선문염송집주(5권)

선문염송집 권3 제97칙(한문)

태화당 2021. 9. 24. 07:00

九七*般若多羅尊者 因*東印土國王齋 王乃問 諸人盡*轉經 唯師爲甚不轉 尊者云 *貧道*出息不涉衆緣 入息不居*陰界 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

 

天童覺頌 *雲犀玩月璨含輝 木馬游春駿不羈 眉底一雙寒碧眼 看經那到*透牛皮 明白心超*曠劫 英雄力破重圍 妙圓樞口轉*靈機 *寒山忘却來時路 拾得相將携手歸

法眞一頌 不居陰界不*攀緣 豈在中間及二邊 常轉是經千億卷 曾無一字落言詮

悅齋居士頌 常轉如是經 只說者箇法 落向*白鷺洲 住在*黃牛峽

汾州昭拈 却勞尊者心力

智海逸上堂擧此話云 此語大甚*逕廷 不近人情 忽若道勞而無功 又作麽生 者裏卽不然 出息但隨衆緣 入息而居陰界 奉勸百千萬人 每年共轉一遍 於此見得 兩手分付 於彼見得 一手分付 諸禪德試請辨看

長蘆賾上堂擧此話云 且道 如何是如是經 良久云 時人鼻孔頭 幾箇知消息

佛印淸上堂擧此話云 諸人且道 經題道箇什麽 若也識得經題去 則王城切漢 *梵宇排空 句偈文彩縱橫 理趣甚深顯現 所以*始終頓漸 箇中盡已全收 *藏通別圓 此外更無餘法 如是見得 *龍宮海藏周沙界 *金軸琅凾不在他

*法超*本逸以般若多羅 入息不居陰界 出息不涉萬緣之語 大甚逕延 不近人情 爲一手分付 古師以達磨*廓然無聖之語 引*玄中玄之內 二老宿如土塊上 洗垢求瑕 擊皷求亡子 未夢見祖師之意

*崇寧琪 心經注法曰 心經者 卽指現前一念般若妙心也 豈止*六百卷 不可詮注 假使一大藏敎 亦詮注不及 故東印土二十七祖云 入息不居陰界 萬億卷 且道 *七種立題 今屬何種 頌曰 般若波羅蜜 此經非色聲 唐言謾翻譯 梵語强安名 卷箔秋光冷 開窓曙氣淸 若能如是會 題目甚分明

 

第九七則; 五燈會元一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祖因東印度國王請祖齋次 王乃問 諸人盡轉經 唯師爲甚不轉 祖曰 貧道出息不隨衆緣 入息不居蘊界 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 非但一卷兩卷

般若多羅; <> Prajñātāra 禪宗第二十七祖 東天竺人 婆羅門種 幼失父母 遊行閭里匃求度日 若常不輕之類 不知名氏 或自言瓔珞 故人謂之瓔珞童子 年二十許 遇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受付囑而成爲西天第二十七祖 得法後 至南天竺香至國 度王之第三子菩提多羅(卽菩提達磨) 竝付其法 未久卽自焚其身而寂 [出三藏記集九 傳燈錄二 五燈會元一]

東印土; 東南西北中五印土(亦曰五天竺)中東印土也

轉經; 讀誦經典 與諷經同 轉 誦經 念呪

貧道; 沙彌律儀要略增註(二卷 淸 弘贊註)下 沙門僧鍾 見齊武帝 稱貧道 帝曰 稱名亦無嫌 帝問王儉曰 先輩沙門對帝何稱 正殿還坐否 儉對曰 漢魏佛法未興 不見紀傳 自後稍盛 皆稱貧道 亦聞預坐 言貧道者 道謂三乘聖人所證之道 我於此道寡少 故曰貧道 論云 貧有二種 一財貧 二德貧 慧琳音義二十六 沙門那 梵語也 此義譯云乏道 沙門名乏 那名道 僧稱云貧道 貧道者 卽謙退自卑之辭也 亦更有多義也

出息下; 拈頌說話云 出息入息者 時中呼吸息也 衆緣者 差別衆緣也 陰界者 萬松云 五陰十二處十八界 喚作三科法門 尊者略擧首尾 攝其中間

陰界; 同蘊界 五陰(五蘊)與十八界 五陰 見上第三十一則 十八界 見上第九十三則

雲犀玩月璨含輝; 從容錄一第三則曰 雲犀玩月璨含輝 古詩有犀因玩月紋生角

透牛皮; 聯燈會要十九藥山惟儼 師尋常不許人看經 一日將經自看 僧問 和尙尋常不許人看經 爲甚麼 自看 師云 我只要遮眼 云 某甲學和尙 看得麼 師云 若看 牛皮也須穿

