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世尊因文殊 至諸佛集處 値諸佛各還本處 唯有一女 近彼佛坐 入於三昧 文殊乃白佛 云何此女得近佛坐 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 汝但覺此女 令從三昧起 汝自問之 文殊遶女三匝 鳴指一下或云三下 乃托至梵天 盡其神力 而不能出 世尊云 假使百千文殊 亦出此女定不得 下方過四十二恒河沙國土 有罔明菩薩 能出此定 *須臾罔明大士 從地湧出 作禮世尊 世尊勑令*出定 罔明鳴指一下 女遂出定有本大同小異
天衣懷頌 文殊托上梵天 罔明輕輕彈指 女子黃面瞿曇 看他一倒一起
蔣山泉頌 千眼莫辨來由 孤坐是何三昧 文殊着力雖多 女子隨邪*亦殺 罔明關棙有誰知 雨過春山如*潑黛
*石門易頌 *坐擁群峯覆白雲 鸎啼深谷不知春 嵓前花雨紛紛落 夢覺初廻識故人
*雲居祐頌 百千文殊出不得 罔明不費纖毫力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佛陀遜頌 逞盡神通不奈何 輕輕彈指不消多 泥牛入海成龍去 跛鼈依前滯網羅
佛印淸頌 文殊師利一二三 罔明大士五六七 可憐黃面老瞿曇 爲他女子費心力
又頌 一拳拳倒*黃鶴樓 一踢踢翻*鸚鵡洲 欲識罔明親出定 靑山不動水長流
雪竇寧頌 悄者賣憨 獃郞作脫 活中解死 死中能活 今人不本箇來由 也道親*逄做始末
佛跡琪頌 跏趺默對紫金山 惆悵文殊出定難 不得罔明從後救 至今應是更*瞞盰
崇勝珙頌 女人入定復何因 *鷲嶺巍巍豈可論 *妙德此時休仗劒 罔明無佛處稱尊 雲陰不獨霧重黲 雨暴仍兼雷更犇 莫言展榻殊無地 須信看山別有門
慈受頌 長江輥底浪如銀 秋日白蘋紅蓼新 莫恠扁舟難到岸 行船由在把梢人
曹溪明頌 女子如癡喚不迴 文殊轟動梵天雷 罔明擧手輕彈指 *底事茫然出定來
圜悟勤頌 *大定等虛空 廓然誰辨的 女子與瞿曇 據令何*調直 *師子奮迅兮搖乾蕩坤 *象王迴旋兮不資餘力 孰勝孰負誰出誰入 雨散雲收靑天白日 君不見*馬駒踏殺天下人 *臨濟未是白拈賊
佛眼遠頌 出得出不得 初不離是定 聖者起凡情 凡人而乃聖 倒用與橫拈 扶邪及顯正 春雨春風竹戶凉 落花啼鳥千峯靜
佛鑑勤頌 世尊嗔文殊喜 罔明輕輕彈指 瞎驢逐隊過新羅 *吃嘹舌頭三千里
大慧杲頌 出得出不得 是定非*正定 罔明與文殊 喪却窮性命
竹庵珪頌 不假文殊神通 休要罔明彈指 爾時靈山會中 女子從定而起
牧庵忠頌 秤錘落井 只有秤衡 兩兩相憶 分物不平 方始取出秤錘 忽又失却秤衡 始去隣家借覔 衡上不曾*釘星 休休 重者從他重 輕者從他輕
*泉山悆頌 女子身中入定時 *幞頭兩脚掛雙眉 由來畫猫要驚鼠 一朝擘破鼠渾欺
心聞賁頌 山家不置*蓮花漏 夜裏酣眠摠不知 驀地夢迴聞鳥叫 方知天曉已多時
*慈航朴頌 姸皮不裹癡骨 笑面寧受嗔拳 黃面瞿曇*漏逗 迢迢十萬八千
寒嵓升頌 一色春歸上苑時 鮮葩艶蕚滿枝枝 桃紅李白薔薇紫 問着東君摠不知
松源頌 出得出不得 攧落*精靈窟 何處不風流 祖師無妙訣
介庵朋頌 今日天色暗曚昧 江神去赴海神會 狂風拔出老樹根 浪打石頭如粉碎
密庵傑頌 出得何如未出時 瞎驢成隊喪*全機 而今四海平如砥 蘆管迎風撩亂吹
本然居士頌 一場雜劇有來由 只要傍人笑不休 忽地雨淋粧粉盡 不堪羞處也堪羞
悅齋居士頌 文殊爲我忒殺奢 罔明爲我忒煞儉 *令人還憶*謝玄暉 解道澄江淨如練
