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拈頌集註卷第二
禪門拈頌 高麗 慧諶 彙集
平心寺主 淨圓 讐校 註解
大覺世尊釋迦文佛 西天應化賢聖附
【三一】靈山會上 有五百*比丘 發*宿命通 各見過去殺父母罪 各各懷疑 於甚深法 不能證入 爾時文殊承佛神力 握劒逼佛 佛告文殊 住住 不應作逆 勿得害吾 吾必被害 爲善被害 文殊師利 爾從本已來 無有*我人 但以內心 見有我人 內心起時 吾必被害 卽名爲害 於是五百比丘 自悟本心 了如夢幻 同聲讃曰 文殊大智士 深達法源底 自手握利劒 持逼如來身 如劒佛亦爾 一相無有二 無相無所生 是中云何殺
海印信頌 持劒興悲決衆疑 聖凡蕩盡稱男兒 空中揮劒徒施力 笑殺東村*王老師
法眞一頌 文殊當日逼如來 五百*聲聞眼豁開 欲會如劒佛亦爾 *靑虵匣裏吼風雷
佛印淸頌 文殊仗劒逼如來 五百聲聞*佛眼開 直得*七星光燄上 *十身*調御坐*蓮臺
*黃蘗因僧問 文殊執劒於瞿曇如何 師云 五百菩薩得*夙命智 見過去生*業障 五百者 卽你*五陰身是 以見此夙命障故 求佛求菩提*涅槃 所以文殊將智解劒 害此有見佛心故 故言你善害 云 何者是劒 師云 解心是劒 云 解心旣是劒 斷此有見佛心 秖如能斷見心 何能除得 師云 還將你*無分別智 斷此有見分別心 云 如作有見有求佛心 將無分別智劒斷 爭奈有智劒在何 師云 若無分別智 害*有見*無見 無分別智 亦不可得 云 不可以智更斷智 不可以劒更斷劒 師云 劒自害劒 劒劒相害 卽劒亦不可得 智自害智 智智相害 卽智亦不可得 母子俱喪 亦復如是
*香林遠因僧問 文殊仗劒 擬殺何人 師云 了人無了意 云 如何是了人無了意 師云 出頭又不出頭
雪竇顯上堂 僧問 文殊仗劒意如何 師云 八十老僧閑*灌頂 進云 學人不會 師云 *四溟無浪月輪孤
天衣懷小參擧此話 至如劒佛亦爾 拈起拄杖云 看看 文殊菩薩 變作楖栗木拄杖 在山僧手裏 良久云 你若近前 却變作*金剛王寶劒 你若退後 却變作德山臨際 *蔡州箇箇*瓦解氷消 以拄杖擊禪牀
密庵傑擧此話云 爲人須爲徹 殺人須見血 文殊費盡腕頭氣力 要且不知此劒來處 帶累釋迦老子 通身是口 也*分踈*不下 五百比丘 伊麽悟去 入地獄如箭射 忽若踏飜大海 趯倒須彌 *雲門扇子?跳上梵天 *?著帝釋鼻孔 東海鯉魚打一棒 雨似盆傾 又作麽生商量 良久云 自從舞作三臺後 拍拍元來惣是歌
●第三一則; 大寶積經一百五曰 爾時會中有五百菩薩 已得四禪成就五通 然是菩薩依禪坐起 雖未得法忍亦不誹謗 時諸菩薩宿命通故 自見往昔所行惡業 或殺父殺母殺阿羅漢 或毁佛寺破塔壞僧 彼等明見如是餘業 深生憂悔常不離心 於甚深法不能證入 我心分別彼罪未忘 是故不能獲深法忍 爾時世尊爲欲除彼五百菩薩分別心故 卽以威神覺悟文殊師利 文殊師利承佛神力從座而起 整理衣服偏袒右髆 手執利劍直趣世尊 欲行逆害 時佛遽告文殊師利言 汝住汝住 不應造逆 勿得害我 我必被害爲善被害 何以故 文殊師利從本已來 無我無人無有丈夫 但是內心見有我人 內心起時 彼已害我 卽名爲害 時諸菩薩聞佛說已 咸作是念 一切諸法悉如幻化 是中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命 …… 彼諸菩薩如是觀察明了知已 卽時獲得無生法忍 歡喜踊躍 身昇虛空高七多羅樹 以偈歎曰 …… 文殊大智人 深達法源底 自手握利劍 馳逼如來身 如劍佛亦爾 一相無有二 無相無所生 是中云何殺
