선문염송집주(5권)

선문염송집 권3 제98칙(주석 한문)

태화당 2021. 9. 24. 07:12

第九八則; 此話出碧巖錄第一則

達磨; 菩提達磨 此云道法 又稱菩提達摩 菩提達磨多羅 達磨多羅 菩提多羅 通稱達磨 東土禪宗初祖 西天第二十八祖 南天竺香至國國王之第三子 從般若多羅學道 與佛大先竝稱爲門下二甘露門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西來年度 異說紛紜) 師泛海至廣州番禺 武帝遣使迎至建業 然與武帝語不相契 遂渡江至魏 止嵩山少林寺 面壁坐禪 時人不解其意 稱壁觀婆羅門 經九載 欲歸西方 囑慧可一宗之祕奧 授袈裟及楞伽經四卷 未久卽入寂 葬於熊耳山定林寺 師之示寂年代 有梁大通二年(528) 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異說 又梁武帝尊稱師爲聖胄大師 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諡號 塔名空觀 [續高僧傳十六 傳燈錄三 傳法正宗記五 祖庭事苑二 同五 同八 舊唐書列傳一四一神秀傳] 傳燈錄三夾注云 嵩禪師以梁僧寶唱續法記爲據 作正宗記言 達磨以梁武普通元年庚子歲(520)至此土 其年乃後魏明帝正光元年也 若如此則與後入滅啓壙等年皆相合 若據此稱普通八年丁未歲九月二十一日至南海 十月一日至金陵則甚誤也 蓋普通八年三月已改爲大通元年 則九月不應尙稱普通八年也 南海者今廣州也 去金陵數千里 刺史奏聞而武帝詔迎 豈可十日之間便至金陵耶 又按南史蕭昂本傳 不言昂爲廣州刺史 但王茂傳末有廣州長史蕭昂 然不知何年在任 今止可云

梁武帝;(464-549) 南朝蘭陵(江蘇武進)人 姓蕭名衍 字叔達 原爲南齊雍州刺史 以齊主殘忍無道殺其兄懿 蕭衍乃兵陷建康 別立和帝 遂於中興二年(502)簒位 國號梁 在位期間 整修文敎 國勢因之大盛 武帝篤信佛敎 自稱皇帝菩薩 被稱佛心天子 天監三年(504) 宣布捨道歸佛 十六年廢天下道觀 令道士還俗 十八年從鐘山草堂寺慧約受菩薩戒 首都建康有大寺七百餘所 僧尼講衆常聚萬人 大通元年(527) 同泰寺落成 設無遮大會 平等大會 盂蘭盆會 復設水陸法會 帝一生精硏佛敎敎理 固持戒律 四次捨身同泰寺 自講涅槃 般若 三慧等經 著有涅槃經 大品經 淨名經 三慧經等之義記數百卷 後因侯景起兵反叛 攻陷建康 於太淸三年餓死於臺城 在位四十八年 壽八十六 [梁書一至三 佛祖統紀三十七 佛祖歷代通載九]

聖諦第一義; 碧巖錄第一則曰 帝與婁約法師傅大士昭明太子 持論眞俗二諦 據敎中說 眞諦以明非有 俗諦以明非無 眞俗不二 卽是聖諦第一義 此是敎家極妙窮玄處

; 一代詞 表示第一人稱 爾雅 朕 我也 郭璞注 古者貴賤皆自稱朕 又朕 身也 郭璞注 今人亦自呼爲身 邢昺疏 身 卽我也 二皇帝的自稱 自秦始皇始

誌公; 南朝僧寶誌 又作寶志 保誌 世稱寶公 誌公和尙 見下第一四二七則寶誌

陛下; 祖庭事苑二 陛下 應劭曰 陛者 升堂之階 王者必有執兵陳於階陛之側 群臣與至尊言 不敢指斥(指也) 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 因卑以達尊之意也 若今稱殿下閤下 侍者執事 皆此類