*五雲拈 不唯文殊不能出此定 但恐如來也出此定不得 只如敎意 怎生體解
*夾山齡拈 者公案無不委知 文殊爲什麽出不得 罔明爲什麽出得 諸人儻具*奔流度刃底眼 非但見者一隊漢*敗闕 乃至河沙祖佛出來 也被作家覷破 其或靑黃不辨 邪正不分 只管去覔女子出定 *玄沙道底
翠嵓眞在*歸宗南和尙會中 爲首座時 南問 承聞首座 常將女子出定話爲人 是不 眞云 無 南云 奢而不儉 儉而不奢 爲什麽道無 眞云 若是*本分衲僧 也小他鹽醬不得 南迴首喚侍者 報*典座 明日只煮白粥
*英邵武因翠嵓眞問曰 女子出定意旨如何 師引手搯其膝而去 眞笑曰 賣匙箸客 *未在
天童覺拈 若定若動 當人變弄 鴻毛輕而不輕 大山重而非重 還知老瞿曇鼻孔 在我手裏麽
*覺範云 敎中有女子出定*因緣 叢林*商略甚衆 自非道眼明白 親見作家 莫能明也 *大愚芝禪師 每問僧曰 文殊是*七佛之師 爲什麽出此女子定不得 罔明菩薩 下方而至 但彈指一聲 便能出定 莫有對者 乃自代曰 僧投寺裏宿 賊入不良家 予滋愛其語 作偈記之曰 出定只消彈指 佛法豈用功夫 我今要用便用 不管罔明文殊 *雲菴和尙見之 明日陞座 用前語 乃曰 文殊與罔明 見處有優劣也無 若言無 文殊何故出女子定不得 只如今日 *行者擊動*法皷 大衆同到座前 與罔明出女子定 是同是別 良久曰 不見道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亦有偈曰 佛性天眞事 誰云別有師 罔明彈指處 女子出禪時 不費纖毫力 何曾動所思 衆生摠平等 日用自多疑
雲門杲示衆云云 又有一種 商量古人公案 謂之針線工夫 又謂之*郞君子弟禪 如商量女子出定話云 文殊是七佛之師 爲什麽出女子定不得 云文殊與女子無緣 罔明是*初地菩薩 爲什麽出得女子定 云與女子有緣 下語云 *寃有頭債有主 又有商量道 文殊不合有心 所以出不得 罔明無意 所以出得 下語云 有心用處還應錯 無意求時却宛然 又有商量道 文殊爲什麽出女子定不得 杓柄在女子手裏 罔明爲什麽出得 如蟲禦木 又云因風吹火 又云爭奈女子何 邪解甚者 至於作入定勢 又作出定勢 推一推 彈指一下 哭*蒼天數聲 *伏惟尙饗 拂袖之類 *冷地看來 慚惶殺人
白雲昺拈 打破*情解 截斷羅籠 釋迦與女子 各出一隻手 文殊與罔明 每人得一橛
●第三二則; 此話出聯燈會要一 ▲祖庭事苑五 女人定 諸佛要集經(下) 文殊尸利欲見佛集 不能得到 諸佛各還本處 文殊尸利到諸佛集處 有一女人近彼佛坐 入三昧 文殊尸利入 禮佛足已 白佛言 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 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尸利 汝覺此女人 令從三昧起 汝自問之 文殊尸利卽彈指覺之 而不可覺 以大聲喚 亦不可覺 捉手牽 亦不可覺 又以神足動三千大千世界 猶亦不覺 文殊尸利白佛言 我不令覺 是時佛放大光明 照下方世界 是中有一菩薩名棄諸蓋(經文作棄諸陰蓋) 卽時從下方來到佛所 頭面禮足 一面而立 佛告棄諸蓋菩薩 汝覺此女人 卽時彈指 此女從三昧起 文殊尸利白佛 以何因緣 我動三千大千世界 不能令此女起 棄諸蓋菩薩一彈指 便從三昧起 佛告文殊尸利 汝因此女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女人因棄諸蓋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汝不能令覺 ○頌家謂網明菩薩 乃傳燈錄(二十七)所載 未詳桉何經論 撿藏乘不見所出
