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且依法華纓絡 略明位次有八 一五品弟子位(外凡出法華經) 二十信位(內凡) 三十住位(聖初) 四十行 五十迴向 六十地 七等覺(是因位末) 八妙覺(是果位) 初五品位者 一隨喜品 經云 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 問隨喜何法 答妙法 妙法者 卽此心也 妙心體具 如*如意珠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 此心*卽空卽假卽中 *常境無相 常智無緣 *無緣而緣 無非三觀 無相而相 三諦宛然 初心知此 慶己慶人 故名隨喜 內以三觀觀三諦境 外以*五悔勤加精進 助成理解 言五悔者 有二 一理二事 理懺者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衆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卽此義也 言事懺者 *晝夜六時*三業清淨 對於尊像披陳過罪 無始已來至于今身 凡所造作 殺父 殺母 殺阿羅漢 破和合僧 出佛身血 邪淫偷盜 妄言*綺語 *兩舌*惡口 貪瞋癡等 如是五逆十惡及餘一切 隨意發露更不覆藏 *畢故不造新 若如是則外障漸除 內觀增明 如順流舟更加㯭棹 豈不速疾到於所止 修圓行者亦復如是 正觀圓理事行相助 豈不速至妙覺彼岸 *莫見此說便謂漸行 謂圓頓無如是行 謬之甚矣 何處*天然彌勒自然釋迦 若纔聞生死卽涅槃煩惱卽菩提 卽心是佛不動便到 不加修習便成正覺者 十方世界盡是淨土 觸向對面無非覺者 今雖然卽佛 此是*理卽 亦是素法身 無其莊嚴 何關修證者也 我等愚輩 纔聞卽空便廢修行 不知卽之所由 *鼠唧鳥空廣在經論 尋之思之 二勸請者 勸請十方諸如來留身久住濟*含識 三隨喜者 隨喜稱讚諸善根 四迴向者 所有稱讚善 盡迴向菩提 五發願者 若無發心萬事不成 故須發心以導前四 是爲五悔 下去諸位直至等覺 總用五悔 更不再出 例此可知
●如意珠; 如意寶珠 又作如意寶 摩尼寶珠 如意摩尼 指能如自己意願 而變現出種種珍寶之寶珠 此寶珠尙有除病去苦等功德 一般用以譬喩法與佛德 及表徵經典之功德 此珠出自摩竭魚之腦中 或龍王之腦中 或爲帝釋天所持之金剛 破碎後掉落而得 或爲佛之舍利變化而成 以利益衆生 此如意寶珠 如意輪觀音 馬頭觀音 地藏菩薩等之持物 能滿足衆生之意願 [雜寶藏經六 大智度論五十九 觀佛三昧海經十 同十六 大毘婆沙論一○二]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 六十華嚴十 心如工畫師 畫種種五陰 一切世界中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衆生然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別
●卽空卽假卽中; 空假中 天台所立之三諦三觀也 就所觀之理 謂爲三諦 就能觀之智 謂爲三觀 觀一念之心無相爲空 觀此心具一切法爲假 觀此二者不二爲中 空以破一切法 假以立一切法 中以妙一切法 此三者爲一法之異名 故謂爲卽空卽假卽中 △祖庭事苑七 空假中 天台智者 以龍樹偈云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卽是空 亦名爲假名 亦名中道義 乃依一心三諦之理 示三止三觀 嘗云 破一切惑 莫盛乎空 建一切法 莫盛乎假 究竟一切性 莫大乎中 故一空一切空 無假無中無不空 一假一切假 無空無中無不假 一中一切中 無假無空無不中 如摩醯首羅天之三目 非縱橫竝別故也 △大慧語錄二十三 天台智者大師 悟法華三昧 以空假中三觀 該攝一大藏敎 無少無剩 言空者 無假無中無不空 言假者 無空無中無不假 言中者 無空無假無不中 得斯旨者 獲旋陀羅尼 是知從上諸佛諸祖 莫不皆從此門證入 故大師證入時 因讀法華經 至是眞精進 是名眞法供養如來 乃見釋迦老子在靈山說此經儼然未散
●常境無相 常智無緣; 四敎儀科解下 所照之境卽遮 故云常境無相也 卽一心三諦皆不可得也 能照之觀卽遮 故云常智無緣也 卽一心三觀皆不可得也 況復無相及以無緣尙自叵得 諦觀相照安可存乎
●無緣而緣云云; 四敎儀科解下 無緣下卽遮而照 雖皆不得 終自炳然 能觀之智卽遮而照 故云無緣而緣 無非三觀也 所觀之境卽遮而照 故云無相而相 三諦宛然也
