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四】*毗目仙人 執善財手 善財卽時自見其身 往十方佛刹微塵數諸佛所 乃至經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劫 仙人放手 卽見自身還在本處
黃龍心拈 放手卽不問爾 執手處作麽生道
佛眼遠解夏上堂云 毗目仙人 執善財手 頓見過去微塵諸佛 及其放手 宛然依舊 *龍門長老 領諸大衆 爰於此地 結足安居 及其解夏 宛然依舊 善財依舊處 微塵諸佛含攝有歸 大衆依舊處 三月九旬歛收無迹 還會麽 *毛端藏刹海 芥子納須彌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十地 *四生六道卽心自性 *三途*八難普現色身 居*華藏海之中 住不思議之內 如斯之旨 乃吾輩之常分耳 還信得及麽
覺範曰 朱世英擧此話 甞問予 此一段義 何以明之 予云 皆象也 方執其手 卽入觀法之時 見*自他不隔於毫端 始終不移於當念 及其放手 卽是出定之時 *永明曰 是知不動本位 遠近之刹歷然 一念靡移 延促之時宛爾 世尊盖以蓮爲譬 而世莫有知者 予特知之 夫蓮方開華時 中已有*子 子中已有*藌 因中有果 果中有因 三世一時也 其子分布 又會屬焉 相屬不斷 十方不隔也
●第七四則; 華嚴經六十四云 時毘目仙人卽申右手 摩善財頂 執善財手 卽時善財自見其身往十方十佛刹微塵數世界中 到十佛刹微塵數諸佛所 見彼佛刹及其衆會 諸佛相好 種種莊嚴 亦聞彼佛隨諸衆生心之所樂而演說法 一文一句皆悉通達 …… 時彼仙人放善財手 善財童子卽自見身還在本處
●毗目; 毘目瞿沙 華嚴經疏五十六曰 仙人名毘目瞿沙者 梵言猶略 若具應云毘目多羅涅懼沙 此翻名最上無恐怖聲 亦云毘沙摩 此云無怖畏 烏多羅此云上 涅瞿婆此云出聲 二譯大同 謂常出增上無怖畏聲 安衆生故
●龍門長老; 謂佛眼淸遠自身 曾住龍門
●毛端藏刹海 芥子納須彌; 維摩詰所說經上云 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 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
●十地; 或曰十住 種種不一 一歡喜地 二離垢地 三發光地 四焰慧地 五難勝地 六現前地 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 九善慧地 十法雲地 [三藏法數]
●四生六道; 又稱六道四生 佛家泛指生死輪回世界的衆生 六道 指地獄 餓鬼 畜生 阿修羅 人間 天上等六種世界 又依六道衆生出生之形態 可分胎生 卵生 濕生 化生等四類 竝稱六道四生 其中 人趣與畜生趣各具四生 鬼趣通胎化二生 一切地獄諸天及中有 唯爲化生 [俱舍論八]
●三途; 同三塗 四解脫經之說 塗者 途之義 一火途 地獄趣猛火所燒之處 二血途 畜生趣互相食之處 三刀途 餓鬼趣以刀劍杖逼迫之處 ▲慧琳音義三十四 三塗 又作途?二形 同達胡反 言三塗者 俗書春秋有三塗危險之處 借此爲名 塗猶道也 非謂塗炭之義 若依梵本 則云何波那伽低 此云惡趣 不名惡道 道是因義 由履而行 趣是果名 已到之處 故不名惡道也 ▲祖庭事苑五 三塗 四解脫經 以三塗對三毒 一火塗嗔忿 二刀塗慳貪 三血塗愚癡 西域記曰 儒書春秋有三塗危險之處 借此名也 塗 道也 謂惡道也