●須臾; 慧琳音義二十五 玉篇曰 須臾俄頃也 按俱舍論本行集等 云時中最少名一刹那 一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 六十怛刹那名一羅婆 三十羅婆名一牟呼栗多 三十牟呼栗多名一晝夜 准大集經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卽牟呼栗多是也
●出定; 爲入定(等至)之對稱 出於禪定之意 比丘修禪定時 必須熟達巧練入定與出定 此稱爲入定善巧出定善巧 欲出定之時 應徐徐動身 安詳而起
●亦殺; 殺 所八切 副詞 用在謂語後面 表示程度甚 如醉殺 想殺 愁殺 又殺 所拜切 疾也 猛也 又很 甚 俗語大甚曰殺 如殺有 殺大 殺高
●潑黛; 謂一片墨綠
●石門易; 石門元易 宋代曹洞宗僧 住襄州石門 潼川稅氏子 嗣芙蓉道楷 紹興丁丑(1157) 七月二十五日坐寂 [五燈會元十四 續傳燈錄十二]
●坐擁; 安坐而擁有(領有, 具有)
●雲居祐; 雲居元祐(1030-1095) 宋代 黃龍派僧 姓王氏 信之上饒人 二十四得度具戒 聞慧南禪師在黃蘗 往依之十餘年 竝嗣其法 師道林第一世 次住玉澗寺 晩居雲居 紹聖二年七月七日 說偈而化 壽六十有六 坐四十有二夏 [佛祖歷代通載十九 續傳燈錄十六]
●佛陀遜; 佛陀德遜 見上第二則佛陁遜
●黃鶴樓; 樓名 在湖北省武昌西南邊
●鸚鵡洲; 洲名 在湖北省武昌西南之河中
●逄; 逢的俗字
●瞞盰; 盰 眼露白貌 又張目 瞞盰瞞頇顢頇 諸禪錄混用 糊塗之義
●鷲嶺; 鷲峯 靈山 靈鷲山 見上第四則靈山
●妙德; 文殊 見上第六則文殊
●底事; 底 代詞 相當于這 此
●大定; 佛海瞎堂禪師廣錄(二卷 齊己等編)二 上曰 修禪定者如何 師奏云 初機若有所習 則不名大定 大定等虗空 了無修習處 亦無起滅出入處 陛下看此習定之者 盡是未證果位凡夫 直饒習到四禪八定 亦未爲究竟 故圭峰宗密禪師云 非想定後 還作飛貍之身 ▲契嵩撰法寶壇經贊曰 無相爲體者 尊大戒也 無念爲宗者 尊大定也 無住爲本者 尊大慧也
●調直; 三昧的一種譯語
●師子奮迅; 又作獅子奮迅 獅子奮起之時 諸根開張 身毛皆豎 其勢迅速勇猛 以其威儀哮吼之相 其餘獸類盡失威竄伏 而令獅子兒之雄猛俱增 故諸經論中 每以師子奮迅 喩稱佛之大威神力
●象王; 象中之王 譬喩佛之擧止如象中之王 按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 佛有八十種好 進止如象王 容儀如師子王 行步如鵝王
●馬駒踏殺天下人; 碧巖錄第七十三則云 又六祖謂讓和尙曰 向後佛法 從汝邊去 已後出一馬駒 踏殺天下人 厥後江西法嗣 布於天下 時號馬祖焉
●臨濟未是白拈賊; 碧巖錄第七十三則 臨濟一日示衆云 赤肉團上 有一無位眞人 常向汝等諸人面門出入 未證據者看看 時有僧出問 如何是無位眞人 臨濟下禪床搊住云 道道 僧無語 濟托開云 無位眞人 是什麽乾屎橛 雪峰後聞云 臨濟大似白拈賊
●吃嘹舌頭; 對不明心地只知背誦機語者的譏斥語 吃嘹 又作吉了 吉獠 吉嘹 咭嘹 狤獠 鴶鷯
●正定; 三昧之譯語 見上第六則三昧 又八正道之一
●釘星; 星 星 秤等衡器上記數的點
●泉山悆; 未詳何許人