曠劫; 曠 久也 遠也 久遠 曠劫卽無限長遠的時間

靈機; 靈妙的機用

寒山忘却來時路; 寒山偈云 欲得安身處 寒山可長保 微風吹幽松 近聽聲逾好 下有班白人 喃喃讀黃老 十年歸不得 忘來時道 見下第一四四四則

攀緣; 攀取緣慮 心念執著于塵俗事物 如同猿猴攀樹 佛家稱爲攀緣

白鷺洲; 洲名 中國白鷺洲在多處 其中一個南京市秦淮區白鷺洲 位於南京城東南隅 六朝事迹編類上 白鷺洲 圖經云 在城西南八里 周回十五里 對江寜(南京)之新林浦 唐李白詩云 三山半落靑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黃牛峽; 峽谷名 三峽(黃牛峽 巫峽 瞿塘峽)之一 在湖北省宜昌縣西 吳船錄(二卷 南宋 範成大著)下 發歸州 …… 八十里 至黃牛峽 上有洺川廟 黃牛之神也 亦云助禹疏川者 廟背大峰 峻壁之上 有黃跡如牛 一黑跡如人牽之 云此其神也

逕廷; 又作逕庭 廷 通庭 庭 逕庭 遠隔貌 一說爲偏激 集韻 庭 逕庭 激過也 字彙 庭 逕庭 激遠貌 莊子逍遙遊 大有逕庭 不近人情焉

梵宇; 卽佛寺也

始終頓漸; 始敎終敎 頓敎圓敎 卽華嚴宗所立五敎(小乘敎 大乘始敎 大乘終敎 頓敎 圓敎)中之四敎 注大乘入楞伽經十 敎有始終頓漸之殊 法非優劣淺深之異

藏通別圓; 三藏法數十 化法四敎[出天台四敎儀] 化法者 佛化衆生之方法也 一藏敎 藏卽含藏之義 謂經律論 各含一切文理 故名藏敎 二通敎 謂通前藏敎 通後別圓 故名通敎 三別敎 別卽隔別不同之義 謂別前藏敎 別後圓敎 故名別敎 四圓敎 圓卽不偏之義 謂此敎所詮中道之理 性相圓融 事理無礙 法法具足 故名圓敎

龍宮海藏; 釋門正統(八卷 宋 宗鑑集)三 今稱龍宮海藏者 乃約龍樹入海而言 又稱天宮寶藏者 乃附慈氏居處而說 佛祖綱目(四十一卷 明 朱時恩著)十四云 龍樹亦名龍勝 南天竺人 乳哺中 聞諸梵志誦四韋凡四萬偈 皆達句義 長而善知衆藝 天文地理星緯圖讖之屬 無不綜練 後因術罹禍 遂悟慾爲苦本 出家入石窟 棲止龍樹 爲龍衆所歸 遇摩羅付法 於九十日 誦通閻浮所有經書 復念 世界佛經雖妙 句義未盡 我當更爲敷演 開悟後學 大龍菩薩 便以神力 接入龍宮 開七寶函 與諸方等經典 九十日中 通解甚多 龍曰 汝今閱經 爲未耶 樹曰 汝經無量 不可得盡 我今所讀 足過閻浮十倍 龍曰 忉利天上諸經 復過此中 百千萬倍 樹於龍宮修行 深入無生 龍送出宮 是後大弘佛法 造大無畏等論數十萬偈中觀論是其一品 卽大智度論是 經云 善逝涅槃後 未來世當有南天竺比丘 厥號爲龍樹 能破有無宗 顯我大乘法 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養國

金軸琅凾; 又稱玉軸琅函 指珍貴的佛敎典籍

此指珍貴的佛敎經典 凾 函的俗字

法超; 宋代法眼宗僧 嗣淸化志超 超嗣雲居淸錫 錫嗣法眼文益

本逸; 智海本逸

廓然無聖; 見下第九八則

玄中玄; 祖庭事苑二 三玄 臨濟家有三玄三要 謂體中玄 玄中玄 句中玄 以接學者 禪林僧寶傳十二薦福古 僧問 三玄三要之名 願爲各各標出 古曰 三玄者一體中玄 二句中玄 三玄中玄 此三玄門 是佛祖正見 學道人 但隨入得一玄 已具正見 入得諸佛閫域 臨濟宗旨(一卷 宋 慧洪撰) 臨濟曰 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而初未目爲句中玄 意中玄(或作玄中玄) 體中玄也 古塔主者認玄沙三句爲三玄 故但分三玄而遺落三要 叢林安之不以爲非 爲可太息 禪家龜鑑(一卷 朝鮮 退隱述) 三玄 體中玄 三世一念等 句中玄 徑截言句等 玄中玄 良久棒喝等

崇寧琪; 未詳何許人

六百卷; 指六百卷大般若經

七種立題; 天台智顗依人法譬 組合一切經題 立七種立題 卽單人立題(例如阿彌陀經) 單法立題(例如大般涅槃經) 單譬立題(例如梵網經) 人法立題(例如文殊問般若經) 法譬立題(例如妙法蓮華經) 人譬立題(例如如來師子吼經) 具足立題(例如大方廣佛華嚴經) [觀無量壽佛經疏(智顗)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十六 天台四敎儀集註上 大明三藏法數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