선문염송집주(30권) 332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35칙

【一四三五】天台*智者大師 在南嶽誦法華經 至藥王品云 是眞精進 是名眞法供養如來 於是悟法華三昧 獲*旋陀羅尼 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雲門杲拈 而今未獲旋陀羅尼者 還見靈山一會否 若見 以何爲證 若不見 是眞精進 是名眞法供養如來 只恁麽念過 却成剩法矣 又普說擧此話云 如今說與人 若是不曾入得遮般境界 *剗地不信 何故 智者自是陳隋時人 與釋迦老子 相去二千年 如何因是眞精進 是名眞法供養如來 便於法華三昧中 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爲復是謾人耶 是假說耶 此事唯證乃知難可測 須知妙喜今日說法 與釋迦老子 在靈山會上說法無異 與智者大師 在南嶽證得是眞精進 是名眞法供養如來 亦無異 眞實證者 必不相欺 未證者 一似說夢 所以道 *過去一切劫 安置未來今 未來現在劫 回置過去世 以*海印三昧 一印印定 更無透漏 無去無來 無前無後云云 ●第一四三五則; 此話出五燈會元二 聯燈會要二十九 ●..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34칙

【一四三四】南嶽*慧思和尙 因誌公令人傳語云 何不下山敎化衆生 目視雲漢作麽 師云 三世諸佛 被我一口呑盡 何處更有衆生可敎化 法雨岳頌 一口呑盡三世佛 呑則任呑吐不出 吐得出 胸題*萬字背圓月 法眞一頌 目視煙霄卧白雲 不知山下有乾坤 從何更有衆生度 三世如來一口呑 淨嚴遂頌 生佛名殊體不殊 呑來度去漫區區 浮雲廓散日當午 一點靈光爍大虛 五祖戒拈 更說道理看 玄覺徵 且道 是山上語 山下語 雪竇顯拈 有什麽屎臭氣 瑯瑘覺拈 驗人端的處 翠嵓芝拈 思大 秪見針頭利 不見鑿頭方 芭蕉徹拈 更進一步 又云 雖是入泥入水 幾人搆得 天聖泰拈 思大只知開口 寶公平地喫交 佛印元雲居辭衆上堂云 雖然衰老百無堪 自利何如去指南 寄語聽泉猿鶴道 大千都是*卧龍庵 且道 庵內人爲什麽 不見庵外事 憶得誌公 至何處更有衆生可度 師云 大小思大 已入在誌公彀中了也 何謂 旣有諸佛可呑 豈無衆生可度 然雖..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33칙

【一四三三】*杜順和尙法身頌曰 *懷州牛喫禾 *益州馬腹脹 天下覔醫人 炙猪左膊上 蔣山元頌 君看杜順詩 秖是言我壯 病多識藥性 撰出閑方狀 又因僧請益 乃註 懷州牛喫禾 〈東涌西沒〉 益州馬腹脹 〈鼠養金毛〉 天下覔醫人 〈靈龜展翅〉 灸猪左膊上 〈岳頂撑船〉 智海逸上堂擧此話云 諸方老宿咸言 盡善盡美 殊不知這漢 *蹭蹭蹬蹬夢中夢 智海卽不然 懷州牛喫禾 肚皮似皷脹 尾與脚跟齊 雙角在頭上 〈叅〉 香山良擧 懷州牛喫禾 云 眼裏無筋 益州馬腹脹 云 墮坑落壍 天下覔醫人 云 倒走三千 灸猪左膊上 云 禍不單行 又上堂擧此話云 此是杜順和尙 當時熱發了狂言䆿語 後來宗師 不識好惡 却喚作法身頌 遂說法身無形無相 平等一如 惣似與麽 壞滅宗徒 有什麽救處 旣不然 又作麽生 良久云 禍不單行 智海淸擧此話云 杜順和尙 乃是文殊菩薩化身 如今却變作一頭瞎驢子了 汝等諸人 還見麽 若也見得 ..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32칙

【一四三二】傅大士頌云 *勸君一 識取心王萬事畢 六塵堆裏拾得來 歷劫元來未曾失 長靈卓擧此話云 大小傅大士 失却了也 何故 曾經大海休誇水 除却*梁園㹅是村 ●第一四三二則; 長靈守卓禪師語錄(一卷 嗣法介諶編) 上堂云 勸公一 識取心王萬事畢 六塵堆裏拾得來 歷劫元來未曾失 師云 大小傅大士 失却了也 何故 曾經大海休誇水 除却梁園總是村 ▲善慧大士錄三 十勸 勸君一 專心常念波羅蜜 勤修六度向菩提 五濁三塗自然出 ●勸君一; 拈頌說話曰 勸君一者 非一人會取一處也 此後有勸君二 乃至勸君有十頌 此爲第一也 ●梁園; 梁孝王所建之竹園 後爲皇室之異稱 【一四三二】 부대사(傅大士)가 송운(頌云)하되 권군일(*勸君一)/ 심왕(心王)을 식취(識取)하면 만사를 마친다/ 6진(塵) 더미 속에서 습득하여 오니/ 역겁(歷劫)에 원래 일찍이 잃지 않았다. 장령탁(長靈卓)이..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31칙