●八難; 謂見佛聞法有障難八處也 又名八無暇 謂修道業無閑暇也 按長阿含九 中阿含二十九等 八難卽 一在地獄難 衆生因惡業所感 墮於地獄 長夜冥冥而受苦無間 不得見佛聞法 二在餓鬼難 餓鬼有三種 業最重之餓鬼 長劫不聞漿水之名 業次重之餓鬼 唯在人間伺求蕩滌膿血糞穢 業輕之餓鬼 時或一飽 加以刀杖驅逼 塡河塞海 受苦無量 三在畜生難 畜生種類不一 亦各隨因受報 或爲人畜養 或居山海等處 常受鞭打殺害 或互相呑噉 受苦無窮 四在長壽天難 此天以五百劫爲壽 卽色界第四禪中之無想天 無想者 以其心想不行 如冰魚蟄蟲 外道修行多生其處 而障於見佛聞法 五在邊地之鬱單越難 鬱單越 譯爲勝處 生此處者 其人壽千歲 命無中夭 貪著享樂而不受敎化 是以聖人不出其中 不得見佛聞法 六盲聾瘖瘂難 此等人雖生中國(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國一帶) 而業障深重 盲聾瘖瘂 諸根不具 雖値佛出世 而不能見佛聞法 七世智辯聰難 謂雖聰利 唯務耽習外道經書 不信出世正法 八生在佛前佛後難 謂由業重緣薄 生在佛前佛後 不得見佛聞法 ▲維摩經方便品曰 菩薩成佛時 國土無有三途八難 同天台疏三曰 言八難者 三惡道爲三 四北鬱單越 五長壽天 六盲聾瘖啞 七世智辯聰 八佛前佛後
●華藏海; 華嚴經所說之華藏莊嚴世界海 又作蓮華藏莊嚴世界海 華藏世界海 華藏世界 華藏界等 禪錄用例常指眞如法界 亦指禪法道場 ▲華嚴經要解(一卷 宋 戒環解) 經云 此華藏莊嚴世界海 在十重風輪上香水海蘂香幢大蓮華內 有無數香水海塵數世界種 相依而住 號世界網 中心一世界種有二十重 此娑婆界在第十三重 卽毗盧如來所居 有十世界種圍之 次十之外 又有百世界種周帀 而裹以金剛大輪圍山 計一百一十一世界種 各有所表也
●自他不隔於毫端; 李通玄長者新華嚴經論序曰 無邊刹境 自他不隔於毫端 十世古今 始終不移於當念
●永明; 永明延壽(904-975) 宋代僧 淨土宗六祖 法眼宗三祖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俗姓王 字仲玄 號抱一子 初爲吏 三十歲依龍冊寺翠巖令參禪師出家 後往天台山參德韶國師 初習禪定 得其玄旨 後於國淸寺行法華懺 頗有感悟 於是朝放諸生類 夕施食鬼神 讀誦法華經 又精修淨業 後住明州雪竇山傳法 法席甚盛 竝復興杭州靈隱寺 建隆二年(961) 應吳越王錢俶之請 遷永明大道場 接化大衆 故世稱永明大師 師倡禪淨雙修之道 指心爲宗 四衆欽服 住永明十五年 時人號慈氏下生 師曾召集慈恩 賢首 天台三宗僧人 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 廣蒐博覽 互相質疑 而成宗鏡錄一百卷 對當時各宗派間之宗旨分歧 持調和之態度 高麗王見此書 乃遣使敘弟子之禮 竝派國僧三十六人前來學法 法眼之禪風遂盛行於海東 開寶八年示寂 壽七十二 賜號智覺禪師 著有宗鏡錄百卷 萬善同歸集六卷 神棲安養賦一卷 唯心訣一卷等六十餘部 [宋高僧傳二十八 傳燈錄二十六 傳法正宗記八 宗門統要續集二十 佛祖統紀二十六]
●子; 植物的果實或種子 如松子 蓮子
●藌; 同蔤 芙蕖本 荷的地下莖
'선문염송집주(5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선문염송집 권3 제75칙 (0) | 2021.09.18 |
---|---|
선문염송집 권3 제74칙(한글) (0) | 2021.09.18 |
선문염송집 권3 제73칙(한글) (0) | 2021.09.18 |
선문염송집 권3 제72칙(한글) (0) | 2021.09.18 |
선문염송집 권3 제72칙(한문) (0) | 2021.0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