천태사교의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12

태화당 2020. 10. 11. 14:15

*天台*四敎儀

 

                                                                                                             高麗沙門諦觀錄

                                                                                                     平心寺主淨圓入注譯韓

 

天台智者大師 *以五時八敎 判釋東流一代聖敎 罄無不盡 言五時者 一*華嚴時 *鹿苑時(*四阿含) *方等時(*維摩*思益*楞伽*楞嚴三昧*金光明*勝鬘等經) *般若時(*摩訶般若*光讚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等諸般若經) *法華涅槃時 是爲五時 *亦名五味 *言八敎者 頓漸祕密不定藏通別圓 是名八敎 頓等四敎是化儀 如世藥方 藏等四敎名化法 如辨藥味

 

天台四敎儀; 一卷 又作四敎儀 高麗國僧諦觀撰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宋初 諦觀應吳越王之請 攜帶天台三大部至中國 投於螺溪義寂門下 深硏天台之學 十年後示寂 同門於其故篋中 發現本書 爲硏究天台敎義大綱與觀心要略之入門書 內容刪補灌頂之天台八敎大意而成 以法華經信解品之譬喩 與涅槃經之五味 華嚴經之三照等譬喩爲中心 判別天台五時 及頓漸祕密不定等化儀四敎 竝略述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敎之名義 敎說 行人 行位 證果等 復以摩訶止觀之二十五方便略述圓敎之十乘觀法 [佛祖統紀十 新編諸宗敎藏總錄三 大明三藏聖敎北藏目錄四 閱藏知津四十二]

四敎儀; 四敎儀科解上 今謂此題有通有別 通則通於化法化儀 別則別當化法 何者 良由題中只云四敎 未分化儀化法之殊 故以通別而消釋也

以五時八敎 判釋東流一代聖敎; 四敎儀集註二 五時八敎本是如來所說之法 大師依義立名 用此判釋一代聖敎 故云以也 然上天台智者乃能判能釋之人 東流聖敎乃所判所釋之法 五時八敎乃判釋之儀式也 蓋天台凖法華意判釋諸經 如籤文云 判釋凖乎部敎 部敎之義唯在法華 判謂剖判 釋謂解釋 妙樂云 頓等是此宗判敎之大網 藏等是一家釋義之綱目 如以化儀判華嚴爲頓 以化法別圓解釋 乃至判法華爲非頓非漸以純圓獨妙解釋 東流者 佛法自西而流東也 代者更也 如來五十年說法爲一代 今以五時八敎 判釋無遺 妙樂 天台六祖荊溪湛然 住常州之妙樂寺 講法華 號妙樂大師 師之法華文句記稱爲妙樂 [佛學大辭典]

華嚴時; 天台宗所立判敎五時之一 此以經題而立名 謂如來初爲大乘根熟者首談此經 如日照高山之時 此時乃無盡法界 性海圓融 空有齊彰 色心俱入 湛深羅於海印(喩佛智) 現刹土於毫端 以此化度大乘菩薩 [天台四敎儀]

鹿苑時; 台家所立五時之一 說三藏敎之時也 佛於菩提樹下說華嚴經後 至波羅奈國之鹿野苑 對五比丘說阿含經 是爲小乘三藏敎之初 [天台四敎儀] 四敎儀集註二 從處立時 說經雖多 同一處故 乃如來昔生垂化之地 緣如輔行 輔行群鹿所居故名鹿苑 從樹爲名亦名柰苑 二仙所居亦名仙苑 鹿苑 鹿野苑 <> Mrgadava 爲釋尊成道後初轉法輪之地 卽今之沙爾那斯 位於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以北約六公里處 又譯作仙人鹿野苑 鹿野園 鹿野 鹿苑 仙苑 仙人園 關於地名之由來 諸說紛異 出曜經十四以此地乃諸神仙及得道五通之學者遊止之所 非凡夫所居 故稱之爲仙人住處 又謂昔有婆羅奈國王遊獵至此 網鹿千頭 經鹿王哀求以日送一鹿供王食用 王始放群鹿 故地名鹿野苑 大毘婆沙論一八三博採衆說 以佛過去世爲最勝仙人 嘗於此地初轉法輪 故稱仙人論處 以佛未出世或出世時 恆有諸神仙住此不絶 故稱仙人住處 以昔有五百仙人飛行空中 至此處見王之婇女 發欲心而失神通 墮墜於此 故稱仙人墮處 此外 大唐西域記七以鹿王爲代有孕之母鹿捨身就死 因而感動梵達多國王 使王釋放鹿群 竝布施樹林 而稱之爲施鹿林 鹿野苑自阿育王起 卽備受景仰崇拜 八世紀初 玄奘西遊時 此地層軒重閣 連垣周堵 垣中有高二百尺之精舍 其西南有阿育王所建高七十餘尺之石柱 石含玉潤 鑒照映徹 僧徒千餘衆 爲最隆盛之時代 逮至十三世紀頃 先後遭回敎徒與印度敎徒之蹂躪 盡成廢墟 今僅存周壁鏤刻右旋卍字之二層圓塔一座 及以鐵欄圍護之半截阿育王石柱等 [雜阿含經二十三 同三十九 三卷本大般涅槃經中 賢愚經五 四分律三十二 大智度論十六 阿育王傳二 高僧法顯傳 慧琳音義一]