【一四三一】傅大士云 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 起坐鎭相隨 語默同居止 纎毫不相離 如身影相似 欲識佛去處 秖這語聲是 悅齋居士頌 倒立三叉路 橫眠十字街 驗人端的處 孰不上鈎來 玄沙拈 大小傅大士 秖認得箇*昭昭靈靈 玄覺徵 且道 他認 不認 若認 他又是補處彌勒 不可認也 若不認 玄沙又恁麽道 不可徒然 雪竇顯擧欲識佛去處 師云 *三生六十劫 末後一句 天下衲僧跳不出 直饒口掛壁上漢 別有一竅 勘過了打 又云 玄沙也是*打草蛇驚 翠嵓芝拈 認與不認 來年更有新條在 擾亂春風卒未休 薦福懷拈 誰有*單于調 換取假銀城 良久云 曾被雪霜苦 楊花落也驚 〈叅〉 智海逸上堂擧此話云 是什語話 山僧試下註脚看 夜夜抱佛眠 如蛩如蚷 朝朝還共起 似蚷似蛩 行坐鎭相隨 蛩蚷相資 語默同居止 闕一不可 毫氂不相離 蛩須蚷食 如身影相似 蚷假蛩趨 欲識佛去處 藏竄孔穴 只這語聲是 師乃喝一喝云 諸禪德..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30칙

【一四三○】傅大士因梁武帝請講經 便於座上 *揮案一下 便下座 武帝愕然 誌公問 陛下還會麽 帝云 不會 公云 大士講經竟 雪竇顯頌 不向雙林寄此身 却於梁土惹*埃塵 當時不得誌公老 也是*恓恓去國人 廌福逸頌 遠別雙林事有因 金陵明主慕仁人 良哉高座登臨次 一擊琅凾若土塵 慈受頌 大士講金剛 揮案成註脚 一丸療衆病 不假驢䭾藥 崇勝珙頌 梁皇請講誠勤意 大士登*猊實可論 貼尺一聲經已竟 *刺頭何異入膠盆 海會端拈 傅大士與誌公 被梁帝一狀領過 法眞一拈 傅大士已是葛藤 誌公老又與他重下註脚 諸人樂聞麽 良久云 兩段不同 ●第一四三○則; 聯燈會要二十九善慧大士 梁武帝請講金剛經 士纔陞座 以尺揮桉一下 便下座 帝愕然 誌公云 陛下還會麼 帝云 不會 誌公云 大士講經竟 ●揮案一下; 諸禪錄皆作以尺揮桉一下 ●埃塵; 本義指塵土 轉義爲塵世 比喩塵世間的是非煩惱 ●恓恓; 悲痛之貌 恓..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29칙

【一四二九】傅大士頌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誌公頌 法身無相爲空手 色身從有把鋤頭 若識步行來往意 眞隨妄轉名爲牛 眞心喩水水常寂 妄體爲橋橋自流 眞心不動唯身動 正是橋流水不流 *思大頌 刹那無常卽空手 爲除煩惱把鋤頭 定慧雙修步行意 不離法界騎白牛 六度爲橋牽牛過 諸行無常是橋流 法性淸淨猶如水 本來寂靜水不流 雲門偃擧此話 至騎水牛 師云 是你從向北騎一頭水牯牛 到遮裏 乃拈起拄杖云 不見道 千頭萬頭 到這裏 但識取一頭 智海逸上堂擧 空手把鋤頭 師着語云 睡語 步行騎水牛 師云 夢言 人從橋上過 師云 亂走 橋流水不流 師云 眼花 山僧卽不然 空手沒鋤頭 步行不騎牛 人從橋上過 水從橋下流 〈叅〉 雲居元上堂擧此話云 諸人㹅從諸方 騎一頭水牯牛來 還識也未 若未識得 山僧有箇尋牛底法 今日不免布施大衆 *尋牛須訪跡 學道要無心 跡在牛還在 無心道易尋..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28칙