●比丘; <梵> bhiksu <巴> bhikku 又作比邱 指出家得度 受具足戒之男子 新云苾芻 金剛般若經偈會本 比邱名含三義 一破惡 謂修戒定慧 能破見思煩惱惡故 二怖魔 謂魔王驚怖 恐出三界 損其黨故 三乞士 謂離四邪命 乞食資身 利檀那故 翻一遺二故存梵名 ▲翻譯名義集一 比丘 大論云 比丘名乞士 淸淨活命故 復次比名破 丘名煩惱 能破煩惱故 復次比名怖 丘名能 能怖魔王及魔人民(云云)
●宿命通; 六神通之一 謂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 乃至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亦能知六道衆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 是名宿命通
●我人; 我與人也 我之四名之二 圓覺經曰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 認四顚倒 爲實我體 同宗密略疏下一曰 統唯我相 但由展轉約義 故有四名 初者謂取自體爲我 計我展轉趣於餘趣爲人
●王老師; 池州南泉之普願禪師 姓王氏 承馬祖之法 弘道於南泉 常自稱王老師 此指王氏姓的老師 非局於南泉
●聲聞; 二乘之一 三乘之一 三藏法數七曰 聞佛聲敎 而得悟道 故曰聲聞
●靑虵; 寶劍名 金剛經石注(一卷 淸 石成金撰集)曰 儒有龍泉寶劍 安邦定國 道有靑蛇寶劍 斷絶情慾 佛有金剛寶杵 降伏魔王
●佛眼; 五眼之一 佛名覺者 覺者之眼云佛眼 照了諸法實相之眼也 又別於前之四眼 四眼至佛則總名爲佛眼 ▲毗尼止持會集(十六卷 淸 讀體集)十四 謂具肉天慧法四眼之用 無不見知 如人見極遠處 佛見則爲至近 人見幽暗處 佛見則爲明顯 乃至無事不見 無事不知 無事不聞 聞見互用 無所思惟 一切皆見也
●七星; 祖庭事苑三 七星 劍飾也 西京雜記云 高祖斬白蛇劍 劍上有七星珠 九華玉以爲飾 雜廁五色瑠璃爲匣 劍在室中 光影猶照於外 與挺劍不殊 十二年一加磨鎣 刃上常若霜雪 開匣拔鞘 輒有風氣 光彩射人
●十身; 三藏法數一 佛二種十身[出華嚴經疏] 一融三世間爲十身 融卽融會之義 隔別名世 間差名間 卽衆生國土智正覺之三世間也 言融三世間爲十身者 衆生身 業報身 卽衆生世間 國土身 卽國土世間 聲聞身 緣覺身 菩薩身 如來身 智身 法身 虛空身 卽智正覺世間也 二佛自具十身 佛自具十身者 一菩提身 二願身 三化身 四力持身 五相好莊嚴身 六威勢身 七意生身 八福德身 九法身 十智身也
●調御; 調御丈夫 佛十號之一 調他心名調御丈夫 見上第一則世尊
●蓮臺; 指佛菩薩所坐之蓮華臺座而言 或單指阿彌陀佛所坐之蓮華臺座 又稱蓮華臺 華臺 蓮華座 華座
●黃蘗; 黃檗希運 見下第三八八則
●夙命智; 同宿命智 卽宿命通 見上宿命通
●業障; 三障(煩惱障 業障 報障)之一 四障(惑障 業障 報障 見障)之一 三藏法數八云 業卽業行 謂由貪瞋癡 起身口意 造作五無間重惡之業 障蔽正道 是名業障
●五陰; 又作五蘊五衆五聚 翻譯名義集六 塞健陀 此云蘊 蘊謂積聚 古翻陰 陰乃蓋覆 積聚有爲 蓋覆眞性 又仁王云 不可說識 生諸有情色心二法 色名色蘊 心名四蘊 皆積聚性 隱覆眞實 此以色受想行識名爲五蘊 音義指歸云 漢來翻經爲陰 至晉僧叡改爲衆 至唐三藏改爲蘊
翻譯名義集六 寒健陀 此云蘊 蘊謂積聚 古翻陰 陰乃蓋覆 積聚有爲 蓋覆眞性 又仁王云 不可說識 生諸有情色心二法 色名色蘊 心名四蘊 皆積聚性 隱覆眞實 此以色受想行識名爲五蘊 音義指歸云 漢來翻經爲陰 至晉僧叡改爲衆 至唐三藏改爲蘊