四阿含; 增一 中 長 雜之四部阿含經也 爲一切小乘經之部別 阿含 <><> āgama 又作阿笈摩 阿伽摩 阿鋡暮 阿鋡 意譯爲法歸 法本 法藏 敎法 敎分 種種說 無比法 傳敎等 近代學者更有將阿含之義 解釋作來著 趣歸 知識 聖言 聖訓集 經典等 卽指所傳承之敎說 或集其敎說所成之聖典 通常指原始佛敎聖典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方等時; 台家所判五時之第三 自成道已後十二年 于八年之間 說維摩經金光明經等之諸方等時期 [天台四敎儀] 方等 梵語毘佛略 毘富羅 鞞佛略 此云方廣 廣博 廣解等 十二部經之一 指大乘經典 卽廣說廣大甚深之義者 大乘經典之名稱 冠以大方等大方廣等語者 是爲與九部經十二部經之一的方等 加以區別 以方等意謂大乘經典 故大乘經典亦稱大乘方等經典 [般涅槃經五 同十五 大智度論三十三 華嚴經疏二十四 大乘義章一]

維摩; 指維摩經 維摩經有三譯 一吳支謙譯 題爲維摩詰經 二卷 二秦羅什譯 題爲維摩詰所說經 三卷 三唐玄奘譯 題爲說無垢稱經 六卷 三譯中流行盛者羅什譯維摩經 皆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

思益; 指思益經 思益梵天所問經之略名 四卷 秦羅什譯 思益者梵天之名 說大乘之實義而破小乘之偏小 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

楞伽; 指楞伽經 四卷 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楞伽 山名 此云不可往 阿云無 跋多羅云上 寶 貴重義 經 貫攝義 是名不可往無上寶經 爲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 本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所造 吾人認識作用之對象不在外界而在內心 是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 爲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敎思想之經典 本經的漢譯本有三種 一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本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又稱四卷楞伽經 宋譯楞伽經 二北魏菩提流支譯 入楞伽經 又稱十卷楞伽經 魏譯楞伽經 三唐實叉難陀譯 大乘入楞伽經 又稱七卷楞伽經 唐譯楞伽經 四卷楞伽經爲菩提達摩所付囑慧可之書 特別爲禪宗所重 楞伽 <> Laṅkā 在師子國(卽錫蘭島)之山名 楞伽爲寶名 又曰不可到 難入之義也 卽山以有楞伽寶得名 又以險絶常人難入得名 佛嘗在此說大乘經 名楞伽經 [西域記十一 慧琳音義三十一]

楞嚴三昧; 指首楞嚴三昧經 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十卷 略稱大佛頂經 首楞嚴經 楞嚴經 首楞嚴義疏注經一曰 大唐神龍元年乙已歲(705) 五月二十三日 中天竺沙門般剌蜜帝 於廣州制止道場譯 (中略)又據開元中沙門智昇撰釋敎目錄二十卷 其第九云 大佛頂首楞嚴經十卷 大唐沙門懷迪 於廣州譯 迪循州人 住羅浮山南樓寺 久習經論 備諳五梵 因遊廣府 遂遇梵僧未詳其名 對文共譯 勒成十卷 經之題目 紙數文句 與今融本竝不差異 楞嚴三昧 首楞嚴三昧之略名 祖庭事苑七 楞嚴三昧 智論(四十七)云 秦言徤相 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 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 菩薩得是三昧 諸煩惱魔及魔人 無能壞者 譬如轉輪王兵寶將 所住至處 無不降伏 玄應音義六 三昧 正言三摩地 此云等持 持諸功德也 或云正定 謂住緣一境 離諸邪亂也 舊云三摩提者訛也 翻譯名義集四 三昧 此云調直定 又云正定 亦云正受 圭峰疏云 不受諸受 名爲正受