【一四二八】婺州*善慧傅大士 見*梁王不起 其臣問曰 大士見王 爲什麽不起 大士云 法地若動 一切不安 投子靑頌 *梁國令他魏國愁 渡江投水暗隨流 雖然寸土居無動 爭奈*雙林樹半秋 又拈 安邦定亂 實假良肱 立法明宗 須憑作者 然投機不妙 過犯彌天 力用不全 化風減半 若據將高就下 則枯木重陽 若盡令雙趺 則哀同萬里 ●第一四二八則; 五燈會元二善慧大士 又一日講經次 帝至 大衆皆起 唯士端坐不動 近臣報曰 聖駕在此 何不起 士曰 法地若動 一切不安 ●善慧; 傅翕(497-569) 南朝梁代禪宗著名之尊宿 東陽烏傷(浙江義烏)人 字玄風 號善慧 又稱善慧大士 魚行大士 傅大士 雙林大士 東陽大士 烏傷居士 與寶誌共稱爲梁代二大士 嘗與里人共捕魚 每得魚則盛於竹籠 沈入深水 竝謂 欲去者去 欲止者留 時人以之爲愚 年十六 娶劉氏女妙光 生普建普成二子 年二十四 於沂水取魚 適逢胡僧嵩頭..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27칙

【一四二七】金陵*寶誌公云 終日拈香擇火 不知身是道場 玄沙云 終日拈香擇火 不知眞箇道場 〈雪竇顯云 *一對無孔鐵搥〉 法眞一頌 五蘊山頭古佛堂 拈香擇火好承當 何須向外求賢聖 終日無非是道場 悅齋居士頌 月盈月缺㹅生東 潮去潮來到海同 雪竇無端心大切 强將欛柄綴虛空 天童覺拈 奇怪 *八十翁翁出場屋 不是小兒戲 且道 利害在什麽處 有智無智較三十里 〈*此錄 擧志公語云 弄精魂漢 擧玄沙語云 奇恠 八十翁翁云云〉 圓悟勤拈 終日焚香擇火 不知焚香擇火 育王諶拈 此二人 一人將橘皮爲火 一人將火爲橘皮 撿點將來 可謂四雙八隻 育王道 終日拈香擇火 不知火裏蝍蟟呑大蟲 ●第一四二七則; 此話出聯燈會要二十九 ●寶誌; 見上第三三則誌公 ●一對; 一雙 對 量詞 相當于雙 ●八十翁翁出場屋; 八十歲老人 出入科擧考場 不是兒戱 多喩參禪悟道 示機應機 事關重大 絶不可輕忽 場屋 科擧考試..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26칙

【一四二六】肇法師云 空可空非眞空 色可色非眞色 眞色無形 眞空無名 無名名之父 無色色之母 爲萬法之根源 作天地之大祖 保寧勇擧此話云 肇法師 大殺盡力道 未道得一半 何故 若於*摩騰門下 滿目生光 祖師門下 未夢見在 且道 祖師門下 別有什麽長處 乃云 有智人前莫擧 無智人前莫說 ●第一四二六則; 此話出寶藏論廣照空有品 ●摩騰; 迦葉摩騰 見上第八四六則摩騰 【一四二六】 조법사(肇法師)가 이르되 공(空)을 가히 공이라 하면 진공(眞空)이 아니며 색(色)을 가히 색이라 하면 진색(眞色)이 아니다. 진색은 무형(無形)이며 진공은 무명(無名)이니 무명(無名)은 명(名)의 부(父)며 무색은 색의 모(母)며 만법의 근원(根源)이 되며 천지의 태조(大祖)가 된다. 보녕용(保寧勇)이 차화를 들고 이르되 조법사가 태쇄(大殺; 매우 심하게) 진력(盡力..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25칙

【一四二五】*僧肇法師云 夫生死交謝 寒暑迭遷 有物流動 人之常情 予則謂之不然 何者 *放光云 法無去來 無動轉者 尋夫不動之作 豈釋動以求靜 必求靜於諸動 必求靜於諸動 故雖動而常靜 不釋動以求靜 故雖靜而不離動 然則動靜未始異 而惑者不同 心聞賁頌 *婥妁無言粉淚乾 水邊籬下怯淸寒 南枝未用爭先發 留待殘冬帶雪看 靈源淸擧此話云 肇法師却道 予則謂之不然 是何心行 今朝旣遭點破 方知無處藏身 何也 避得*靑君逢*赤帝 風光潜透骨毛寒 *傳燈錄云 或問僧 承聞大德 講得肇論 是否 僧云 不敢 或曰 肇法師有物不遷義 是否 僧云 是 或人遂以茶盞 就地撲破曰 這箇是遷不遷 僧無對 〈法眼代*拊掌三下〉 ●第一四二五則; 此話出肇論物不遷論 ●僧肇; (384-414) 略稱肇法師 東晉僧 長安人 俗姓張 家貧 以傭書爲業 遂得博覽經史 初好老莊 及讀維摩經而感悟 遂出家 善方等大乘經..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24칙