心印; 禪之本意 不立文字 不依言語 直以心爲印 故曰心印 心者佛心 印者印可印定之義 此印能印可或印定佛法之實義也

禪之本意 不立文字 不依言語 直以心爲印 故曰心印 心者佛心 印者印可印定之義 此印能印可或印定佛法之實義也 以此佛之心印 直印於衆生之心 謂之以心傳心

闔國; 闔 全也 字彙 闔 總合也

辨的; 一辨明正確意旨 二正確地辨識 此指一

相憶; 相 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 如相訪 相煩等等

與老僧洗脚; 與 使也

築著磕著; 同?著磕著 (突然地)撞著碰著 觸此觸彼 事事上物物上契當本分也 築 刺也 廣韻 磕 苦盍切 又苦蓋切 說文 磕 石聲 正字通 磕 兩石相擊聲

; 同萬 萬的簡化字 玉篇 万 俗萬字 十千也

緊悄草鞋; 悄 當作帩 緊帩草鞋 繫緊草鞋 意謂須要繼續行脚參學 以求悟道 是禪師譏斥未悟僧徒的習語 帩 縛也 諸禪錄多作緊峭草鞋

碧眼胡; 碧眼胡僧 原指西域印度等地來的碧眼僧人 於禪林 則專稱初祖達磨大師 略稱碧眼 碧眼胡

撈籠; 控制 包羅 籠罩

遼空; 意爲摩天 又作遼天

當機覿面; 謂禪家面臨禪機 本分相見

葱嶺; 卽新疆省西南帕米爾高原之一大峻嶺 乃亞細亞大陸諸山脈之主軸 自古稱世界之屋脊 西域記十二活國條 葱嶺者 據贍部州中 南接大雪山 北至熱海千泉 西至活國 東至烏鎩國 東西南北各數千里 崖嶺數百重 幽谷險峻 恆積冰雪 寒風勁烈 以産葱爲主 故謂葱嶺 又以山崖葱翠 遂以名焉

來機; 向禪師提問的學人 也指禪語問答中對方所示機鋒

徑廷; 徑 同逕 廷 通庭 徑廷同逕庭 見上第九七則逕庭

得非犯鼻而揮斤; 從容錄一第二則曰 莊子送葬 過惠子之墓 顧謂從者曰 郢人堊漫其鼻端 若蠅翼 使匠石之 匠石運斤成風 聽而之 瞑目恣手盡堊而鼻不傷 郢人立不失容

失不迴頭而墮甑; 從容錄一第二則曰 失不迴頭而墮甑 後漢孟敏客居太原 曾荷甑墮地 不顧而去 郭林宗見而問其意 對曰 甑已破矣 視之何益 林宗以此異之

斗垂夜柄; 斗 北斗

繩繩; 禪林疏語考證二 繩繩 毛詩註 不絶貌

火星; 星 比喩星狀物 多指細碎細小 或閃亮的東西

象帝; 從容錄二第二十三則曰 道德經谷神不死章云 玄牝之門 是爲天地根 綿綿若存 又曰 吾不知誰子 象帝之先 …… 象帝之先者 空劫以前 佛未出世時也

遼東白鶴去無蹤; 搜神後記(陶潛著)一 晉丁令威 本遼東人 學道於靈虛山 後化鶴歸遼 集城門華表柱 時有少年 擧弓欲射之 鶴乃飛 徘徊空中而言曰 有鳥有鳥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歸 城郭如故人民非 何不學仙塚壘壘 遂高上衝天

三山; 三神山 楞嚴經直解(十卷 明 廣莫直解)八 博物志云 海上有三神山 謂方丈 蓬萊 瀛洲 以金銀爲宮 神仙之宅也

西京; 是中國歷史上十三個王朝的首都京師 西周的宗周鎬京 西漢京師長安 東漢的西京長安 曹魏黃初二年(221) 長安列爲五都之一 稱西京 隋唐時期 長安爲京師首都 有時也稱西京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 改京兆府長安爲中京 改鳳翔爲西京鳳翔府 在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 北宋西京河南府 在今河南省洛陽市 遼朝金朝元朝西京大同府 在今山西省大同市 在東亞其他國家 日本山口市的別稱 因在京都之西 又稱西京區域 朝鮮半島的王氏高麗於公元九二六年將平壤改爲西京 [百度百科]

鳳凰臺; 樓臺名 中國多處有鳳凰臺 禪林疏語考證三 列仙傳曰 蕭史者秦穆公時人 善吹簫 能致白鶴孔雀 公女弄玉好之 公遂以女妻焉 因敎弄玉吹簫作鳳凰鳴 公爲作鳳凰臺 夫妻在其上 一旦鳳至 皆隨鳳飛去

胡僧; 古代泛稱西域北地或外來的僧人

小林; 少林 因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 曾在河南嵩山少林寺 多年面壁坐禪 故禪宗典籍 常以少林 代指達摩 或禪宗道法

狼藉; 狼臥之藉也 散亂之貌

大機; 指微妙幽玄 不落迹象的禪義

灼然; 確實 明白 灼 明白也

白雲演; 白雲法演 曾住白雲山 見下第一四一三則

黃梅; 此指五祖弘忍 見下第一九則 位於湖北省東南 黃梅縣有東西二山 此是禪宗四祖道信及五祖弘忍參禪得道處 五祖竝以之爲弘揚東山法門之根據地 其中道信住於黃梅西北十七公里之雙峰山(西山)正覺寺 弘忍則振弘敎化於黃梅東北十七公里處之馮茂山(東山)眞惠寺 六祖慧能繼承五祖弘忍之衣鉢 弘法於黃梅西南城外之東漸寺 自此以後 黃梅成爲佛敎勝地 史稱黃梅佛國 最大者爲老祖寺 四祖寺 五祖寺三大禪林 淸代聖祖曾頒賜天下第一山匾額 又黃梅西北二十三公里處有黃梅山 以山中多梅樹而得名 指五祖弘忍 弘忍是湖北黃梅人 且在黃梅東山說法