●涅槃; <梵> nirvāṇa 又作般涅槃 涅槃那 泥洹 泥曰等 此翻爲滅 寂滅 滅度 ①超越生死輪回的覺悟境界 是佛敎修行的最高理想 ▲古尊宿語錄二百丈大智 心若不亂 不用求佛求菩提涅槃 ②(僧人)逝世 ▲傳燈錄一 爾時世尊至拘尸那城 告諸大衆 吾今背痛欲入涅槃
●無分別智; 又作根本智 如理智 正智 眞智等 根本智之名 對於後得智而言 ▲三藏法數二 二智[出攝大乘論] 一根本智 根本智亦名無分別智 謂此智不依於心 不緣外境 了一切法 皆卽眞如 境智無異 如人閉目 外無分別 由此無分別智 能生種種分別 是名根本智 二後得智 謂依止於心 緣於外境 種種分別 境智有異 如人開目 衆色顯現 以其於根本智後而得此智 是名後得智
●有見; 同常見 三藏法數四 二種見[出大智度論] 一常見 論云 見五衆(色受想行識)常 卽外道自謂 色受想行識 今世雖滅 未來復生 相續不斷 是名常見 二斷見 論云 見五衆滅 卽外道自謂 色受想行識 今世滅已 更不再生 是名斷見
●無見; 斷常二見中之斷見 見上有見
●香林遠; 香林澄遠 見下第一二二四則
●灌頂; 卽以水灌於頭頂 受灌者卽獲陞一定地位之儀式 原爲古代印度帝王卽位 及立太子之一種儀式 國師以四大海之水 灌其頭頂 表示祝福
●四溟; 四海 溟 海也 ▲莊子逍遙遊 北冥有魚 唐陸德明釋文 北冥 本亦作溟 北海也
●金剛王寶劒; 極爲堅硬鋒利的寶劍 多喩禪悟者自在運用 毫無障碍的機鋒
●蔡州; 今河南省汝南
●蔡州箇箇瓦解氷消; 舊說唐吳元濟 據蔡州城 押取幷汾二州 不隨天下 而不通信 此城高聳空 人難到故不能攻破 時天大雪 與城齊 此時李愬破之 ▲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 司馬光撰)二百四十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八一七)條曰 冬十月 李愬夜襲蔡州 擒吳元濟 檻送京師 ▲居士傳(五十六卷 凊 彭際凊述)三十二張子韶傳 大慧曰 打破蔡州城 殺却吳元濟
●瓦解氷消; 瓦解爲泥 氷消爲水 形容解疑或失本形
●分踈不下; 分踈 又作分疏 分辨 辨解 踈 同疏
●不下; 用在動詞後尾 表示其動作不能爲
●雲門扇子?跳上梵天; 雲門廣錄中 師拈起扇子云 扇子勃跳上三十三天 築著帝釋鼻孔 東海鯉魚打一棒 雨似盆傾相似 會麽
●?; 用同築 刺也
선문염송집주
불교신문 광고 2022년 3월 발행. 150부. 5책 1질. 총 4,842쪽, 12.5pt. 4․6배판. 하드. 양장. 정가 60만 ...
blog.naver.com
'선문염송집주(5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선문염송집 권2 제32칙(한문) (0) | 2021.09.08 |
---|---|
선문염송집 권2 제31칙(한글) (0) | 2021.09.08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30칙 (0) | 2021.09.07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29칙 (0) | 2021.09.07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28칙 (0) | 2021.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