作生下

; 古代文體 盛行於漢魏六朝 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

狀元; 四河入海一之一曰 及第科多 或於博學宏詞科及第 或明經科及第等 其第一甲 第二甲 第三甲並曰狀元 至第三人 自天子特降詔書 故言狀之元耳 [大慧書栲栳珠]

大虛; 同太虛 指天

珠絲度九曲下; 從容錄六第八十八則曰 珠絲度九曲 世傳 孔子厄於陳 穿九曲珠 遇桑間女子 授之以訣 密矣思之 思之密矣 孔子遂曉以絲繫蟻 引之以蜜而穿之 泗州普照宗和尙作天童頌古拈古序云 屈曲相通 肖貫珠之絲蟻 裴迴相附 猶布雨之雲龍 浮山九帶集 有屈曲垂帶 大意明曲爲今時事 玉機纔一轉 如玉機一梭未成文彩 天童擧洞山初秋夏末話了乃云 出門是草 涉芊芊莽莽之間 葉落知秋 墮黯黯靑靑之處 到這裏 須體取機雖轉紐 印未成文處始得 良久云 水明老蚌懷胎後 雲重蒼龍退骨時 直下相逢誰識渠 始信斯人不合伴 夾山云 坐斷主人翁 不落第二見 須知有一人不合伴 萬松道 獨來將謂無相識 鬧裏忽然逢故人

湛堂準; 湛堂文準(1061-1115) 宋代黃龍派僧 自號湛堂 俗姓梁 興元(今陝西漢中)人 少年出家 受具足戒後 參眞淨克文(嗣黃龍) 服勤十載 遂嗣其法 後住持泐潭 以臨衆有方 學侶海會 大慧宗杲曾追隨前後凡六年 頗受影響 宋徽宗政和乙未 十月二十日而化 壽五十五 臘三十五 有湛堂文准禪師語要一卷 [普燈錄七 五燈會元十七]

韓幹; (701-761) 唐代畵家 歷任太常寺丞 善畵人物 又特善畵馬之圖

戴嵩; 唐中期畵家 特善畵牛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