金光明; 指金光明經 有三譯 一北涼曇無讖譯 四卷 題曰金光明經 一隋寶貴等取前譯補譯 合入其缺品八卷 題曰合部金光明經 一唐義淨譯 十卷 題曰金光明最勝王經 三譯中此經在最後而文義周足 上三本皆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但金光明經由天台智者 說玄義及文句 故擧世流通

勝鬘; 指勝鬘經 一卷 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394-468)譯 全稱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又稱師子吼經 勝鬘師子吼經 師子吼方廣經 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本經爲大乘如來藏系經典中 代表作之一 內容敘述勝鬘夫人對釋尊立十大誓願 三大願 竝自說大乘一乘法門 勝鬘夫人 梵名尸利摩羅 室利末羅 爲中印度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 其母卽末利夫人 聰明通敏 及長 爲阿踰闍國友稱王之妃 因受父母之薰陶而歸依佛道 得當來作佛之授記 曾承佛力之加被 宣說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後又對友稱王說大乘之法 與王共同敎化國中人民 然經律中多以勝鬘爲波斯匿王夫人末利之譯名 [勝鬘寶窟上 勝鬘經述記上]

般若時; 天台宗所立五時之第四 佛陀宣說方等經後之二十二年間 卽說諸部般若經之時期 故依經名而立名 [天台四敎儀] 般若 <> Prajna 又作波若 般羅若 鉢剌若 此翻爲慧 智慧 明 黠慧 菩薩爲達彼岸 必修六種行 亦卽修六波羅蜜 其中之般若波羅蜜(智慧波羅蜜) 卽稱爲諸佛之母 成爲其他五波羅蜜之根據 [解脫道論九分別慧品 梁粱譯攝大乘論中 大智度論四十三 同七十二]

摩訶般若; 卽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見下註大品般若 或疑指大般若經 摩訶 <> mahā 梵語也 翻譯名義集五 大論云 摩訶此含三義 謂大多勝

光讚般若;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西晉竺法護譯 十卷二十七品

金剛般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一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 略稱金剛般若經 金剛經 異譯本有五種 一北魏菩提流支譯(同題) 二陳眞諦譯(同題) 三隋代達磨笈多譯之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略稱金剛能斷經) 四唐代玄奘譯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七七能斷金剛分) 五唐代義淨譯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略稱能斷金剛經)

大品般若; 卽大品般若經 二十七卷(或三十 四十卷)九十品 又稱二萬五千頌般若 乃鳩摩羅什於後秦弘始四年至十四年(402-412)所譯 又作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摩訶般若經 新大品經 大品經 收於大正藏第八冊 本經之同本異譯有三種 一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西晉竺法護譯 十卷二十七品 二放光般若波羅蜜經 西晉無羅叉譯 二十卷(或三十卷)九十品 三大般若經第二會 唐代玄奘譯 七十八卷八十五品 [出三藏記集二 歷代三寶紀八 開元釋敎錄四]

法華涅槃時; 天台宗之敎判五時之第五 天台宗依釋尊說法之先後 而將佛敎諸經典分類爲華嚴 鹿苑 方等 般若 法華涅槃等五時 釋尊成道後四十餘年 見衆生根機漸熟 遂於靈鷲山說法華八年 開方便之權門 顯一乘之眞實 竝授二乘作佛之記 此爲法華時 又臨入滅之一日一夜間 爲現前之弟子與末代之衆生說涅槃經 謂一切衆生悉具佛性 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之眞理 此爲涅槃時 法華涅槃二經皆說大乘敎 又同配醍醐味 故共一時 [天台四敎儀]

亦名五味; 一乳味 二酪味 三生酥味 四熟酥味 五醍醐味 四敎儀集註二 五時在大部中或作五味列 故云亦也 五時說法頌云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 法華涅柈共八年 華嚴最初三七日

言八敎者 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 是名八敎; 四敎儀集註二 初緫標 不從漸來 直說於大 時部居初 故名爲頓 中間三味 次第調停 破邪立正(鹿苑) 引小向大(方等) 會一切法 皆摩訶衍(般若) 故名爲漸 不思議力 同?異聞 互不相知 名秘密敎 聞小證大 聞大證小 得益不同 名不定敎 經律論三 各含文理 條然不同 名三藏敎 三乘共行 鈍同三藏利根菩薩 通後別圓 故名通敎 獨菩薩法 別前藏通 次第修證 別後圓敎 故名別敎 敎理智斷 行位因果 滿足頓妙 一切圓融 故名圓敎

'천태사교의'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14  (0) 2020.10.11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13  (0) 2020.10.11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11  (0) 2020.10.11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10  (0) 2020.10.11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9  (0) 20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