●幞頭; 古代一種頭巾 古人以皂絹三尺裹髮 有四帶 二帶系腦後垂之 二帶反系頭上 令曲折附項 故稱四脚 或折上巾 至北周武帝時 裁出脚後幞髮始名幞頭 初用軟帛垂脚 隋始以桐木爲骨子 唐方以羅代繒 帝服則脚上曲 人臣下垂 [百度詞典]
祖庭事苑二 幞頭 房玉切 帊也 周武帝所製幅巾 出四脚以幞頭 乃名焉
●蓮花漏; 漏 漏壺 古代計時器 唐語林(北宋 王讜撰)五曰 越僧靈澈 得蓮花漏於廬山 傳江西觀察使韋丹 初惠遠以山中不知更漏 乃取銅葉制器 狀如蓮花 置盆水之上 底孔漏水 半之則沈 每一晝夜十二沈 爲行道之節 冬夏短長 雲陰月晦 一無所差 ▲東林十八高賢傳(一卷 失著者名) 釋惠要患山中無刻漏 乃與水上立十二葉芙蓉 因波隨轉 分定晝夜以爲行道之節 謂之蓮花漏
●慈航朴; 慈航了朴 宋代黃龍派僧 字慈航 閩(福建)人 嗣育王介諶(黃龍下四世) 初住廬山 遷育王 移居海上萬壽應庵 旋歸天童 淳熙五年(1178) 孝宗召入內廷 御書太白名山四字以賜 師建雲章閣藏之 [普燈錄十七 五燈會元十八 續傳燈錄三十三]
●漏逗; 逗 透也 露也 漏逗 泄露 泄漏 禪錄用例常指泄露禪法玄旨 按禪旨强不可言說 然高手宗師本分示人 自可直指心地 泄露禪旨的說法 帶有詼諧意味 或云 老衰雜亂之義
●精靈; 指人之神識或物之精 又作精神 精魂 魂神 精識 或單稱爲靈或精 按灌頂經六 塚墓因緣四方神咒經 首楞嚴經六 凡是人之精魂 鬼魅及五穀之精等 皆稱爲精靈 蓋將人之心識 稱爲魂神或精魂
●全機; 總體觀照與把握事物實相的機鋒 是眞正本色的禪機
●令人還憶謝玄暉; 李白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解道澄江淨如練 令人長憶謝玄暉
●謝玄暉; 謝朓(464-499) 字玄暉 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 南朝齊傑出的山水詩人 出身高門士族 與大謝謝靈運同族 世稱小謝 [百度百科]
●五雲; 五雲志逢(909-985) 宋代法眼宗僧 餘杭(今屬浙江)人 嗣天台德韶 開寶初 忠懿王建普門精舍 請師爲開山 擧揚宗要 開寶四年(971) 師固辭解院 願棲老林泉 時大將凌超 於五雲山創院 奉師爲終老之所 五雲多虎 師每攜大扇乞錢 買肉飼虎 虎輒馴伏 日暮還山 虎迎之 騎以歸 故世稱伏虎禪師 一號大扇和尙 雍熙二年乙酉示寂 壽七十七 臘五十八 [補續高僧傳七 五燈全書二十]
●夾山齡; 夾山自齡 宋代雲門宗僧 姓周氏 常州(今屬江蘇)宜興人 嗣佛日智才(雲門下五世) 住澧州夾山靈泉院 [五燈會元十六 續傳燈錄十二]
●奔流度刃; 形容機鋒迅疾法眼明亮
●敗闕; 失敗缺陷之義 又受挫 挫敗
●玄沙; 玄沙師備 見下第九七八則
●歸宗南; 黃龍慧南 曾住歸宗寺 見下第一三九八則
●本分衲僧; 指本色在行的衲僧
●典座; 禪林主大衆床座 及齋粥等雜事之役也 ▲祖庭事苑八 典座 桉僧史 謂典主牀座九事 今擧一色以攝之 迺通典雜事也 今禪門相沿以立此名耳
●英邵武; 宋代黃龍派僧洪英(1012-1070) 福建邵武人 俗姓陳 世稱英邵武 閱華嚴十明論 悟入宗要 聞黃龍慧南於黃檗山積翠寺宣說法要 遂前往依止 其後竝入室嗣法 後遊西山 住於雙嶺 已而開法石門 移江西泐潭寶峰 熙寧三年六月入寂 壽五十九 臘四十三 有語要 [續傳燈錄十二 聯燈會要十四]
●未在; 不然 在 相當于得 又助詞