●五悔; 指五種悔過 乃爲滅除罪惡所作之五種懺悔法 天台宗修法華三昧時 於晝夜六時所作之五種懺悔法 又稱五懺悔 卽懺悔 勸請 隨喜 回向 發願 [摩訶止觀七下]
●懺悔; 止觀七曰 懺名陳露先惡 悔名改往修來 然懺爲梵語懺摩之略 而非漢語 故台宗之子弟不取之 △金光明經文句記三 懺悔二字 乃雙擧二音 梵語懺摩 華言悔過 △寄歸傳二 舊云懺悔 非關說罪 何者 懺摩乃是西音 自當忍義 悔乃東夏之字 追悔爲目 懺之與忍 迥不相干
●晝夜六時; 乃將一晝夜分爲六時 卽晨朝 日中 日沒(以上爲晝三時) 初夜 中夜 後夜(以上爲夜三時)
●三業; 三藏法數七 三業[出析玄記] 一身業 身業卽身所作之業也 有善有惡 若殺生偸盜邪婬 卽身惡業也 二語業 語業卽口所說之業也 有善有惡 若妄言綺語惡口兩舌 卽口惡業也 三意業 意業卽意所起之業也 有善有惡 若貪欲瞋恚邪見 卽意惡業也
●妄言; 與妄語同 十惡之一 謂搆造虗言 欲人取信 然妄語有大小之別 大妄語者 謂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 以貪圖名利 顯異惑衆 故成大妄語也 小妄語者 謂不見言見 見言不見 聞言不聞 不聞言聞 以慢習矯詐 輕侮前人 則成小妄語也 [傳戒正範]
●綺語; 十惡之一 謂乖眞背理 巧飾言辭 [傳戒正範]
●兩舌; 十惡業之一 謂宣傳彼此 鬬搆是非 [傳戒正範]
●惡口; 十惡業之一 謂出言麤獷 取辱於人 [傳戒正範]
●畢故不造新; 四敎儀集註九 畢故不造新者 斷相續心也 已作之罪願乞消除 未起之惡更不敢造 △四敎儀註彚補輔宏記九 [記] 言畢故者 懺其前愆也 不造新者 悔其後過也
●莫見此說便謂漸行; 四敎儀科解下 上來所明理觀事懺 斯是依準諸大乘經 凡愚不知 或聞此說 便謂漸次小乘之意 而圓頓中都不如是
●天然彌勒自然釋迦; 四敎儀科解下 無因謂之天然自然也 豈可無因而感果哉 所以斥云 天然彌勒自然釋迦矣
●理卽; 天台所立圓敎六卽位之一 全稱理卽佛 ○六卽 謂與眞理相卽 成爲一體之階段有六 又作六是 六絶 六如 華嚴經謂大乘菩薩之階位有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等覺 妙覺等五十二位 天台宗以之爲別敎菩薩之行位 而另立圓敎菩薩六行位 稱爲六卽 一理卽 謂一切衆生悉住於佛性如來藏之理 二名字卽 指聽聞一實菩提之說 而於名字(名言槪念)之中通達解了之位 三觀行卽 謂旣知名字而起觀行 心觀明了 理慧相應之位 此位分隨喜 讀誦 說法 兼行六度 正行六度等五品之深淺次第 稱爲五品弟子位 卽圓敎外凡之位 與別敎十信位相同 四相似卽 謂止觀愈趨明靜而得六根淸淨 斷除見思之惑 制伏無明 相似於眞證者 卽圓敎內凡十信之位 又稱六根淸淨位 與別敎之三賢位相同 五分證卽 又作分眞卽 謂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 卽由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等覺等位 漸次破除一品之無明而證得一分之中道者 以上皆爲聖位 在別敎中 十地相當此中之十住位 等覺位相當十行中之初行 妙覺位相當十行中之第二行 至於圓敎十行中第三行以上 在別敎則未論及 六究竟卽 謂斷除第四十二品之無明 究竟諸法實相之位 此卽妙覺位 爲圓敎究竟之極果
●鼠唧鳥空; 四敎儀科解下 鼠唧鳥空者 斥其闇證 不達諦理 謬說卽名 何殊怪鼠作唧唧聲 卽聲無旨 濫擬生死卽是涅槃 亦如怪鳥作空空聲 空聲無旨 豈得濫同空空三昧
●含識; 又作含靈 含生 卽指含有心識之有情衆生
'천태사교의'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84 (0) | 2020.10.12 |
---|---|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83 (0) | 2020.10.12 |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81 (0) | 2020.10.12 |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80 (0) | 2020.10.12 |
천태사교의(天台四敎儀) 79 (0) | 2020.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