東土應化賢聖 【一四二四】*生法師云 敲空作響 擊木無聲 雲門偃以拄杖空中敲云 *阿耶耶 又敲板頭云 作聲麽 僧云 作聲 門云 者俗漢 又敲板頭云 喚什麽作聲 黃龍心示衆云 敲空作響 誰是知音 擊木無聲 徒勞側耳 不是目前法 莫生種種心 起滅不相知 箇中無背面 象王行處 狐兔絶蹤 水月現前 風雲自異 到這裏 乾坤收不得 宇宙不知名 千聖立下風 誰敢當頭道 諸仁者 應是從前活計 所作施爲 會與不會 一時掃却 不如策杖歸山去 長嘯一聲煙霧深 崑山元上堂擧此話 拈拄杖擊繩牀一下云 不是擊木無聲 又以拄杖向空中打一下 乃云 不是敲空作響 諸仁者 若作聲色話會 辜他敎外別傳 更以捧喝商量 正是執指爲月 兩路葛藤 與你一時拈却 這裏 還有目視雲漢底禪客麽 無妨出來露箇消息 良久云 射虎不逢眞 鈍致千鈞弩 抛下拄杖 便歸方丈 ●第一四二四則; 文益語錄 生法師云 敲空作響 擊木無聲 師忽聞齋魚聲 謂..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23칙

【一四二三】育王*介諶和尙 垂示三句云 一句如*碓觜生花 一句如寒江月落 一句如花開錦上 心聞賁頌 *錦步障間移*鳳輦 金明池裏泛*龍舟 *凌波一曲無人會 只有*明皇暗點頭 ●第一四二三則; 此話未詳所出 ●介諶; (1080-1148) 宋代黃龍派僧 溫州(今屬浙江)人 族張氏 號無示 年十六出家 宣和六年(1124) 太師劉公正夫 捨臨安第爲顯寧寺 請師出世 未幾 擢蘆山 瑞岩 育王 法道大振 紹興十八年五月十三 示寂於無異堂 閱世六十有九 坐夏五十有四 師嗣長靈守卓禪師 其性剛毅 臨衆合古法 當時有諶鐵面之稱 [普燈錄十三 禪林寶訓音義] ●碓觜; 舂米的杵 末梢略尖如鳥嘴 故名 ●錦步障; 步障 用來遮隔視線的布帷或屛風 ▲晉書三十三 (王)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 (石)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 崇塗屋以椒 愷用赤石脂 崇愷爭豪如此 ●鳳輦; 後用鳳輦稱仙人的車乘 皇帝的車駕 華貴..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22칙

【一四二二】東京*天寧長靈*守卓禪師 因僧問 如何是衲衣下事 師云 天旱爲民愁 心聞賁祈雨上堂 擧此話云 諸禪德 還知落處麽 呑盡山川風雲 吐出江河日月 能爲暗 能爲明 能爲陰 能爲陽 能該括衆妙 無有遺餘 能包含萬類 不露形品 無出是這天旱爲民愁一句 驀然變作龍自在王菩薩 往十方世界 興雲吐霧 扶電掀雷 扇淸涼風 洒甘露雨 使焦者潤 湯者涼 枯者榮 死者活 而這一句子 本不曾動 本不曾移 本不曾知 本不曾覺 還委悉麽 無限蒼生待霖雨 不知龍向此中蟠 ●第一四二二則; 此話出五燈會元十八 ●天寧; 宋東京(開封)天寧寺 ●守卓; (1065-1123) 宋代黃龍派僧 俗姓莊 諱守卓 世稱長靈守卓 泉州(今屬福建)人 嗣靈源惟淸(黃龍下二世) 初住甘露 次遷廬之資福 京之天寧 凡臨衆 必以身率之 面目嚴冷 諸方目之曰卓鐵面 初移太平長靈室 衲子因以長靈稱之 宣和五年 十二月二十七日 辭衆..

선문염송집 권30 제1421칙

【一四二一】圜悟示衆云 通身是眼見不到 通身是耳聞不及 通身是口說不着 通身是心 鑑不出 通身卽且置 或若無眼 作麽生見 無耳作麽生聞 無口作麽生說 無心作麽生鑑 若向這裏 撥得一線路 便與古佛同叅 且道 叅什麽人 雲門杲擧此話云 惜乎 徑山當時不在 若在 點一把火 照看這老漢面皮厚多少 卽今或有傍不甘底 出來道 和尙也是普州人 又作麽生 卽向他道 西天斬頭截臂 這裏自領出去 ●第一四二一則; 此話出大慧錄二擧話文 【一四二一】 원오(圜悟)가 시중하여 이르되 온몸(通身)이 이 눈이라도 봄이 이르지 못하고 온몸이 이 귀라도 들음이 미치지 못하고 온몸이 이 입이라도 설함을 얻지 못하고(說不着) 온몸이 이 마음이라도 비추어(鑑) 내지 못한다. 온몸은 곧 그래 두고 혹 만약 눈이 없으면 어떻게 보며 귀가 없으면 어떻게 들으며 입이 없으면 어떻게 설하며 마..