黃梅意旨不會佛法; 六祖壇經 一僧問師云 黃梅意旨甚麼人得 師云 會佛法人得 僧云 和尙還得否 師云 我不會佛法

大小大; 同大小 則偌大 這麽大 那麽大 參上第二則大小

胡越; 疏遠之貌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十卷 宋 智圓述)二 胡越者 胡在北 越在南 文選古詩云 胡馬嘶北風 越鳥巢南枝 正弼曰 同舟而濟 胡越何患於異心

長蘆賁; 指宋代黃龍派僧曇賁 字心聞 永嘉(今屬浙江)人 嗣育王介諶(黃龍下四世) 住台州萬年及溫州江心 有心聞曇賁禪師語要一卷行世 [續傳燈錄三 五燈會元十八]

只道得箇不會; 見上黃梅意旨

出身一句; 出身 出身之路 又作出身活路 出路 指出於生死之身 比喩不滯於迷悟二邊 了達闊達無礙之作用

頑石; 堅硬之石 頑 堅强 堅硬

嵩明敎; 契嵩(1007-1072) 宋代雲門宗僧 藤州鐔津(今廣西藤縣)人 俗姓李 字仲靈 自號潛子 七歲出家 十三歲得度剃髮 十九歲遊方 常頂戴觀音像 日誦其名號十萬聲 後得法於洞山曉聰禪師 師遍通內外典籍 善爲文 著有原敎 孝論等輔敎篇 此外 關於禪宗之法脈 撰有傳法正宗定祖圖 傳法正宗記等書 仁宗賜紫方袍與明敎大師之號 熙寧五年於杭州靈隱寺示寂 享壽六十六 門人收其著作 輯成鐔津文集二十卷 因契嵩居錢塘佛日山 故又稱佛日禪師 以師曾止於永安山之精舍 後人遂以永安稱之 [傳法正宗記一 續傳燈錄五 鐔津明敎大師行業記]

眞諦無聖論; 鐔津文集(十九卷 宋代契嵩著)卷三的篇名

眞諦; 指眞實不妄之義理 如謂世間法爲俗諦 出世間法爲眞諦

有爲; 謂有所作爲造作之意 無爲的對稱

實際; 眞實際極之意 卽指絶離虛妄之涅槃實證 又指眞如之理體 禪宗常用實際理地一語 表示超越斷絶一切差別妄見的平等一如之世界 或眞實究竟之境地 金剛三昧經 佛言 實際之法 法無有際 無際之心 則入實際 大智度論三十二 實際者 以法性爲實 證故爲際 如阿羅漢名爲住於實際 …… 善入法性 是爲實際 …… 實際卽涅槃

神明; 天地之神靈

巧曆; 曆 推算日月星辰運行及季節時令的方法 淮南子本經訓 星月之行 可以曆推得也 高誘注 曆 術也

彌綸; 彌 滿也 遍也 綸 纏裹也 華嚴經疏鈔玄談(九卷 唐 澄觀撰述)一云 彌綸者 周遍包羅之義 易 繫辭上 易與天地準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刻舟求劒; 呂氏春秋十五曰 楚人有涉江者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契(刻也)其舟曰 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 而劍不行 求劍若此 不亦惑乎

摽月; 摽 同標

眎指; 眎 同視

淨名; 梵云維摩詰 此云淨名 見上第三九則

林間錄; 二卷 宋代黃龍派僧覺範慧洪(1071-1128)撰 全稱石門洪覺範林間錄 收於卍續藏第一四八冊 本書爲寂音尊者覺範慧洪禪師之語錄 內容慧洪與林間勝士抵掌淸談有關尊宿之高行 叢林中各種遺訓 諸佛菩薩之微旨 及賢士大夫之餘論等之語要共三百餘篇 此外 慧洪另著有林間後錄一卷 又作林間錄後集 新編林間後錄 此其所撰之石門文字禪卷十七至卷二十之贊銘竝序等 亦收於卍續藏第一四八冊 [禪籍志卷下]

禪者; 對禪宗參禪者的稱呼 又稱禪人

達觀頴; 同達觀穎 穎的俗字 達觀曇穎(989-1060) 宋代臨濟宗僧 杭州(浙江)錢塘人 俗姓丘 號達觀 十三歲投龍興寺出家 初禮謁大陽警玄 後參於谷隱蘊聰(臨濟下五世) 嗣其法 住於潤州(江蘇)金山龍游寺 嘉祐五年示寂 壽七十二 臘五十三 [續燈錄四 禪林僧寶傳二十七 聯燈會要十三 釋氏稽古略四]

; 指諸祖傳法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