●覺範; 德洪(1071-1128) 宋代黃龍派僧 瑞州(江西高安)人 俗姓喩(或謂彭 兪) 字覺範 號寂音尊者 年十九 試經於東京天王寺而得度 初名慧洪 參眞淨克文而得法 崇寧(1102-1106)年中 住持臨川北禪院 後遷金陵淸涼寺 未久 爲狂僧誣以度牒冒名旁連訕謗事 誣陷入獄 張無盡特奏得度改今名 太尉郭天民奏賜椹服 號寶覺圜明 自稱寂音尊者 政和元年(1111)頃 坐交張郭厚善 張罷政事 有嫉之者 誣指師與二人交通 詔奪袈裟 發配然州 三年始得歸 同年冬 復拘之於幷州獄 踰年獲釋 遂棄僧服入九峰洞山 以文章自娛 其後將赴湘西 途經南昌 復爲道士誣陷下獄 幸遇赦得免 遂入居南臺明白庵 靖康元年(1126) 蒙賜再度剃髮 恢復慧洪舊名 建炎二年寂於同安 壽五十八 著林間錄二卷 僧寶傳三十卷 高僧傳十二卷 智證傳十卷 志林十卷 冷齋夜話十卷 天厨禁臠一卷 石門文字禪三十卷 語錄偈頌一編 法華合論七卷 楞嚴尊頂義十卷 圓覺皆證義二卷 金剛法源論一卷 起信論解義二卷 並行于世 [佛祖歷代通載十九 普燈錄七 續傳燈錄二十二]
●因緣; 禪家把機語或示機應機的行爲動作等 稱爲因緣 意同公案
●商略; 討議 商議 商討
●大愚芝; 大愚守芝 宋代臨濟宗僧 見下第一三八九則守芝
●七佛之師; 指文殊也 見下第六二則七佛祖師 ▲淨土生無生論註(一卷 明 正寂註) 梵語文殊師利 此云妙德 乃過去七佛之師 釋迦會中示菩薩形 助揚聖化
●雲菴; 指眞淨克文 晩居雲庵 見上第一八則眞淨文
●行者; 乃指觀行者 或泛指一般佛道之修行者 又稱行人修行人 禪林中 行者乃指未出家而住於寺內幇忙雜務者 行者之居所稱爲行堂 行堂之主首稱行堂主 或單稱堂主 行者有剃髮者 亦有未剃髮而攜帶家眷者 種類繁多▲釋氏要覽上 善見律云 有善男子 欲求出家 未得衣鉢 欲依寺中住者 名畔頭波羅沙未見譯語 今詳 若此方行者也 經中多呼修行人爲行者
●法皷; 同法鼓 皷 鼓的俗字 禪宗寺院使用的大鼓之一 法堂設二鼓 其東北角之鼓 稱爲法鼓 西北角之鼓 稱爲茶鼓 法鼓乃於法會之前 告知大衆之用 或用於住持之上堂小參普說入室之際 [禪林象器箋唄器類]
●欲識佛性義; 涅槃經二十八云 欲見佛性 應當觀察時節形色
●佛性; 佛者覺悟也 一切衆生皆有覺悟之性 名爲佛性 性者不改之義也 通因果而不改自體是云性 ▲涅槃經二十七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郞君; 婦人對男子之稱
●初地; 菩薩乘五十二位中 十地之第一歡喜地 故初地菩薩稱爲歡喜地菩薩
●寃有頭債有主; 寃 通怨 頭 事情的始末 謂寃屈或怨恨有其事情 負債有其債
●蒼天; 感嘆語 或爲哭喊語 常見重復使用 多用于感嘆譏刺對方不契禪機 亦用以示機接機
●伏惟尙饗; 尙 表示希冀 饗 接受酒食 歆饗
●冷地; 暗處 暗中 地 後綴
●情解; 情識知解
'선문염송집주(5권)'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선문염송집 권2 제32칙(주석1 한글) (0) | 2021.09.08 |
---|---|
선문염송집 권2 제32칙(본문 한글) (0) | 2021.09.08 |
선문염송집 권2 제31칙(한글) (0) | 2021.09.08 |
선문염송집 권2 제31칙(한문) (0) | 2021.09.08 |
선문염송집 권1 제30칙 (0) | 2021.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